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1月1日上午,財政部很熱鬧,位於台北市愛國西路二號的財政部門口,一輛輛高級房車川流不息。
西裝革履的重量級金融界人士們接連下車,率領著大批金融控股公司團隊來到財政部,一個比一個聲勢浩大。
這是金融六法實施後第一波重頭戲。申請金控公司的十大金融團隊(見頁152表一),是這一波金控革命風潮中的主角。
金融控股法是政府在「金融改革元年」最重要的措施。財政部希望藉由金控法,讓台灣的金融機構走上多元化、大型化和全球化的發展目標。
1991年,政府陸續開放新銀行設立,卻沒有配合退出機制,導致金融業發展上正面臨家數過多(over banking)、銀行資產規模不足、獲利下降、資產品質惡化的問題。
台灣銀行家數過多,普遍影響獲利。回顧台灣金融業的發展史,九○年代全台灣只有二十四家銀行,發展到今,全台一共有五十三家銀行,家數過多、競爭激烈。「銀行獲利受到嚴重影響,」中華民國投信投顧公會理事長、怡富證券投資信託公司董長許立慶說。
此外,受到不景氣影響,銀行的逾放比節節上升,銀行握著動彈不得的「不動產」,成為房市下挫之下的受害者。
司法院院長翁岳生證實法院一年要處理六萬件法拍屋,「房市再崩,產業外移,銀行的逾放(見頁152表二)只會愈來愈嚴重,」玉山銀行董事長黃永仁說。
根據統計,今年1到10月,十六家新銀行中,逾放比超過5%的超過七家(包含中興銀行)。「國際間是以10%為標準,但是逾放比超過5%以上的銀行,就要開始注意了,」黃永仁說。
逾放比過高的銀行,成為金融環境下的地雷,隨時可引爆危機。
財政部意識到金融環境急遽惡化,因此推出金控法,以促進金融環境重組及金融市場再造功能,提高台灣金融機構的國際競爭力。所以「財政部推動一連串的金融改革,」財政部部長顏慶章說。
金融控股法是財政部推動金融改革中最重要的措施。財政部認為,金融控股公司法實施後,金融業申請籌設金融控股公司,將可有效擴大經營範圍,並適度減少目前銀行業的家數,「這樣可以解決目前銀行業過度競爭的現象,」顏慶章說。
有金控、缺金監
金融控股公司陸續設立後,台灣的金融市場生態會有不小的變化,「因為合併,有些上市公司會有很多消失不見,但它們的競爭力不但不會消失,還會繼續提升,」顏慶章說。
財政部的想法是,只要金控公司發揮綜效(synergy),台灣的金融環境就能變強。
問題就在於金控公司對台灣的金融環境能不能產生正面效益,還是為台灣原本就極其脆弱的金融體質,製造了更多問題?
財政部次長陳?表示,金控不是拯救經濟的萬靈丹,只是避免金融體系持續惡化。
學者認可國內金融走向金控,卻有但書。「開放金融控股公司沒有錯,」政治大學金融系教授殷乃平也說。
他認為,市場過度競爭,金融業必須跨業結合,擴大市場占有率,但是,「財政部的問題是改革順序錯亂。」
金監機制沒有啟動,金控公司卻已經先開跑,「管理上會有很大的問題,」殷乃平說。
原本金監機制應該和金控法同步,今年6月立法院曾決議應和金控法併案實施的「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組織法」,如今卻懸而未決。
這樣的情況下,使得金控公司跨業營運,推出組合型的產品時,「管理機構卻各管各的,一定會亂,」殷乃平說。
「我預言五到十年,台灣會出現金控法的嚴重後果,」政治大學金融系教授李桐豪說。
這個後果是當金融業擴大業務範圍,反而帶來了風險,沒有整合性的管理機構,無法有效、及時地監督金控公司,「一旦體質不良的金融機構變大、變多,就會把台灣的整體金融拖垮,」李桐豪說。
金控有值得肯定之處,實施金控法之後,台灣的金融市場會出現金融百貨的形態——多元化、大型化和全球化,但是,配合措施沒有同步啟動。「為金控而金控,還沒有享受到金控的好處,反而先蒙其害,」一位新銀行經理人提出警告。
金控實施之後,金融環境面對的衝擊才剛開始。相對於財政部的樂觀,部分學者卻認為,金控把台灣的金融環境愈改愈壞。
李桐豪把目前台灣的金融環境形容為六十分變成五十分,台灣的金融本來希望能進步到七十分,「結果在金融控股這樣的環境,變成五十分,」李桐豪說。
因為,金控公司把規模加大、異業結盟後,如果沒有創新,不見得能把競爭減少。
11月初台灣有十家金融機構向財政部申請成立金融控股公司,國際知名信用評等公司穆迪(Moody’s)日前發布最新報告中就指出,「如果金控公司的營運策略雷同,籌組金控公司對獲利的提升,相當有限,市場的競爭壓力依然存在。」
