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
妥協將就地過日子,生命是會慢慢被消耗殆盡的。被動地順著流向走的話,一不注意就會在從眾的路上愈走愈遠,逐漸步入陷阱中而後知後覺。「我希望我追求自己的夢想和抱負,而不是別人對我的期望。」這是老年人的後悔清單中最常見的項目之一。(本文摘自《人生就求一次如魚得水》一書,以下為摘文。)
被重挫後出現的重生機會是合理的,因為當人一無所有時更不怕失去,反而更能做出最遵從本心的決定。一帆風順的人要顧慮的東西卻多上許多,掉頭的成本跟風險也更大。每個人承擔風險的能力不同,有些人甚至只要狀況還過得去就會抗拒改變。
「反正現在也沒有太糟嘛!」「雖然不是最滿意的,但之後再說吧!」這樣安慰自己的情況很熟悉吧?雖然工作很辛苦、錢不多、老闆難搞又要加班,你身邊是不是也有喊說要離職,結果喊了五年,卻因為等年終、等三節獎金,而一年拖過一年的朋友?或是雖然感情不是高度相合,但因為也沒什麼大爭執,所以遲遲分不了手,年紀到了便論及婚嫁的對象?
「將就」是很常見的選擇,以上面的例子來說,這讓就業或成婚的可能性大了很多,但同時也讓人更有可能困在一段沒什麼大問題,卻離滿分還有一段距離的選擇裡。為了避開可能產生的損失,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迴避心理。
然而妥協將就地過日子,生命是會慢慢被消耗殆盡的。
被動地順著流向走的話,一不注意就會在從眾的路上愈走愈遠,逐漸步入陷阱中而後知後覺。「我希望我追求自己的夢想和抱負,而不是別人對我的期望。」這是老年人的後悔清單中最常見的項目之一。
以前,在20歲出頭的我,對人生的掌握是非常被動的,總是因為「被逼迫」,而後付諸行動。
因為升學要考試所以念書,因為爸媽希望我走什麼方向而決定主修科系,因為系女籃人數不夠而去充數,大部分的行動並不是因為自己強烈地想要什麼,更傾向於因為別人需要什麼或期望什麼。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很長一段時間是「為別人而活」。省事之處是我幾乎不用煩惱要做什麼,反正別人都替我想好了,而我也有能力達成。缺點也顯而易見:我或許會有個「順利」「令所有人滿意」的人生,但永遠都不會是我的人生。
我會像從做餅乾的烤模上扣下來那樣,成為模板的形狀。好不容易投胎為人一回了,得到上人生舞臺演出的資格,而一生這麼長又這麼短,長得讓我想像,若一輩子就只能當個烤模餅乾,就頭皮發麻,短得讓我覺得若不隨心過活,簡直太浪費好不容易才得到的演出機會。
抱著「這輩子遲了,下輩子吧」這樣想法的人,你上輩子也說了一樣的話呢,而忘了一切的下輩子的你,或許還是會繼續同樣的想法。這輩子其實已經是下輩子了,每次上臺都當烤模餅乾,這樣有意思嗎?
不管在哪個位置,你隨時可以轉換方向
我天生不是一個非常勇敢的人,所以才有了20幾年為別人而活的經歷。好消息是,勇氣跟信心這東西是可以靠練習得來的。曾經的我也是重大決定都需要別人給予「許可權」的人,申請學校需要朋友推一把,連離開一段關係都要等待大衝突,我的「大破」一直是被動的等待,「被人逼著大破」才帶來了「大立」。現在我清楚感覺到自己的人生掌握在自己手裡,我的意願是決定我人生方向最重要的因素。
我理解從人生低潮中爬起來的故事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為正在人生低潮的人很需要這樣的希望。我沒有這樣的經歷,自然也不能說這樣的故事,只是我相信卡在不上不下位置的人,絕對不比在谷底的人少。而這些人,甚至可能還沒認知到自己正在錯失些什麼。
誠然,在谷底之人已經沒什麼可以丟棄了,不會再更糟了,於是可以無顧慮地面對自己。但不上不下的人,乍看是擁有得多一些,可是這個「擁有」卻未必是財富,如果這擁有不是自己想要的,可能還是個障礙,因為這份「擁有」,使得放棄的成本變高。在兩個可能的選擇中,被放棄的選擇則為機會成本。
若說追求夢想的代價是放棄現有的穩定生活,那選擇現有生活的機會成本則是你實現夢想的可能。
舉例來說,雖然你現在可能有份令你難以放棄的工作,但如果這份工作無法帶給你快樂或成就感,甚至還需要你付出身心健康的代價,與其將之視為「擁有」,不如將之視為一種「持續性損失」。若換個角度看,或許你會更願意放手一搏,離開這份工作,另謀生路以求「停損」。要是雙手緊緊握著所擁有的,不鬆手的話,又哪來的空手接收更大的禮物呢?
於是問題來了:你很滿意你現在的生活嗎?值得為此放棄夢想嗎?
當害怕「錯過自己的人生」大過害怕「失去現有的」,重生的契機就來了。
後來我才了解,重生跟在人生的高峰、谷底、還是哪個位置都沒有關係,全跟心念有關。有多想做自己想做的事?多想活出自己的人生?有多信任自己可以辦到?(令人開心的事實是,我們的確可以。)不需要被動地等待命運逼迫而做出改變,如果明知道船的航向不對,不用等到抵達錯誤的目的地,或是終於觸礁了才掉頭。我們隨時能調整方向,掌舵的本來就是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