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五點多,已過了工研院下班時間,生醫中心的生物晶片計畫研究人員仍埋首實驗,絲毫沒有下班的準備。「實驗不可能說停就停,下班時間到了就不做了,」好幾天沒闔眼的分子生醫技術組基因技術部博士張傳雄說。
「除了睡覺外,我們無時無刻都在思考研究的事情,」熬夜多天的工研院電子工業研究所博士鍾永強補充。
夙夜匪懈地研發,成立兩年的工研院生醫中心繳出方陣基因探針快速布放技術、微流體晶片技術與發燒晶片疾病檢驗應用技術三大類成果,在台灣與美國共有十六項技術四十一件專利案的亮麗成績。
方陣基因探針快速布放技術預期可將目前生物晶片生產速度提高一百倍以上,並使生產成本降低逾十倍。微流體晶片技術可加速檢體反應,並使晶片體積更小、重量更輕、價格更便宜,有助於晶片檢測的普及,擴大使用市場與量產需求。
發燒晶片則是三大成果的載具,將抽象技術具體化為產品,日後還能開發許多應用。
根據美國Informa Pharmaceuticals報告,全球生物晶片市場目前約3.7億美元,預計2005年將成長至29億美元,2010年為54億美元。現今生物晶片發展尚在萌芽階段,工研院生醫中心希望推動生物晶片研發聯盟,結合產業界,進軍國際。
量產生物晶片的機會點
工研院生醫中心結合跨領域研究,推出生物晶片快速量產技術,並組合其他獨特技術,推動產業界共同組成生物晶片研發聯盟,使台灣能夠出現「生物晶片的台積電」。
生物晶片研發聯盟的目標是,在生物晶片產業取得如台積電在半導體產業的地位。事實上,就量產的內涵而言,生物晶片量產與半導體代工量產不完全相同。半導體業使用他人技術,進行量產代工,生醫中心則自己研發量產技術,甚至不一定在台灣生產,也可以授權國外生產。
生物晶片總體計畫的靈魂人物是工研院副院長兼生醫中心主任李鍾熙。他分析生物晶片市場與工研院的專長,找出量產生物晶片的機會點。
生醫中心成立前,李鍾熙已開始構想生物晶片計畫。1998年,他參加舊金山的研討會,會中討論生物晶片的最新研究。一位醫生告訴與會者,生物晶片必須在四十五分鐘之內檢驗出結果,醫生們才會覺得好用。然而速度是個大難題,各項檢測每每經過諸多程序才能得出結果,既慢又不方便,無法普及。「我想到工研院有微流體技術可加速反應,」李鍾熙回想那時的心得。
價格過高與準確度不足也是生物晶片問題所在。目前基因晶片量產技術,單一機台一天只能生產五百片,每片三萬點的晶片成本100美元,售價在500至1000美元之間。產量少,價格自然昂貴,「每次實驗,每用一片基因晶片,如同買一台PDA來用,用完就丟,多浪費!」李鍾熙形容。
由於製造過程繁複,因此影響實驗數字的再現性。製作生物晶片需經過兩百道手續,以人工操作,品質良莠不齊,使用生物晶片得到的數據與結果,準確度和一致性往往不足,這與製程及品管有關。
製造量產與製程改進皆是台灣人的專長。國際間大多研究如何設計生物晶片,並取得不少專利,較少人專注於開發量產技術、品管與提高良率,李鍾熙認為,台灣對精密製造很在行,這是台灣的優勢,也是我們可以切入的機會點。
號召生物晶片研發聯盟
累積生物晶片研發成果後,李鍾熙號召生物晶片研發聯盟,做為邁向生物晶片的台積電的第一步。
發明獨特技術,與國際聯盟,台灣才有機會躋身國際舞台。雖然國際各公司取得各自的生物晶片專利,甚至在某些領域占據重要位置,然而沒有任一公司的技術是足夠與完整的,仍必須與他人合作。而台灣的市場太小,若不放眼國際,無法生存,因此李鍾熙的策略是發明特別的技術,並整體移轉,具備與國際級公司交換專利和合作的資格。
