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標榜「適性學習」「多元發展」的實驗教育蔚為風潮。2014年,實驗教育三法通過以來,學校型態與公辦民營的實驗學校數量從104學年的11所,成長到108學年的91所,整體參與學生數也從5331人暴增到2萬多人。
隨著學生日益增加,原僅規範到高中的實驗教育,於2017年底修法向上延伸至大專以上。然而,不同於國中小學的蓬勃發展,至今仍無實驗大學的出現。
這使得實驗教育在高教端斷鏈,亦讓2萬名實驗教育生面臨無高教銜接的困境。只得被迫重回體制內大學,或出國就讀實驗大學,甚至停止升學在家自讀等,也讓想加入實驗教育的學生與家長們面臨掙扎。
補足實驗高教缺口,豐富教育多樣性
實驗教育在台灣蓬勃發展,卻少了高教一塊拼圖。許多實驗教育學生從國小到高中,在最長達12年的培育後,卻因擔心繼續投入實驗高教卻沒有正式學歷,而在求職上低人一等,或是害怕興趣無法成為工作,於是紛紛選擇回歸體制內大學。甚至可能為了銜接高教,而在國中畢業就選擇放棄。
遠見會員 限定文章
時刻掌握趨勢 時刻都有遠見
- ✓ 免費瀏覽 每天 1 篇限定文章
- ✓ 文章收藏 喜愛好文隨時回看
- ✓ 會員專屬 主題型知識轉譯包
- ✓ 會員獨享 生日禮百元購物金
成為訂戶,
即可瀏覽全部「限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