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50歲是人生折返點!心理師:人生不需完美,但需要完整

接受,是一切療癒的開始

50+
user

50+

2020-05-08

瀏覽數 127,900+

50歲是人生折返點!心理師:人生不需完美,但需要完整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文/蔣德誼 攝影/影巷26號

編按:人過中年,你如何面對生命的不圓滿?在台灣推廣「敘事治療」近20年的心理諮商師周志建,鼓勵人們用故事回顧自己的生命歷程,坦然面對生命中的傷痛和缺憾。他以旅行比喻50後的心理功課,像到了導遊召集的集合時間,是時候折返了。「年過半百,要知道自己人生的折返點到了,要記得回頭,否則你會回不了家。」學習當一個完整的人,比完美更重要。

從張老師熱線,踏上心理諮商之路

大學念的是和心理毫無相關的航運管理,並非科班出身的周志建,是在暑假參加張老師義工儲備訓練的時候,第一次接觸到所謂的「心理輔導」。「感覺像踏進一個未知又迷人的世界,回想起來,或許就是這個機緣,帶領我走上心理諮商這條路。」

後來周志建真的完成訓練,成為合格的「張老師」。在電話線的一端,他陪伴許多痛苦和憂傷的人,也了解原來話語真的擁有可以療癒人心的力量。

在當兵時抽到「金馬獎」的周志建,面臨封閉又高壓的軍中環境,加上身處幾乎像是與世隔絕的外島,總讓他感到憂鬱煩悶。心情不好的時候,周志建會到營區附近的大武山公墓散步,他不覺得陰森可佈,反而像是和亡者對話。

「我看著這些已經逝去的人,忍不住想,如果人生只有一回,那怎樣才能好活?」他回顧過去,發現做義務張老師的時候,竟然是自己人生中最快樂充實的時候。周志建在心裡決定:如果能夠順利平安退伍,就要真正做一個諮商心理師。

說也奇妙,「向宇宙下訂單」之後,願望果真實現了。沒過多久,長官發現這個碩士畢業的預官被「外放」在金門有些可惜,將他調回南港的聯勤總部。每逢休假,他就從南港到基隆義務擔任張老師。

真實面對自己,就是療癒的開始

從志工到後來從事教育輔導工作,乃至重新走入校園念心理研究所、成為專業諮商心理師,20年來周志建始終選擇留在第一線,和個案面對面。「雖然念到博士,但我還是堅持要做臨床實務工作,因為這是我踏入這一行的初衷。」

也是在就讀心理研究所時,周志建接觸到屬於新興理論的「敘事治療」及故事療法。「簡單地說,就是鼓勵個案去回溯自己的生命歷程、好好地說自己的故事。」

有別於傳統的心理諮商,在敘事治療中,諮商師不是站在給予分析或建議的專家位置,而更像是引領對方正視自己的內心、陪伴他們真實面對自身生命經驗的夥伴。

周志建說,很多人難以面對自己過去的創傷,因而會選擇忽略、遺忘甚至否定。「其實,當一個人願意回顧自己、說出塵封在心裡的過往經驗,理解生命中的缺憾或不完美,卡在心裡的結往往就鬆開了。

控制與暴力:原生家庭竟是最大壓力源

在周志建經手的無數個案中,大多數人生命中的創傷與「斷裂處」,都來自原生家庭。

有人從小遭到父親家暴、和父母之間永無止盡的爭吵,念小學時媽媽不堪身心負荷,結束自己的生命。累積已久的傷害和恐懼,讓他最後只能用酒精和毒品麻醉自己。「所有上癮行為,都是為了逃避痛苦。」

另一位嚴重強迫症患者,每當走出家門前,總要無數次確認家中各處開關,以及至少洗手十幾次,最後沒有半個小時折騰不完。後來他說出自己的故事,才知道他從小被控制慾極強的父母要求課業及生活中各種大小事,久而久之,這些束縛、規範與控制,就內化成為自己的一部分。

也有事業有成的企業高階主管,擁有人人稱羨的地位和美滿的家庭,看似一切圓滿,卻飽受失眠和焦慮問題所苦。原來身為家中長子的他,從小就必須負責照顧弟妹,如果做得不好,便動輒要被責罰。這樣的成長經驗,讓他成為「拯救者」,習慣把照顧周圍人的責任攬在自己身上,永遠有消化不完的壓力。

「當然不可能說講完幾個故事,這些傷口就會立刻痊癒。但說故事是一個理解自己、原諒自己的開始。包括原諒自己的無能為力、原諒自己無法寬恕別人,你必須先和自己和解了,才有可能和別人和解。」周志建說。

