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網上都查的到,為何要讀書?其實讀書最大目的是「體驗」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20-07-23

瀏覽數 69,000+

僅為情境配圖。取自unsplash
僅為情境配圖。取自unsplash

不論在任何時代,讀書都是一件很棒的事。讀書能增進人的思考能力,豐富想像力,並在痛苦時給予人前進的力量。要形塑自我,使人生變得豐富,必不可少的就是讀書。這份價值雖然永恆不變,但我特意要強調「現在」。(本文摘自《只有讀「書」能抵達的境界》一書,以下為摘文。)

「現代人都不讀書」,是很久以前大家就在批評的現象。想必有人已經聽膩了吧。若只是覺得這樣的批評刺耳那還算好,但我感覺非常多人都會惱羞成怒回嗆:「那又怎樣」。

前一陣子,我看到一項很可怕的數據。即「讀書時間是零」的大學生超過半數(第53屆日本全國大學生活協同組合聯合會所做的學生生活實態調查。回答一天讀書時間是「零」的占53.1%)。

身為一位大學教師雖然隱約有此覺察,但看到數字還是大為震驚。若是理工科的學生,讀論文而不讀書,將大部分時間用於實驗和計算我還能理解, 但連文科的學生也不讀書才令人驚訝。

那麼,實際上大學生不讀書都在做些什麼呢?

讀網路文章和讀書不一樣

雖說他們不讀書,但並不表示沒在閱讀文字。毋寧說,他們大量地閱讀,而其大多數都是網路或社群上的文章。

也許有人會說:「不看書,但看網路有何不可?」

假使有人反駁我:「網路裡包羅萬有不是嗎?」確實是如此。網路上每天追加的資訊數量龐大,不僅是近期的新聞,還包含古今東西各種各樣的故事、解釋和反應。

網路的「青空文庫*」上還可以免費閱讀著作權期限已過的作品。

* 蒐集日本文傑作品著作權已經進入公有領域的數位圖書館。

因此,「不特地看書看網路也很好不是嗎?」的意見也並非是錯的。

不過,網路上的閱讀和讀書有一項重大的差異,那就是「面對的方式」。

在網路上想要瀏覽什麼時,通常會想在短時間內迅速讀完再讀下一篇,而不是好好地面對眼前的內容。視線總是往看似更有趣、更吸睛的事物流動。網路上充斥著大量資訊的同時,也充斥著令人感興趣的廣告詞和影象。於是認真面對一則內容的時間愈來愈短。

僅為情境配圖。取自pexels

僅為情境配圖。取自pexels

最近,透過網路聽音樂的情況也逐漸增多,但透過網路的「聆聽方式」無法聽到前奏。總會耐不住性子開始尋找下一首曲子。因此某歌手曾經告訴我,他現在作曲都採取開頭就是副歌的做法。

適逢故宮百年,快帶小朋友來基隆塔參加《穿越故宮大冒險 大小書粉高空派對》吧!

也有研究指出,現代人的注意力普遍降低。根據2015年微軟發表的報告,現代人的注意力持續的強度(能夠專注在一件事情上的時間)只有8秒。2000年時是12秒,如今縮短了4秒之多,比金魚的9秒還要短。

這絕對是網路造成的影響。尤其是智慧型手機普及後,人們開始時常利用智慧型手機查閱各種資訊、利用社群網路服務簡短交談,從某個角度來說,這是「順應」之後的結果。

閱讀網路文章的身分,是「消費者」,不是「讀書」

如前文所述,閱讀網路上的資訊和讀書是完全不同的行為。

閱讀網路上的文章時,我們不是「讀者」,是「消費者」。我們握有主導權,會選擇更有趣的內容。就是「這個不是」、「這個很無聊」、「這個很有趣」這樣不斷篩除、消費的感覺。

只是一直消費很難有累積。忙碌地瀏覽訊息,卻總覺得有點不踏實,什麼也沒學到。儘管瀏覽時覺得有些驚喜,但很快便忘記。也許確實經常具備粗淺資訊,但「人生不會因此而變得深刻」。

這其實是「心態」的問題,而非資訊的內容和工具的問題。

當你敬佩一位作者而決定「好,來看這本書吧」時,你會好好地坐下來聽他說。那就像是只有你和作者兩人關在一間四疊半的房間裡,聽他沒完沒了地敘說一樣。即便遇到有點無趣場面也不能輕易走開。會耐心地繼續聽他說下去。

對方若是天賦異稟的作家,恐怕還有人會「好想趕快知道下文」而捨不得睡覺一直讀下去吧。不過如果是和俄國文豪杜斯妥也夫斯基兩人獨處一室持續聽他說三個月的話,大多數人都會想逃之夭夭(若能試試看最好)。事實上所有人都漸漸逃跑了。

假使沒逃跑聽到最後會如何呢?那會以「體驗」的形式牢牢烙印在心裡。讀書正是一種「體驗」。的確也有說法指出,當我們在閱讀中對出場人物產生情感投射,大腦的狀態和我們在體驗某樣事物時的狀態很接近。

體驗會對人格的形成造成影響。相信你也有過一些體驗讓你覺得「正是這樣的體驗塑造出現在的我」。

辛酸、難過的體驗也是,因為有過那樣的體驗才能懂得別人的感受,或是因為度過那些痛苦才變得堅強和有自信。假使生了一場大病,或發生某件事讓人體會到生命之可貴,便會覺得當下這一瞬間很重要之類的,為人格帶來改變。

自己一個人的體驗有其極限,但讀書可讓人獲得相似的體驗

讀書能深化一個人的人生觀、人類觀,使想像力變豐富,人格變偉大。

也有人說,實際體驗比讀書更重要。說得沒錯,實際體驗確實重要。但我認為讀書和體驗兩者並不衝突。我們可能因為讀書而產生「想體驗看看」這樣的動機,不但如此,還能覺察到自己無法用言語表達的體驗的意義。

進而能夠將實際體驗發揚光大數十倍。

本文節錄自:《只有讀「書」能抵達的境界:雖然知識、資訊唾手可得,但只有「閱讀一本書」的過程,才能鍛鍊思考力、人格與素養》一書,齋藤孝著,鍾嘉惠譯,采實文化出版。

本文節錄自:《只有讀「書」能抵達的境界:雖然知識、資訊唾手可得,但只有「閱讀一本書」的過程,才能鍛鍊思考力、人格與素養》一書,齋藤孝著,鍾嘉惠譯,采實文化出版。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