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 課綱上路,大學的招生與入學測驗也將有所調整。命題方向逐漸朝向培養綜整與基本能力,而非片斷的記憶性知識,強調跨領域精神,呼應核心素養與學習內涵。
素養導向命題並非在考素養,大學入學考試中心主任張茂桂釐清觀念,說:「所謂的素養是整合性概念,包含多種能力及態度,素養導向命題,則是命題策略,假定一個人有素養,在哪些能力可呈現,哪些又是可以用紙筆測驗出的能力面向,考題除了測驗學生是否具備相關知識,更考驗學生是否擁有知識整合運用的能力。」
素養導向的命題策略
張茂桂強調,素養命題希望達到的目的,簡單扼要來說,就是希望引導學生「活學活用、舉一反三」。素養導向的命題策略可以分為四個重點方向:
1. 情境化:以真實生活情境或學術探究情境為試題素材。
2. 整合運用能力:考察學生是否能夠整合運用所學知識與技能,處理真實世界或學術探討的問題,如閱讀理解、邏輯推論、圖表判讀、證據應用等。
3. 跨領域與跨學科:考察學生能否可以融會貫通,運用不同領域或學科,處理一個主題中的各種問題。因此,考題可能會連結到其他領域,不再局限在科別中。
4. 表達說明能力:引入混合題型,也就是加入非選擇題,擴充到各科,使評量層次更為完整,透過非選擇題的回答,檢核學生是否具備統整、歸納、整理、分析、說明的核心能力。
以素養為導向的命題方式,必須描述完整情境,因此,題目敘述比起傳統選擇題,文字量高出許多。然而,張茂桂解釋:「長題文並不是要考驗學生閱讀能力,而是為了把設定條件說得更為清楚。」透過題目線索,提供答題者參考作答的方向,其中也包括了消極線索,也就是告訴答題者不需要考慮哪些答案。因此,題目敘述相對會比較長,讓考題的閱讀分量增加。
「長題文未必比較難,它也是考驗學生的基本能力,」張茂桂強調,對學生而言,更重要的是在學習時建立起閱讀理解能力,包括擷取資訊、消化資訊、分析比較,這樣一來,題目無論長短,對答題難易度來說,並沒有影響。
不局限科目或文本,懂得跨域思維
更重要的是,學生對文本的想像要更趨多元,閱讀的文本不一定是於文字,還包含各種圖表。譬如:過去曾經出過以一幅十八世紀的油畫為主軸,發展出系列問題;也曾運用四格漫畫做為考題,因此,學生要學習讀懂各種文本所要傳達的訊息。
此外,對各式文本的理解,也不要被科目所局限,「老師們專業是分化的,但學生學習不應該被科目所區隔,」張茂桂說,「課堂上雖然分科學習,但學生要建立起整合跨科能力,尤其在高中至關重要。」
張茂桂認為,跨域閱讀不只是找尋橫跨各個科目的文本,「所有文本都可以被跨域解讀。」科學報導,可以是科學探究討論,但也能就國語文分析語文結構;每個歷史事件,都有時空背景,牽涉到社會的政治經濟條件,同樣包含自然的地理生態氣候,「真實世界中的事件,本來就沒有科別分類。」張茂桂說。
因此,藉由老師們的學科專業,帶領學生在閱讀每一個文本時,能跨域從不同學科思維切入解讀。譬如:一則音樂家的故事,從藝術音樂和歷史的角度出發,能各自有怎樣的詮釋。
此外,張茂桂也提醒,非選擇題所重視的表達說明,其實也是閱讀歷程的一環。在課堂上,老師必須帶領學生,經常和文本對話,在日常中養成習慣,反覆閱讀、提問、討論,進而完整思考學習歷程,無須鎖定於特定文本及科目,重點是內化所學知識,反映在日常生活中,才能真正培育出具備思考、整合及解決問題能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