病痛,是身體要求改變的訊號

長年來帶領許多人進行心靈的「清瘀」療程,周志建回顧起自己的生命歷程,卻也曾多有起伏。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在輔大念博士班的第二年,周志建罹患了嚴重的坐骨神經痛。「那時痛到既不能久坐、更不能久站,最糟糕時,光是下床就要花5~10分鐘。」除了必須的上課、工作之外,他就是在醫院做復健,讓他的論文花了快7年才完成。

病痛纏身,往往伴隨心理的低潮。「最初我也覺得很沮喪,為什麼這麼痛苦的事會發生在我身上?後來我才逐漸明白:那是身體給自己的一個訊號。過去,我很習慣熬夜、勞累卻不休息,我總是想要做得更多,停不下來,拚命往外抓、卻不懂如何放。」

後來,周志建靠著練脈動氣功和改變生活習慣,慢慢調養身體。一年後,坐骨神經痛的毛病也不再犯。那場病痛,讓他徹底改變自己的作息習慣,放慢步調、減少不必要的應酬,不勉強自己做不是真的想做的事。

有時候,遭逢人生挫折低谷時,人反而最能聆聽到自己內心的聲音,很多人都是在經歷重大變故之後,才逆轉自己的人生,改變自己。周志建開玩笑地說:「我不知道是我治療了我的坐骨神經痛?還是我的坐骨神經痛治療了我?」

放棄改變別人,也是放過自己

除了因病痛而學習如何善待自己,周志建的另一個人生重大課題,則是透過書寫自己的故事,重新梳理和母親之間的關係。

周志建形容自己的母親,是一個「永遠活在匱乏中的人」。從小生長在貧困農家的她,物質缺乏加上農業社會的重男輕女觀念造成的情感缺乏,讓母親有嚴重的相對剝奪感與生存焦慮。

「她從小受虐,不斷被要求付出、被剝削,所以金錢對她很重要。她工作一輩子,卻仍然覺得自己的錢永遠不夠用。每次我打電話回家,她總是問我,今天不用工作嗎?以前我很受不了,會覺得:除了錢,難道都不關心兒子嗎?」

從小接收母親的負面情緒與物質、情感索求,周志建曾經充滿怨恨與不諒解,出社會後就在外地生活,逃離母親的壓迫。「我曾經和很多人一樣,不願意去看自己缺陷的部分。但其實這些事情不會因為你不去看,就不存在。」

他藉著書寫自己與母親的故事,試著同理她的生命脈絡,更重要的是,放下自己心中對理想母親的執著。「當我從內心真正接受:母親就是這樣的人,不再期待她改變時,我就自由了。」奇妙的是,當他改變自己的心態,母親的議題就漸漸不再困擾他,用他的語言是:「我的母親再也無法惹毛我了。」

「人生不需要完美,但需要完整。」擁抱真實的自己,就是走向療癒的路。

走過人生折返點,享有比擁有更重要

在他人和自己的故事中,擁抱不完美但卻獨特的人生,步入50後的周志建,認為此刻已是自己人生「折返點」。

他以身邊一位朋友的旅行經驗為比喻:到了某處風光明媚的山景,下車後,導遊宣布大家必須在2個小時內回到集合點,如不準時返回,車子就得開走。朋友沿途欣賞風光,不知不覺一個小時過去,但前面還有更美的風光,怎麼辦?他掙扎猶豫,但卻也明白,若不回頭,最後一定會來不及集合,他就回不了家了,最終他也只能放棄。」

周志建說:「年過半百,要知道自己人生的折返點到了,要記得回頭,否則你會回不了家。」生命有限,人到中年,應該從向外的追求,轉而向內做自我探索與生命和解。否則,人忙碌一輩子,最後無暇享受自己一生辛苦的成果,變成「人在天堂、錢在銀行」,豈不是「白忙一場」。

不只是「擁有」,在折返點之後,更應該學習「享有」為自己而活的人生。

■50歲後還不錯!用新的方法,創造自己的理想老後■
想知道更多熟齡新思維、新活動?
➡加入50+LINE  https://pse.is/K3FBX
➡加入50+FB    https://pse.is/MUCBY  每日資訊不漏接!

(原文刊載於《50+》;本文獲授權轉載;內容僅反映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社立場。)

延伸閱讀

「三防世代」先修課:防窮、防病、防詐騙
數位專題

「三防世代」先修課:防窮、防病、防詐騙

「三防世代」來了!現在30~50歲的青壯族群,如何建構防窮、防病、防詐騙的財務安全網?確保「老後三本」已經成為即刻要思索的必修課。只要正視問題、提早因應,你將更有機會開展屬於自己的「晚美人生」。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