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心理學家說:「人會花一生的時間來整理童年,但此生,你是要不停向父母追責、整理童年,還是懂得內心缺憾,自行補上,然後彈個響指,朝著星辰大海繼續前行?」(本文摘自《當你又忙又美,何懼患得患失》一書,以下為摘文。)
我見過一個漂亮卻自卑的女生,她是我大學同學。每次看她掛完電話黯然神傷或暗自啜泣,我就知道她是剛跟家人通完電話。
她爸媽重男輕女,偏愛弟弟。小時候姊弟倆一有矛盾,父母只會打罵她。後來她想考研究所,可家人希望她能早點工作,攢錢給弟弟買房娶妻。
在她姣好的容貌和身材裡,卻藏著一顆低到塵埃裡的心。
她對人習慣性地討好,遇事習慣性地無助,敏感多疑愛瞎想,不懂拒絕,是個愛和稀泥的老好人。追她的男生很多,但她覺得自己配不上那些男生。
男友提分手,她哭了很久。她覺得自己的性格有問題,不僅男友不喜歡,有時連自己都討厭。
我勸她看書「自救」,於是她從圖書館借來了心理學書籍和人物傳記,決定不被父母的封建思想影響,努力賺錢爭取經濟獨立,並鼓起勇氣告訴父母,愛弟弟和愛她根本不衝突。
從此,那個自卑的女生,開始看到自己的美好;那個唯唯諾諾的自卑者,慢慢蛻變成談吐從容的自信女青年。
她還曾對我說,羨慕我是獨生子女,羨慕我陽光的性格,羨慕我隔著電話和父母說笑撒嬌的樣子。
我對自己原生家庭的評分高,有我的兩點功勞。
對來自原生家庭的傷害,要有記好不記壞的鈍感力
我曾經愛記仇:我媽邊批評我邊表揚別的孩子,我爸曾經把我鼻血都打出來了。這些我都記得一清二楚。直到某天,我突然意識到自己只記得父母對我的不好,卻忘記了我對父母的傷害。
我在心裡默默地做了個等價交換:我忘掉父母對我的傷害,父母也忘掉我對他們的傷害。這還不夠,我要記得他們的好,他們也記得我的好。
對父母,我不想記仇,只想感恩。
透過學習,愈長大愈有能力改善原生家庭的狀況
小時候親朋好友來串門子,父母便誇做客的小朋友成績比我好。等客人離開,我就對他倆說:「喜歡別人家的小朋友,就去給他當爸媽好了!」爸媽說表揚別人家小孩是客套話。此後我爸媽雖然還是會稱讚別人家孩子的優點,但不會再拿我和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
小學時學校教珠算,爸媽得知我一句口訣都不會背,氣得發抖,罵我在學校不好好聽課。我拿出課本告訴他們,十進制不需要口訣,調查清楚後再罵也不遲。在那之後,我爸媽罵我前都會先調查清楚狀況,不會再不分青紅皂白地批評我。
高中選文理組,大學挑科系,畢業找工作,我都選擇爸媽所希望的反面。他們對我軟硬兼施,我說這是我自己的人生,我要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對自己負責。他們放手讓我去嘗試,結果每次我都超出他們的預期,於是他們對我也愈來愈有信心。
長大後,父母對我的作用力愈來愈弱,而我對他們的作用力則愈來愈強。
他們第一次當爸媽,我也第一次做孩子,大家都沒經驗,得多擔待,和父母多溝通,使他們成為更好的爸媽,使自己成為更好的孩子。
聽過一個說法:每個人都有三次誕生的時刻。第一次誕生,是爸媽的精卵結合,在媽媽子宮裡著床的時刻;第二次誕生,是從媽媽肚子裡出生,進入原生家庭的時刻;第三次誕生,是透過學習,長大後,在自己的世界裡宣誓就職的時刻,亦即把從原生家庭裡被動接受的錯誤觀念、不當言行、不良習慣糾正,明辨是非、三觀端正的時刻。
世上確實有不配為人父母的人,但對大多數人而言,父母都是愛我們的,但他們受限於觀念、知識、技能和背景的差異,不大會表達對子女的愛。無論父母如何悉心照顧,子女在成長過程中也難免會與父母磕磕碰碰,留下或小或大的心理陰影,可我們要記著家人對自己的傷害到什麼時候呢?年輕時埋怨兩句還無傷大雅,步入中年和老年後,還整天拿童年陰影和原生家庭的問題說事,就沒意義了。
我媽患病後,我非常害怕。這讓我想起一個高中同學,她看不起她工作卑微、愛嘮叨的媽媽,常對她媽惡語相向。讀大一時,她媽媽因車禍去世,十多年過去了,她還悔恨自己當時的態度太差。
作家畢淑敏說:「從我們明白人生的韻律,到與父母還能明晰地談論以往,並肩而行的日子屈指可數。」
留給我們與原生家庭和解的時間不多了,父母日漸老去,你還要計較到什麼時候?
原生家庭可能會影響你一陣子,但未必決定你一輩子。
心理學家說:「人會花一生的時間來整理童年,但此生,你是要不停向父母追責、整理童年,還是懂得內心缺憾,自行補上,然後彈個響指,朝著星辰大海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