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試用期Vs.適用期

吳若權
user

吳若權

2001-07-01

瀏覽數 40,750+

試用期Vs.適用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01 / 7月號雜誌 第181期遠見雜誌

到職三個月期滿,第二天,她提出辭呈。沒有編造虛應故事的理由,十分冠冕堂皇地說,「因為『試用期』滿了,主管沒有主動幫我加薪。」

人事部門仔細瞭解任用的過程,公司並沒有所謂「試用期滿就會加薪」的規定,主管也不曾暗示新進同仁三個月後會加薪。於是,判斷她的不滿,可能是來自過去的工作經驗,產生心理預期與現實不同的落差。公司雖感到遺憾,卻也莫可奈何。

一般公司行號,對於聘用新進員工,都有所謂的「試用期」,約定成俗的習慣大約是三個月。站在老闆的立場來說,「試用期」的設計,能夠規避用人的風險。如果新進員工在三個月之內,表現不佳,可以名正言順地淘汰,不必找藉口,也不用付遣散費。

對新進同仁而言,「試用期」有正反兩面的意義。

正面的解讀,是讓新進同仁能夠戰戰兢兢地學習,表現出良好的工作態度,令雇主放心。甚或挖掘出他的發展潛力,等待三個月「試用期」通過之後,肯定主管在徵試新人時沒有看走眼,給與加薪。

負面的意義,是指雇主並不信任新進同仁在徵試過程中所表現的水準,用三個月的時間來測試他的能耐,如果真的發現新人表現不如預期,很快地遣散,而不必負擔多餘的費用,也不必賠上公司的形象。

雖然,企業任用員工有「試用期」的設計,但實際上卻無法提供雙方真正的保障。誠如「一顆鴨蛋如果是壞的,吃一口就會發現,不必等待整顆吃掉」的道理一樣,毋須等到三個月,幾乎三天之內就可以判斷彼此是否真的符合相互的期望。

要避免企業「遇人不淑」及員工「所託非人」的問題,而規劃出的「試用期」,並不是真正有效的解決之道。其實,最重要的是雙方在徵試過程中的資訊蒐集與相互討論。

決定之前,先做對的選擇,才不會在做出決定之後,又面臨三心兩意的困惑。

「試用期」與「適用期」的差異

目前以仲介「人力資源」為主要經營項目的網站愈來愈多,提供主雇雙方快速查詢服務,讓「資訊蒐集」這一部分得以快速地進行,但相互討論的部分仍需雙方多花時間。唯有坦誠溝通,瞭解彼此的期望,包容少數不符理想的項目,伯樂與千里馬的相遇,才能因為網路的發達,而更加容易,讓「我韃韃的馬蹄,不是美麗的錯誤。」

如果雙方能在接受彼此之前考慮清楚,針對幾個比較重要的項目再三確認,並以量化的方式溝通相互之間的期望,例如:過去工作經驗與具體成果的查核、薪資與福利的條件、績效評估的標準、教育訓練的安排、未來升遷的規劃等,將來正式任用後,彼此「大失所望」的機會,就大大降低了。

我個人認為:與其設計「試用期」,不如規劃「適用期」。兩者的心態和動機,有很大的差異。

「試用期」的出發點是:雙方有所疑慮,先試試看到底能不能合作,再決定是不是長久在一起工作。而「適用期」的動機,則是:彼此決定要長久在一起工作,為了幫助雙方培養默契,調適工作習慣,讓合作的模式得以及早建立,特別規劃一些課程或提供一些方法,幫助新進同仁適應新的環境。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試用期」的眼光是短淺的;「適用期」的看法是長遠的。

「試用期」的心態是保守的;「適用期」的作法是積極的。

「試用期」的動機是懷疑的;「適用期」的想法是信任的。

與其,抱著懷疑彼此測試,不如秉持信任相互調適。一位新人,如果有心在徵選時蒙混過關,得到這個工作機會,要他再強行偽裝,繼續瞞騙大家三個月,並不是件太困難的事。通過「試用期」的考驗,並不代表從此工作的品質不會有問題。反之亦然,企業篩選新人的機制,若無法在徵試時,識破「沒有三兩三、卻敢上梁山」的求職者,代表企業徵選過程,還存在很大的改進空間。需要改進的是徵選流程,而不是炒魷魚。

在測「試」前多調「適」

很多未婚男女問我,「婚前是否應該先行『試婚』,看看彼此到底合不合適,再決定要不要正式結婚?」

我常以開玩笑的口吻回答,「兩人相約自助旅行即可,不必為了試婚而大費周章地租屋同居。」

兩個戀人在自助旅行時,往往會碰到很多問題。從這些問題中,可以很明顯地觀察對方處理事情的態度、人生的價值觀以及解決事情的方法。例如:如何選擇住宿地點、途中迷路時怎麼處理、若遺失重要財務有什麼反應、艷遇出現時該怎麼面對……這些都能幫助你判斷對方是否適合與你共度一生。

話說回來,有過感情經驗的人應該會同意:幸福的婚姻,不是由兩個人「試用」出來的,而是彼此「適應」才得到的。

「試用」只能排除部分疑慮,「適應」卻能學會更多包容。新政府上台,朝野雙方也都因為「試用」的觀點,增加更多不必要的對立。如果能更積極以「適應」的角度,幫助對方扮演好適當的角色,也許互動可以平順很多。

在真實的人生裡,若從短淺的角度來看,很多事沒有「試用期」,也來不及讓你慢慢「適應」。一次決定一生前途的考試、一場勝負立判的比賽、一個關乎生死的手術……當時,我們都以為只此一次,不會重來。

直到嘗過落榜與上榜的滋味、經歷勝利與失敗的感受、體驗生死相隔的心情……漸漸地,我們知道:人生,就是一個不斷調整與適應的過程。拉長生命的視野,更能夠清楚看待「試用」與「適用」的不同。也許,我們不見得能夠擁有一試再試的機會,但是願意在測「試」前多多調「適」,傷害就會少一點,成功的希望也會多一點。

不論企業徵選新進同仁、單身的人考慮幸福的伴侶、民眾決定要投票給政黨,何不讓「適應」的誠意,取代「試用」的懷疑,雙方包容真誠的彼此,為共同的目標而努力。(本文作者為行銷管理顧問暨專欄作家)(專欄言論不代表本刊立場)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