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文明,連疾病也日趨文明化。尤其現代人不僅工作緊張忙碌,飲食上也相對豐盛許多,於是文明病便趁著人們在職場上廝殺的時候,沓然而至。結石,就是目前逐漸普遍的文明病。
結石是一種體質性的問題,和遺傳有很大的關係,也因此結石的復發率相當高。「五個患者當中,就有四個是遺傳體質所致,」新光醫院腎臟科醫師呂至剛提出臨床發現。而遺傳體質,指的就是家族成員中也有腎臟方面的問題。同時因為患者本身已具有遺傳體質,加上飲食習慣難以改變,患者治癒後很容易再發病。根據醫學的統計,結石在五年內的復發率高達50%至60%。
到底何謂「結石」呢?依其成分來說,可分為草酸鈣結石、磷酸鈣結石、尿酸結石,而在台灣最常見的是草酸鈣結石。草酸鈣結石的形成,在於尿液中草酸和鈣的濃度偏高;磷酸鈣結石是尿液中磷酸和鈣的濃度偏高;尿酸結石則單獨是尿酸濃度偏高。至於一般所言的「泌尿結石」,包括了腎臟結石、輸尿管結石、膀胱結石和尿道結石;形成原理都一樣,結石名稱只是依所處位置而異,但大部分結石的初步形成都是在腎臟。
除了先天遺傳體質容易造成結石之外,後天的因素包括飲食習慣和忙碌的工作形態。
不論草酸鈣、磷酸鈣和尿酸,主要都來自日常飲食。草酸食物有菠菜、草莓、巧克力等;磷酸是蛋白質的代謝產物,如肉類食物;尿酸則是來自高普林的食物,如內臟、豆類、海鮮類等(見表)。
而「綠色蔬菜」是否真的會造成草酸鈣結石的發生?目前仍莫衷一是。
台大營養部臨床營養組副主任鄭金寶則是持保留態度,「因為綠色蔬菜經由腸胃道所吸收的草酸並不多。」而真正造成結石的大部分原因在於,尿液裡面的鈣質濃度高、尿酸濃度高,或是草酸濃度高,進而結成了小母石,再慢慢有些鈣、礦物質附著上去,形成所謂的結石。至於尿液中的「內因性草酸」,是來自維他命C新陳代謝產生的草酸,而非綠色蔬菜。
過度勞累易形成結石
工作形態間接影響到飲食習慣,尤其是忙碌的上班族群應酬多、外食多,都容易引發結石。針對此族群的危機點,呂至剛推論分析,應酬多,免不了喝酒和大量飲食,無形中攝取過多的草酸、磷酸或尿酸食物;加班多,減少活動機會,容易使骨骼中的鈣離子游離出來,尿液中的鈣濃度便提高;熬夜多,有時會藉咖啡來提神,增加了草酸的吸收機會;外食多,也會攝取過多的鹽分(鈉離子),而鈉離子會促使鈣流失到尿液。
另外,過度的勞累(腦力或勞力)也容易形成結石,勞累會使身體代謝(體內醣類、蛋白質被分解的速率)變快,當體內蛋白質崩解的量變多,會代謝出酸性廢物,而尿液在偏酸性環境下,更容易形成結石。「有很多勞力工作者,因為流汗量大,加上水分的補充不足,在低尿量和尿液濃度過高情況之下,自然就容易形成結石,」鄭金寶說。
至於結石該掛哪一科?呂至剛談到,其實在腎臟科門診或泌尿科門診,都可以得到初步的診療,但若需要進一步的治療,則是以泌尿科門診為主。
治療方面是根據結石位置和硬度而定,通常以「體外震波碎石術」為主要處理方式。作法是藉由水為傳導媒介,將體外所產生的高能震波聚焦於結石並震碎,崩解的結石會再隨泌尿系統排出。至於其他殘餘部分,則可以利用膀胱鏡(從尿道插入管子)來取出,或用超音波定點震碎。
打破傳統迷思
坊間流傳的「啤酒療法」和「化石療法」,仍有不少人貿然以身相試,尤其老一輩的人。但這些方法不僅達不到預期效果,還可能造成負面影響。
呂至剛指出,雖然啤酒有多量的水分和一些酒精,有利尿作用,但是啤酒內的高草酸成分,卻逆向增加了草酸鈣結石的發生率。至於化石草,也尚無明確的科學數據證明其功效,反而是吃了化石草,最後仍需求診治療的患者倒不少。「那時候也有很多人介紹我什麼多喝啤酒、吃化石草的,我都一概拒絕,」從事餐飲業的林宜瑾慶幸當初的清楚判斷。
結石的外顯症狀要視其位置和大小而定,若尚未造成阻塞,則可能會沒有感覺,或只是輕微的腰痛。因此常發生誤把肌肉發炎當作結石症狀的有趣現象,「有很多民眾因為腰痛來求診,結果發現只是肌肉發炎,這樣的病例將近70%,」呂至剛說,腰部酸痛時常導源於肌肉發炎,尤其是鮮少運動的上班族,「其實真正腎結石的症狀是不動也會痛,主要是因為輸尿管阻塞,造成腎積水。」
也有人是結石長滿整個腎盂(腎臟中空腔的地方)仍毫無察覺。屏東一位老先生患有鹿角狀結石,塞滿了腎盂,卻不痛不癢,最後是在驗血結果中才發現腎功能出問題,「因為結石發生在腎盂是最不容易感覺到,」呂至剛解釋。
然而,「可以不手術就不要手術」是大多數人的心態,總是拖到情況緊急,才接受手術治療。「有天半夜,我腰部左半邊突然痛起來,而且痛到動都不能動,」林宜瑾回憶起當時情況仍心有餘悸。
她因為經營早餐店,一忙就是整個上午,加上求好心切的個性,總等事情告一段落了才會如廁,導致後來腰痛又解尿困難。檢查後發現有結石,也先是倚賴打針、吃藥,一直到痛得掛急診,才進一步治療。從事電子業,已動完手術前來複診的一名男士坦承,自己也是撐到半夜掛急診的那一型。
只是,講究時間和效率的今日,與其成天算計著該怎麼吃,或拖到必須動手術,還不如平日力行「多喝水」,藉由大量水分稀釋尿液單位時間量的濃度。另外,在飲食方面要有所斟酌,減少相關成分在體內的積存量,並定期檢查(尿液、血液和超音波檢查),尤其有家族病史的人,更是馬虎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