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倡分析心理學的榮格主張,青年危機、中年危機和老年危機是人類最容易發生精神性危機的三個時期。
青年危機是人類剛剛成為社會的一份子,所懷有的各種苦惱。換言之,就是選擇立業或成家等的「社會性自我實現」煩惱。而中年危機是已經完成某個階段的社會性義務,在步入人生下半場的時候出現的沉默而深層的疑問,亦即面對「我是否真的活出自己?」、「這一生就要這樣度過了嗎?」、「我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使命究竟為何?」等個人性的「實際存在的提問」所產生的苦惱。
在青年期就會認知到,自己過去認為很重要的「 社會性」和「 自我」,只是一種執著,未必能讓自己幸福,所以,會開始追尋身為一個人的「生活目標」。
一如字面,通常這種「中年危機」會發生在四十五到六十五歲之間,然而近年來,這一類苦惱似乎有提前到二十歲左右發生的年輕化趨勢。其中,也有極少數在十五歲之後就出現的早熟個案。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中年危機」的年輕化?我認為,其中一個原因應該是「社會性自我實現」的空洞化。
因為資訊發達,現代的年輕人很早就可以知道大人表面上所展現關於「社會性自我」(即「 任務性的自我」)背後的空洞。因此,他們無法像過去的世代一般,樂觀且充滿希望的想像未來,天真無邪地朝著夢想前進。也因此,不管是否陷入物質上的貧困,以飢餓動機為原動力,拚命地以「社會性自我實現」為目標的生活方式,似乎已經不符合時代潮流。
因此,現在的年輕世代跳過「 青年危機」,直接面對類似「 中年危機」的苦惱。也就是說,對年輕世代來說,與其煩惱將來要做什麼工作這種「社會性自我實現」,更深一層的「 追尋生活的目標」這種「 實際存在」的飢渴,才是更確切的問題。
當然,和過去一樣,現在的年輕人到了某個年紀之後,就會為未來的升學或就業煩惱,但是,這個時候,他們煩惱的東西在性質上已經和過去大不相同。
過去大多是「是否可以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是否可以找到自己想做的工作」這一類內容,但近年,他們思考的問題多半是「 不知道自己想幹嘛」、「可能的話,不想做麻煩的工作,如果一定要做的話,又該做什麼呢」、「 為什麼一定要工作?」。
就像這樣,當被問到「為什麼一定要工作?」,過去一直被飢餓動機的價值觀所驅動的大人雖然可以勉強搪塞過關,但實際上,多數人都啞口無言。因為,他們完全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在這種狀況下,以填飽肚皮為動機生存下來的大人掛在嘴上的多半是「如果沒錢吃飯,想什麼都沒用」、「 為賦新辭強說愁」、「 不工作就沒飯吃」、「 身為人就必須工作」等等語帶恐嚇的說法。但是, 這些回答不但無法回答「 為什麼必須工作」這個問題,也顯現出靠著飢餓動機生存下來的世代已陷入「停止思考」的狀態,完全缺乏說服力。
這種價值觀的巨大差異,在親子之間、學校和職場四處可見,我在臨床上經常聽到患者發出「完全無法溝通」之類的感嘆,這也幾乎是種種價值觀的差異所造成的。本文節錄自:《拿掉工作後,你的人生還剩下什麼? 關於人生、工作與生命的36種終極思考》一書,泉谷閑示著,時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