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第二季,純網銀之一的LINE Bank即將開幕,會端出什麼好菜?消費者在線上購物、身分認證,如何才能做到便利又安全?開放API(應用程式介面),民眾可以享有什麼新服務?答案都在12月20日「台灣數位金融服務新藍海:數位認證、網銀與開放API之創新與挑戰」論壇中。
關心金融科技發展的人應該對「王儷玲」這個名字不陌生。2016年,她卸下金管會主委一職前夕,發布長達100多頁的「金融科技發展策略白皮書」,從應用面、管理面、資源面、基礎面等4大面向,提出11項重要施政目標。
王儷玲離開金管會後,仍積極推廣數位金融轉型。現任政大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的她,不斷穿梭在各大金融科技、數位金融講座、活動中,介紹國內外趨勢、拋出產業困境與議題,並替業者向政府喊話。
圖/金管會主委、現任政大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王儷玲。
開放銀行(Open Banking)、數位身分辨識等重要政策,她皆是主要推動者之一。而就在12月20日,政大國際產學聯盟、金融科技研究中心及《遠見雜誌》也共同舉辦數位金融講座,今年已邁入第三屆。主辦方王儷玲將此次主題,聚焦在「台灣數位金融服務新藍海:數位認證、網銀與開放API之創新與挑戰」。
數位金融講座共邀請15位產官學專家,分為三大主題:數位金融、開放金融與數位身分辨識下資安與應用。科技部產學及園區業務司司長邱求慧肯定這三大主題,都是消費者關心的話題。他認為即便開發者著重資安,也要顧慮到消費者體驗,若有開發者為了資安,APP設計得很複雜,就會降低體驗好感,因此要特別注意資安與體驗的整合度。
圖/科技部產學及園區業務司司長邱求慧。
第一場論壇:聚焦數位金融發展趨勢
第一場論壇,由《遠見》社長兼總編輯楊瑪利擔任主持人,她指出,《遠見》2016年即開始關注金融科技的發展趨勢,剛好與當時金管會主委王儷玲的想法不謀而合,帶來雙方合作的契機。2017年,《遠見》就推出第一屆的「FinTech業界大調查」。明年純網銀即將開業,令人期待,也不僅好奇傳統銀行要如何因應?
圖/《遠見》社長兼總編輯楊瑪利。
今年10月,《遠見》也對外公布第二屆的「2019年最佳數位金融銀行大賞」結果。首獎由台新銀行榮獲,台新金控資訊長孫一仕回應,數位銀行品牌Richart是全台灣第一次在開發APP時使用「封測」的技術,通常封測用於科技業,而他們之所以使用,就是希望能更精準推出服務給客戶,並聆聽客戶聲音。
Richart最經典服務是什麼?孫一仕認為,銅板投資非常經典,當訪談25至40歲客戶時,發現基金最低門檻3000元以上才能定期定額投資,是最大痛點,因此決定做「銅板投資」,10元就能投資。
對於純網銀即將誕生,「我們非常謹慎!」孫一仕說,他們正在尋找純網銀所沒有的優勢來補強,最後由客戶做決策。
圖/台新金控資訊長孫一仕。
「假設以棒球比喻,一場棒球九局,我們才在第三局而已。」儘管國泰世華銀行得到《遠見》最佳數位金融銀行大賞的楷模獎,國泰金控資深副總經理孫至德自謙又自豪地說,國泰成立數數發中心,一開始才2、3人,現在已經550人,有一半是工程師,主要做資料分析。
他又比喻,數據分析就像地下水管,縱使一般人看不到,卻是浩大且重要的工程。
國泰對於數位金融,有一部分會朝東南亞布局,著重在越南、柬埔寨、印尼,運用FinTech切入東南亞市場。
圖/國泰金控資深副總經理孫至德。
而外界最好奇的是,明年將開業的純網銀,會端出什麼好菜?LINE Bank籌備處專案管理辦公室負責人徐文玲透露,今年初LINE創立一個新職位CWO(Chief WOW(哇!)Officer),就是要「為客戶服務創造驚喜」。
而今年的金融科技展上,LINE Bank也預告,將結合保險與旅遊,達到一站式購足,可透過LINE Score進行小額信貸等多項服務,再運用AI技術,開發聊天機器人連結LINE,預計明年下半年商用。
圖/LINE Bank籌備處專案管理辦公室負責人徐文玲。
第二場論壇:探討「開放金融」現況與瓶頸
第二場論壇由王儷玲演講暨主持,她欣慰地說,台灣數位金融已展開,接下來要努力開放API,因為消費者對帳戶整合需求最迫切,如何在一站式瀏覽銀行帳戶、貸款、信用卡、保單以及其它繳費資訊,有利消費者財務管理。
