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孩子在可以自行判斷是非對錯前,父母便進行調教,會給孩子的人格形成、往後人生的態度產生極大的影響。但也因為如此,父母原本是為了孩子能在社會生存而進行的教育,日後隨著場合的不同,反而讓孩子自身的發展受限,成為負面的束縛。(本文摘自《才能的真相》一書,以下為摘文。)
心理學中有一個名為「拮抗禁止令」的詞。
大人、家長和老師,常常會禁止或限制孩子只能做某些事,例如要好好念書、不要亂花零用錢。特別是家長,在孩子出生的瞬間,就已經默默的調教孩子,讓孩子為了生存而強制遵守某種規則、價值觀。這種規則和價值觀就是所謂的拮抗禁止令。例如不可以什麼東西都放進嘴裡、不可以弄髒環境、要耐住性子、不可以大聲喧嘩、如果喜歡的話就要笑出來......等等。
這類教導從幼兒期就已經深入孩子的心靈,所以家長才能不用言語就對孩子傳達資訊。如此教導下,孩子的身心就會往家長規定的模式逐漸成長。孩子在可以自行判斷是非對錯前,父母便進行調教,會給孩子的人格形成、往後人生的態度產生極大的影響。
但也因為如此,父母原本是為了孩子能在社會生存而進行的教育,日後隨著場合的不同,反而讓孩子自身的發展受限,成為負面的束縛。
這種拮抗禁止令通常有五項特徵和十三大禁止令,五項特徵為:
十三大禁止令(孩子成長後,從幼兒時期開始由家長給予的訊息)是:
一、「沒生下你就好了」、「如果沒有你的話」
這類的話語,是把自己的不幸歸咎於孩子身上,讓孩子覺得自己沒有生存的價值,結果可能會使孩子自暴自棄、濫用酒精飲料、藥物、性觀念出現偏差。
二、「不許做○○事」、「不許實踐○○事」
家長太過嚴厲,過度保護、干涉孩子的行動,會讓孩子長大後,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麼,成為只會等待指令,做事欠缺積極性,遵從他人的意見的人。
三、「不要成長」、「不要脫離家長獨立」
不但過度保護,而且太寵愛,就會讓孩子在心智沒有成長的情況下,成為什麼都不會的大人。這一類的孩子容易有戀父、戀母情結。
四、「不許感受事物」、「不要將感情表達出來」
家長要求孩子忍住情緒,無視外界事物,養成無所欲求、壓抑感情的習慣。由於孩子不會表達感情,導致不關心外界事物、不受感動、不表達哭泣、憤怒的情緒,缺少表情上的變化。
五、「不許認同自己的性別」
家長會說「其實我比較想要男孩」、「當女生太可惜」等等,造成孩子否定自己的性別、身分。同性的友人變少、不擅長和同性的團體來往,所以容易被周遭的評價、常識、社會,影響價值觀。
六、「不許小孩子氣」、「身為哥哥就該懂得忍讓」
因為家長常常這樣督促孩子要有獨立心,不讓孩子在生活中自由行事,進而形成太過強烈的責任感,所以會用既定且絕對的框架,限制自己的思考。這樣的孩子,有時會對宴席上料理的取用量、人際間的身分階級特別在意。
七、「不許靠近我」
家長常會說出「我現在很忙」、「等會兒再說」、「給我安靜」,和孩子之間產生疏離感,也拒絕和孩子溝通交流,造成孩子不對任何人表達自己真正的想法,所以會忍耐負面情緒,一個人承受煩惱、壓力。
八、「不許思考」
有些家長會用充滿威脅的口氣,怒斥孩子「閉上嘴給我聽好」、「敢頂嘴你就完了」,不准孩子思考要求是否合理,導致孩子無法進行有邏輯的思考、冷靜的判斷,變得很容易相信沒根據的事物。
九、「不許成功」
孩子成功時不會加以讚揚,孩子失敗時也不會加以安慰、鼓勵。並在重要時刻稱孩子為沒用的傢伙,讓孩子的心靈充滿挫折後,就會覺得自己的人生不會成功,並且對自己的評價很低。
十、「不許要求自己想要的事物」
單親家庭中若家長生病、經濟困難,家長就會要求家人忍住欲求,使得孩子不敢要求家長買東西,結果變成很多事物習慣禮讓他人、借錢、用錢討好他人,將自己內心的欲望壓抑住的人。
十一、「不可以讓身體健康」
有些人很喜歡生病時,家長溫柔的對待,或是喜歡照顧病弱的家長、兄弟姊妹。這種人會透過生病、受傷、突然或怪異的舉動來博取家人同情,且毫不在乎自己的身體健康。
十二、「不可以成為我重視的人」
孩子不管做什麼,家長的反應都很平淡、不認同,讓孩子開始認為,自己不可以成為他人重要的存在,然後讓自己在同儕中變得不起眼,並且迴避責任。雖然這種性格的人身為部屬時,可以發揮輔助他人的實力,可是一旦成為他人的主管時,就會顯得畏首畏尾。
十三、「不可以和他人扯上關係」、「不可以成為他人的同伴」、「要身處於孤獨之中」、「不可以跟那個孩子玩」、「你去跟這個小孩玩」等等
家長為孩子選擇朋友,或是當自己是孩子的代言人,這會讓孩子沒有相同年齡層的朋友,而且因為孩子不懂如何發表自己的意見,導致無法融入團體當中。
看完這十三大禁止令,你會不會感到很驚訝?
某種意義上,這些禁止令就像家長依照本能,對孩子施展出來的魔咒,要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束縛自己的判斷力。另外,在家長同時發出許多禁止令時,孩子不斷被家長否定後,不但會對事物的看法產生矛盾,也會在判斷上陷入混亂。孩子會因為想讓家長喜歡自己、認同自己,而自我說服「錯的一定是我」。這麼一來,孩子的心理就會產生「遵守禁止令就等於幫自己獲得存在的證明」這種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