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寫本書時,我的一位朋友剛好被騙走了2萬元。他是大學教授,閱歷豐富,典型的聰明人,但他還是被騙了。這起不幸的事件,再一次告訴我們人的知識水準和心智防禦強度是不成正比的。(本文節錄自《智商稅,越聰明的人越吃虧》,作者:高德。)
故事的經過大致是這樣:
「那天我午睡剛醒來,到書房打開電腦通訊軟體,看到有個人找我聊天。那個人的圖像和暱稱跟我一個朋友一模一樣,因此我很自然的以為這個人就是我那位朋友,就很信任她,放鬆的跟她聊了起來。
「她先套交情,說她正在國外出差,即將回國,要不要幫忙帶點東西。湊巧的是,我的那個朋友也是經商的,到國外出差也很正常。我就說不用,沒什麼需要幫忙帶的。然後她就要我幫忙預訂一下回國機票,我就打電話去問。
「電話那邊的客服說『票有,預訂需要先付錢』。之後,騙子就說她的外匯使用額度已經滿了,不能使用外匯付款了,所以希望我能幫她一下,就給了我一個帳號,我就轉了2萬元給她。我在通訊軟體上問她是不是本人,她說是。」
圖/僅為情境配圖。取自pexels
期間我打了幾通電話給這位朋友,但都是關機。不過這並沒引起我的懷疑,反而更堅定了我對她在國外的這個判斷。
「錢轉完之後,她又說她的一個朋友也需要買機票回國,能不能再幫點忙,借點錢。幸好我沒錢了,要是有,應該也會被騙走了。過了幾個小時,我才突然意識到事情不對勁。」
在這個騙局中,朋友的問題就是上了「偽裝騙局」的當。這也是現實中非常常見的騙局,利用了人對於朋友的天然信任和不設防的特點,突然襲擊,在人尚未啟動心智防禦機制的空窗期行騙,得手後迅速消失。
邏輯偽裝和心理欺騙
前不久,我到南部一個地方參觀,聽一位企業家講到了當地的一些騙局。
1.你喜歡金子嗎?
那天我在看店,有個人說他家挖到金子了,需要買個行李箱裝金子。他還說要跟我分金子,問我要不要金子。我那時頭暈暈的,忍住沒要,說老闆不在,你等會兒再來吧。等了一段時間,他還真來了。然後老闆說要報警,就把他們嚇走了。這種騙局都是跟你分金子,用假金子套你現金。
2.誠信欺騙的心理遊戲。
有個人到一個農民家裡,說他有草藥需要寄存一下,說這個草藥賣得好、草藥價格多少,如果賣了,你只要給我成本價就行;不賣的話,他過兩天來拿。過了一段時間,果然有個人來收草藥,價格很高,農民就把草藥賣了,賺了不少錢。
之後寄存草藥的那個人又來了,見農民把草藥賣完了,於是又放了些草藥在他這,說讓他代理一下,盈利平分。很自然的,收草藥的又把草藥收了。第三次,那個人就說,你看這草藥很賺錢吧,你要不要多進點,這次我只收成本和一定利潤;我要去外地做生意,需要錢,草藥賣了你肯定有錢賺。
然後那個農民把積蓄和前段時間賺的錢都拿出來,買了草藥。但是收草藥的人再也沒來……其實,寄存草藥的和收草藥的都是一夥的。
這些事後看來很幼稚的騙局,為什麼人們相信呢?有的受害者說,當時他就像喝了一碗迷藥,腦子迷迷糊糊,想的全是占便宜、賺大錢,感覺是被對方成功的忽悠了,什麼都聽他的,自動的掏錢。更具體的說,就像是做夢。他們在夢中渾然不覺,夢醒時才知道是假的,自己受騙了。
邏輯偽裝和心理欺騙,是建立在騙子的資訊優勢和邏輯能力較強的基礎上的。他們知道某些受騙者不知道的資訊,同時能巧妙的將這些資訊組織起來,便創造出了聽起來十分可信的謊言,使我們乖乖上當,這就是邏輯偽裝和心理欺騙的威力。
怎麼從假話中發現真實資訊?
