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學上雖沒有「海洋性格」這樣的名詞,不過在1970年代,台灣的《大學雜誌》張俊宏曾經寫過倡議這樣的理念,強調創造台灣未來的前途。
他強調台灣地狹人稠,人應該發展海洋性格,開闊天地,吸納外來的觀念思想,進而匯集出一種新觀念。當時台灣因退出聯合國,知識分子產生強烈的信心危機,海洋性格得到許多人的認同。
海洋性格,是相對於傳統中國社會的大陸型性格。傳統中國農業社會,必須按二十四節氣播種收成,不敢變動,安土重遷,在家千日好,自然形成保守內斂,不敢創新。
海洋性格強調以小搏大,找到出路。事實上不只台灣,大陸從河殤開始,也打出海洋文化,希望改善中國人內傾,關起門來的文化特質,念想全世界,增加創造力。
中國從秦漢開始,二千年以來,中國社會就是超穩定體系,不容易有冒險家,就算是徐霞客,也只能算是一個遊歷家。尤其中國人強調「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父母在不遠遊」,上山下海實現個人的追求,一直存在很大的衝突,而且被認為是傻瓜才做的事。像台灣攀登埃佛勒斯峰,也不過是最近十年的事。
環航,雖強調個人追求,但主要還得靠團體力量共同成就,中國人在這方面很陌生,也缺乏經驗。尤其中國人的合夥關係,常常出問題。
航行在大海裡,常常不見陸地,不見他人,只有一片汪洋大海。在心理學上,外在的刺激大幅減少,我們稱為感覺剝奪(sensory deprivation)。
我們曾經做過一種實驗,在一個密閉的小房間內,四壁皆白,讓刺激大量減少。受實驗者認為只是實驗,幾小時就過去,應該不會怎麼樣。但事實並非如此,很多人在幾小時過去後,立即出現焦躁痛苦的表情,有些人難耐而大喊大叫,增加刺激,有些人甚至產生幻覺,情緒幾近崩潰。
海洋雖美,但當她一成不變,就會變成很大的心理問題。無盡的大海,永遠單一的地平線,如果身心不夠強,刺激急速減少時,情緒很容易崩潰,動氣動怒,甚至思考退化,哭笑不得,不可理喻。
人,是無法忍受單調的環境。在這種情境,很容易胡思亂想,總覺得別人對他不起,新仇舊恨,無限放大,沒事,也會愈想愈氣。
大型的軍艦上,都有心理或精神專家;監獄、精神病院,也會放電影增加刺激;就連學生住校,校方也會辦一些同樂會的活動,以免刺激長久被剝奪,讓人發狂。
當刺激長久被剝奪,人的情緒穩定性也會相對降低,判斷能力變差,看事情能力愈來愈簡單化,變成直線型思考。這時候,人性很容易面臨挑戰,對人的負面價值,如懷恨不滿,都會放大,不容易善待別人。尤其是在船上,容易搞小圈子,強欺弱。
陸地社會的法律道德規範,當船離岸愈來愈遠,會變成另一個孤立的社會。人性陰暗的一面,敵意、攻擊性、虐待性的娛樂等特殊的慾望,都會傾巢而出。
歷史海上叛變事件,船員集體叛變,或是把船員丟到海裡,其來有自。但我們發現,當你事後問他為什麼要這樣,他常常一臉無辜,表示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失控,或是理直氣壯表示是奉命行事。
心理學上也有一個實驗,權威性格的人,更服從某種權威,即使他明明知道命令是錯誤的。
像海上喋血事件,受審的人常常就會說,是船長叫我把某某某丟到海裡,二次世界大戰納粹軍官,也把殺人行為合理化。
不過帆船和探險船的船長,與軍艦、商船的船長不太一樣。這些領導者的人格特質,更需要心理學上稱的領袖魅力(charisma)。
除要有專業素養,克服技術上問題,同時更需要明顯的領導性格,號召志同道合的人,具有強烈企圖心完成壯舉,即使身歷險境,同伴仍信他莫疑。
有領袖魅力的人,還有一項特質,就是時時體察,懂得照顧人的情緒。他必須是「專家」,也是「心理學家」。
但同時兼顧這兩項特質的人通常不多,如果沒有,船上必須有另一個人扮演這樣的角色。不只是帆船,任何企業、軍隊都要有這樣的角色扮演。
不論是探險或長航,不能只靠浪漫。雖然浪漫是冒險家必有的性格之一,如果沒有,不足以號召同好。但不能只靠浪漫。
這樣的領袖,必須要有完整的規劃能力,詳細設想每一個細節,設想的愈周到,成功的機率就愈高。而且在航程中,必須建立開放討論的機制,溝通管道通暢,可以建設性的解決問題,如果大家意見一致,就照本執行,如果不一致,領導者必須出面仲裁。
還有兩個重要因素,一是錢,一是尊重。我不贊成沒有錢或足夠資源就貿然行事,這是有勇無謀,而且可能陷生命於危險。另外對同僚的尊重,可以激發下屬做事興高采烈。如果各自為政,只是散兵游勇,可能會讓探險陷入險境。(成章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