國內一位重量級的金融界人士也有同感。雖然國內金融業爭相籌設金控公司,但是「整體金融業的規模沒有變,」這位金融界人士說。
財政部預估有十五家金融業者遞件申設。但這些金融機構的組合,多數是既有金融機構直接轉型,規模、家數都沒有減少。
就是因為金控公司下整個市場規模是相同的,「沒有差異化,只是在一個規模過剩的情況下繼續擴大規模,」這位金融界人士分析指出。
金控下整個市場規模仍相同
銀行、證券及保險業都是一個規模過剩的行業,所以「表面上銀行業可以跨到證券業、保險業,好像營造了一個one-stop shopping(一次購足)的環境,但是跨個行業還是規模過剩,」一名金融界人士說。
這位金融界人士認為,要運用金控公司把金融機構家數減少,讓競爭減少的想法也是個迷思,因為「人、產品、顧客都是一樣」。
這裡面差異是決策者處於知識經濟時代,卻是製造業的思維,對「大」的認知還是傳統思考。
在製造業時代,規模愈大,成本愈低,競爭力愈強,但知識經濟時代不同,公司的智慧長在一個公司的文化、結構、行為上面,「要大在公司、員工、創新的智慧,而不是廠房,」世華銀行總經理董成城說。
數位經濟時代,最重要是來自腦袋的知識以及應變的速度,和公司的規模是沒有關係。「只要創新是公司基本的基因,公司就會活了,」董成城說。
但財政部有不一樣的看法。財政部還要繼續進行控股公司間的合併,估計兩年內,控股公司可以整合至十家以內,因為「金控公司成立後,要追逐規模與效益,」顏慶章說。
顏慶章認為,金融機構合組金控公司後,沒有增加市場上的新競爭者,卻可以享有共同行銷、連結稅制等優惠,提高競爭力,才能因應加入世貿組織後,來自國際上的強大競爭。
財政部的遊戲規則,卻讓小型銀行沒有生存的空間。同樣是跨業經營,金控可稅制連結,不必負擔因合併產生的稅款,銀行卻得不到相同優惠。
因為,如果銀行不成立金控,卻有意經營銀行業務以外的金融業務,就必須依銀行法以轉投資的方式進行,中間必須負擔轉投資的稅務。
但是,金控法為了鼓勵金融機構合併,排除了因合併增加的稅賦。
兩者的經營成本有差異,「等於小型銀行和金控公司沒辦法站在同一個立足點上競爭,」李桐豪說。
立足點不公平,小型銀行可能被犧牲,李桐豪認為,這裡面的迷思是台灣的金融管理是資本管理,但「金融的本質是服務業,應是人的管理。」
國際間大投資銀行,有許多由小變大的例子,像美林、摩根史坦利等。「人的管理很重要,」李桐豪說。
經營者在專業管理技術的能力,重不重要?從各銀行的逾放比中看得出來,「台灣各家銀行逾放比差異很大,十六家新銀行的逾放比可以控制在2%上下,但是,有些銀行接近10%,」黃永仁說。
金控公司經營團隊的挑戰性更高,因為各種金融產業的風險特性不同,「必須找到陣容堅強的經營團隊,強調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並進行嚴密而完整的風險控管,」世華銀行信義分行經理劉雲駒說。
金控防火牆應配合築起
另外,金控法下的稅制連結,對金融機構是發揮綜效最大的好處,問題卻也在這裡。
就是因為金融監理的遊戲規則還沒有配合修訂,「防火牆如果沒有建立,金控愈大,問題就愈大,」黃永仁說。
由於金融監理系統未與金控法同步啟動,在法令不完整、監理機構不能統合的情況下,一旦發生不肖金控業者出現經營困境時,就會把不良資產轉移給銀行,讓存保出面理賠。
原本用來保障銀行安全的機制,「會擴大到所有金控公司旗下的金融機構,」李桐豪說。
金控之後對消費者的影響也很大,在金控的架構下,金融機構可以將不同的金融產品,放在同一個平台,交叉行銷,但是,「投資者可能並不瞭解,他在銀行買的不是銀行的產品,」許立慶說。
同樣在銀行買的金融商品,但保障卻不一樣。「投資人只能消極地自我保護,認清金融投資機構的角色,純粹是金融商品下單交易的經銷商而已,」嘉鼎財管顧問公司總經理余凌霄說。
金控最大的問題是裡面只有解除障礙,沒有創新,也沒有管理機制,政府要銀行去跨業經營,「只是把銀行資產移轉、稅捐的障礙解除了,」一位金融界人士說。
但台灣已走上金控這條路,金融業必須跟著走,只要政府有決心和想法,「我們可以觀察和等待,」黃永仁說。
金融業願意被動地等待,但是,面對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來自全世界的競爭,不知道台灣金融業還能撐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