台灣工銀投資部專案副理黃嫦芬贊成工研院和國際大廠交換專利的作法,可避免台灣發展生物晶片產業過程中可能面對的侵權問題,「至於能否順利和國外交換授權,則視談判技巧而定,」黃嫦芬說。
世界各國對生物晶片發展過於樂觀,結果不如預期。量產生物晶片必須運用高分子製程,但是在發展上遇到瓶頸,而如何克服與突破微小化後的製程,也必須解決。生物晶片計畫主持人邱創汎比喻,好比在晶片上蓋小型工廠,但是買不到所有建廠材料,一磚一瓦都待發展,因此各公司不太可能獨自研發所有技術。
生物晶片進展緩慢與面對的瓶頸,反而使台灣有機會介入。依照李鍾熙的規劃,生物晶片研發聯盟由產業界主導,各方通盤合作,並於今年12月底確定聯盟成員。2003年3月前,可成立公司,對外尋求國際級廠商合作,洽談專利交互授權與策略聯盟事宜,合力完成生物晶片技術與機台的開發,擴大應用,進行量產。「雙方互補不足,就能產生主流技術,才有主流商品,技術才能標準化,」李鍾熙分析。
除生技公司外,部分創投、知名電子公司與半導體公司也有興趣加入生物晶片研發聯盟,然而目前最大的問題是,業界無法自行籌組聯盟。
聯盟有違商業競爭原則。李鍾熙認為產業界在投資、行銷或應變力上,都更有創意與想法,因此希望產業界自行籌組聯盟,然而公司之間本具相互競爭本質,在技術歸屬、權利金給付、日後利益上皆無法達成共識,亦尚未出現有力的主導者,而夠分量的主導者其生技專業可能不足。「我開始思考是否工研院要主導聯盟的籌組?」李鍾熙無奈地說。
為早日創立生物晶片的「台積電」,生物晶片研發聯盟需要更多資金挹注,也希望民間企業帶來資源與經驗。由於此生物晶片計畫隸屬於經濟部科技專案計畫中的生物工程與材料計畫科技研發專案,因此2002年政府將投資新台幣6千至7千萬元,生物晶片研發聯盟成員共同籌資4千萬元。此外,由於民間企業在執行上較能應變,對市場敏感度高,「希望他們不只帶錢來,也帶來策略、國際關係與商業模式,」李鍾熙說出期許。
超越純研究
年輕有活力又吃苦耐勞是生醫中心的特色,他們都對開創生物晶片的台積電信心滿滿。
生醫中心有兩百五十位員工,其中博士八十人,碩士一百一十人,平均年齡三十五歲,與甫成立兩年的生醫中心一般,朝氣蓬勃。
做研究只是生醫中心的工具,為台灣產業和經濟開創機會才是目的。擁有美國伊利諾理工學院博士與芝加哥大學企管碩士的李鍾熙,兼具學術研究與實務經驗,強調go beyond R&D(超越純研究),創造產業價值和機會,擔任產業銜接的工作。因此李鍾熙麾下的研究人員雖然年輕,但是吃苦耐勞,並多方涉獵,「因為他們以後可能不是到大公司工作,而是去創業,」李鍾熙說。
台灣具備種種使生物晶片團隊有機會脫穎而出的優勢。首先,在台灣的人事費用只需美國的三分之一;國外兩個公司或實驗室合作,簽約門檻高,而台灣公司願意接受小量試製的訂單,費用僅國外十分之一;台灣企業應變能力強,國外公司不肯為生物晶片修改製程,台灣機械加工公司都願意將原本製程稍做變化。此外,生物晶片製程技術尚未成熟,仍有許多待解決的問題,台灣工程師正擅長於製程改善。
台灣傳統工業也可參加生物晶片周邊產品製造。很多生物晶片周邊產品技術不高,卻是必備品,工研院電子工業研究所博士姚南光舉例,生物晶片封裝用的是傳統塑膠薄膜,如同電腦生產,也必須有生產外殼的公司。
工研院生醫中心發表的生物晶片階段性成果,研發經費約新台幣2億多元。「這是很小的規模,還不如國外中型生物晶片公司,以此角度衡量投資報酬率,我們的成績是世界一流,」邱創汎自信地說。
難怪對於開創生物晶片的台積電的目標,李鍾熙能樂觀地宣示,「工研院生醫中心以目前技術進入生物晶片市場,要有台積電的地位不難,成功的機會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