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說,講真話是一個人的「完全責任」,人是絕不能說謊的,即使是在被迫的情況下。
他舉了一個例子,朋友問你他的衣服好看嗎?你覺得不好看,但不想表達出來。應該怎麼說?
康德說,你不能說「這件衣服真好看」(因為這是謊言),但你可以說誤導性的真話——這件衣服很特別。如果朋友是一個腦袋天真的人,他可能很興奮,誤以為你在誇讚他的眼光。
我們身邊有許多這樣的人,他們聽到什麼就是什麼,從不對別人的話進行深入分析。不過,有些人則比較聰明,於是就有了另一種經過刻意包裝的假話。
比如患者詢問醫生病情時,醫生基於技術性的考量,覺得這人活下去的希望不大。但從人道的角度,需要鼓勵一下,醫生總是這麼想,他有時候必須欺騙一名絕症患者,於是會說:「只要配合治療,有積極的人生態度,還是很有希望的。」
患者如何從醫生的「技術性謊言」中聽出真相,得知自己真實的病情?他們應該這樣想:「我的病情既然無恙,醫生應該可以告訴我具體康復時間吧,比如需調養3個月,或住院1個月?」
有經驗、熟悉醫院工作風格的病患都會知道,醫生為了安慰、不刺激病人,通常會講得較為委婉。故凡是安慰病人要態度積極卻不說具體病情和療程的,可能意味著病情十分嚴重。
有一些假話是不具備現實傷害性的。比如在一些特定的場合,隱瞞資訊、告訴他人錯誤的資訊並不構成欺騙。但對更多的人、更廣泛的場景而言,我們有辨識假話的現實需求。
記住,與欺騙聯繫在一起的是信任,信任是對他人可能行為的一種「賭注」。多數人被欺騙,都是由於信任對方。
比如我們信任餐廳的廚師,相信他不會在食物中下毒;我們信任自己的妻子或丈夫,相信她(他)不會在自己睡著時舉起菜刀。由於信任的對象是人的行為,所以在給予信任或回收信任時,我們會對他人的行為有一定的預期。
這表示,要提升辨識假話、保護自己的能力,就得收回一些過度付出的信任。當別人以偽裝的方式分散你的注意力時,你要保持一定的警覺,想想他的動機。這不是出於天然的懷疑,而是為了減少被騙的機率。
在成人的世界,欺騙是一個普遍的現象
一般人在被騙後,會有一種自我否定的感覺:「我怎麼這麼笨?」他為自己未能識破詭計而懊惱,從而產生消極的情緒。
但從心智博弈的角度講,受騙者不是輸給了信任和樂觀的期待,而是自己的心智防禦模式不夠健全。把信任視為人際關係、商業交流的基礎是對的,但你不能將之當成全部。在成人世界,欺騙(即便是善意的)是一個普遍的現象。不論是語言或邏輯的欺騙,幾乎都隨處可見、廣泛存在,即使在家庭中(相愛的伴侶之間)也不能避免。
欺騙的存在,首先是由於人心複雜,難以推測;其次是利益相關,可以低成本的獲得更多利益;最後是因為學習、模仿是人的本性,將模仿用於不當用途就會形成欺騙。
現今多樣化的欺騙形式,針對人的心智漏洞的欺騙手段更是層出不窮。除了常見的騙取名利,竊取隱私、誘導犯罪等目的也越來越多。
可以說欺騙正消磨著人們對社會的信任、對商家的認可,也消解著人們對越來越透明的未來生活的信心,並由此產生強烈的挫敗情緒。
但是,因為上過當、受過騙,你就不再購物、交朋友、談生意、熱情幫助別人、上職訓課程嗎?顯然不應如此!為了不再被別人精心設計的套路欺騙,除了不貪圖小便宜、不愛意外之財之外,我們更要用積極的態度修習防禦之術:
增加對這個社會的了解,洞悉騙子是怎麼騙人的,進而增強防護能力。
不要自我否定,保持自信。因為自信是一個人形成成熟邏輯力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