目前,政府已開放API第一階段的「公開資料查詢」,第二、三階段「消費者資訊查詢」「交易面資訊」預計將於明年啟用,並由銀行與第三方服務公司(TSP)合作推動。
王儷玲呼籲,TSP要了解金融是高監管市場,要有責任心,銀行才願意合作。政府也必須制定相關規範,並分級管理。另外,責任歸屬如何釐清?建議金融業和TSP業者應該投保相關責任、資安的保險,以便出事要賠償時,可由保險公司承擔。
「期待第二階段雛型出來!」CRIF集團中華徵信所總經理郭曉薇盼望,因為在未有相關適用法規時,他們經常做創新試驗,要「自己創造案例」後,再去衝撞法院、執法機關。對公司來說,很有風險,即使進監理沙盒,出了沙盒也不保證能生存,「資安沒有可依循的法律,不知道怎麼走下去。」她認為,不修法,一切數位金融創新都在空談。
圖/CRIF集團中華徵信所總經理郭曉薇。
中華開發金控資深副總周郭傑專長在消費金融,近來投身數位金融開發,他指出,台灣最適合發展TSP,因為台灣技術很優秀。
周郭傑感嘆,至今仍有銀行用不適宜的軟體,就好比還在用算盤一樣不合潮流。「許多外國的網路銀行已採用電商系統、雲端平台,台灣還受限於硬體設備。」台灣的金融業者應跳脫被硬體綁架,善加運用雲端,我們還有許多進步空間。
圖/中華開發金控資深副總周郭傑。
永豐金控副總經理李相臣,曾被前東家富邦集團董事長蔡明忠譽為「資安守護神」,他引用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的話說,明年開始的五年,所有公司都是科技公司,金融業要留住顧客,AI、大數據很重要,但資安、監管同樣重要,應該建立雲端機房,供金融業應用,因為現狀是許多企業使用微軟outlook雲端,有許多障礙,假設公司在新加坡,備份卻在香港,政府就不信任你的資安。
圖/永豐金控副總經理李相臣。
「不是金融業的應用,樂天、谷歌、亞馬遜、推特…大型科技公司通通都在用Open API。」政治大學開放金融創新實驗室執行長謝明華直指,Open API是創造生態圈所需的技術概念,各行各業都可以做。
圖/政治大學開放金融創新實驗室執行長謝明華。
第三場論壇:提升資安之數位身分辨識應用
第三場論壇的主題是保險業在數位身分辨識上的應用。首先,由金管會保險局副局長王麗惠開講,截至今年10月為止,已核准32家業者做網路投保,保費收入較前一年成長50%,也放行15家業者承做UBI(車聯網)保單,並且看到運用區塊鏈加速班機延誤險的理賠,並核准壽險公司跟旅遊平台網站異業合作,在旅遊網站想投保旅平險,不用再跳出來,可達一站式購足。
保險是複雜的金融商品,事關保障權益,尤其注重保戶簽約是在清醒、自願下完成。雖然現行法規已開放在電子裝置上簽名,但仍要先在紙本同意書上簽屬「願意在電子裝置上簽名」,流程複雜。
圖/金管會保險局副局長王麗惠。
複雜的流程還包括,許多線上付款都是使用動態密碼伺服器(OTP),使用者收到密碼簡訊後,輸入密碼,驗證身分,但這無法保證輸入者就是本人,難以做到不可否認性。
政大沙盒實驗與監理科技辦公室執行長彭金隆,展示與臺灣網路認證公司產學合作Mobile ID行動身分識別的服務,透過保戶的手機門號、SIM卡、身分證號碼等進行網路投保身分認證,由TWID身分識別中心向所屬電信業者詢問身分識別,安全性與便利性更高,開發成本也較低。目前已在新光人壽及明台產險等內部進行測試,正等待主管機關同意。
圖/政大沙盒實驗與監理科技辦公室執行長彭金隆。
政治大學金融科技研究中心副主任陳恭也分享另一項身分識別個案。他指出,許多人直接使用谷歌或臉書登入網頁,後果就是這兩家科技公司成為全世界最大網路身分認證中心,有其隱憂。
現在他們以區塊鏈技術,成立多認證中心之聯盟鏈,推動認證APP服務,概念是給第三方服務者透過認證APP,運用區塊鏈中的不對稱加密方式公鑰與私鑰,將公鑰存放於認證服務提供給機關,並可以帳號(身份字號)檢索,公鑰加密的訊息必須以私鑰才能解密,私鑰只有自己才知道,達到安全及不可竄改性,確保消費者身分辨識,盡到KYC(Know Your Customer,瞭解你的客戶)。
圖/政治大學金融科技研究中心副主任陳恭。
另外,陳恭也提倡儲存個資與學經歷憑證的數位錢包,這是為了收回自己散落在各數位網站上的資料,自己的資料自己管,再由發放憑證的機構替你背書,讓你的個資與學經歷受到保護與認可。
這一系列講座,就在精采的演講、對談中,完美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