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苦悶人生為什麼值得忍受?2種「親密關係」找回人生樂趣!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19-10-25

瀏覽數 16,400+

僅為情境配圖。圖片來源:pixabay
僅為情境配圖。圖片來源:pixabay

在成就社會中,一般人幾乎難以感受到自己的社會存在感,人們經常把「我不在,這家公司就完了。」當成自我的「不可替代性」。如果哪天我不在,公司就會倒閉,也就代表我是個完全不能被取代的存在。但這樣說的人其實心知肚明:沒有我,公司也不會倒的,即使哪天我離開了,公司也會彷彿沒事般地繼續運轉。

因此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所體會到的,終究並非自己不可取代,而是永遠都可被替代的事實。當個人價值被消耗殆盡,就肯定會被丟棄,為了不被丟棄,只好拚死拚活。從這點來看,在社會生活中,實在很難覺得自己是一種獨特而唯一的、不可能被取代的存在。在這種情況下,一般來說,很難提升存在感,反而會有很多退縮的經驗。

隨著經驗值的累積,生存力量不斷增長的狀態被稱為「成長」,人們會從成長中獲得快樂。即使時機未到,但總有一天會有所成長的信念,能讓人們充滿希望,並因此活下去。有希望就能提升自我,相反的,如果沒有對成長的期待,人生就會開始萎縮。

如果說自我提升屬於人生,那麼,萎縮就屬於死亡。如果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經驗值的增加,人們仍對自己的生活沒有信心,反而漸漸喪失自信、感到沮喪;無法感受到快樂、只感到悲傷,我想,這樣的人可能就是逐漸失去了活下去的力量。那份力量被縮小了。這樣的人已不能說是活著,而是正在步入死亡。

只要有愛情和友情,人生還是值得忍受

不過,有種關係可以立刻將這種悲傷化為喜悅,沒有成就也無所謂。那些畏縮而「沒什麼看頭」的存在,也能夠擁有存在感倍升的經驗。就算世界視我為消耗品,但至少在某處,我能確認我是一個不會被取代的存在,這種關係讓我感到快樂,而不是悲傷——正如伊娃.易洛斯(Eva Illouz)在《為什麼愛讓人受傷?》(Why Love Hurts)這本書所提到的愛和友誼這種具親密性的關係。

當我們說我們愛一個人時,我們愛的並非那個人的某種屬性,而是單純愛這個人。墜入愛河之人經常問對方:「你為什麼喜歡我?」此時,雖然也會有人認真回答喜歡對方的哪些特點,但這個問題往往會得到「就是喜歡,沒有為什麼」、「都喜歡」、「就是喜歡你這個人」之類的回答。當一個人真心愛著對方,便會意識到自己對對方的愛情並不會被還原成某種屬性,愛情本來就是朝向某個存在走去的。

當有人愛著自己時,就會感受到所謂的「不可取代性」。他愛我的原因是「我」,而不是我的某個屬性,和我擁有同樣屬性的人也不可能把我取代。換句話說,他愛的「我」是地球上唯一的存在,因為只有一個「我」。儘管我並不特別,但是當有人愛著「我」這樣的存在本身時,便會因存在感大幅提升,進而感到快樂。這份喜悅將會成為活下去的力量。

適逢故宮百年,快帶小朋友來基隆塔參加《穿越故宮大冒險 大小書粉高空派對》吧!

也如同呂克.費希(Luc Ferry)在《關於愛情》(De La’mour)中所說:愛情中的快樂源泉不是成就,而是他在我面前的事實,也就是「存在」所帶來的喜悅。不必做任何事,光是在面前,愛情就能給予充分的快樂。讓我們想一下在地鐵站等候愛人的時刻吧:心愛的人正從入口走上來,當看到她的頭髮、她的臉龐、開始認出她時,我們臉上會很自然地揚起微笑,心裡暢快不已。這就是愛人在眼前、在身旁「存在」本身的喜悅。當然,也可以說這是熱戀初期才有的心情。

但愛情並不僅止於此,她的存在成為我的喜悅,看著她高興的模樣時,我也會跟著高興,取悅她就是我的快樂。並不是為了自己的快樂才要取悅對方,而是因為她的快樂讓我感到快樂。在愛情裡的人,他們的目標不在自己,而在對方身上,對方的快樂返回到我身上,就成為我的快樂。這也是戀愛的人感謝對方存在的原因。

愛情這種關係的核心,是社會學家尼可拉斯.魯曼(Niklas Luhmann)在《愛情作為激情》(Liebe als Passion)中提到的「不對稱性」。此處我擅自借用了這個概念:愛人的人對被愛的人沒有任何期待,只希望他在自己眼前就好,因為存在本身就是快樂泉源。但愛人的人會希望在自己無止盡的奉獻下,被愛的人也得以快樂;雖然不求回報,但愛著對方的自己,會不斷為了對方而做出奉獻。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禮物。對愛人的人來說,有個能愛的人就是禮物了,對方的存在就是那份禮物。但為了讓被愛的對方也開心,愛人的人仍會準備禮物以取悅對方,甚至因怕對方不喜歡而精心挑選。這不是奉承,而是為了讓對方快樂。另一方面,對方也不是因為收到禮物而開心,而是感動於有人為了讓自己開心而費盡心思,這就是愛情的不對稱性。

友誼亦同,當彼此是朋友時,除了希望對方陪在身邊以外,我們不會期盼對方帶來其他好處,因為希冀或主動要求利益的關係就不是友誼了。這樣的期盼,在友情關係中是被禁止的。但相反的,我們會希望自己對朋友有所裨益,除了為朋友帶來陪伴的喜悅之外,也希望為他們帶來更多好處。如此一來,對方對我而言是種陪伴的存在,我之於對方也是有益的。只有當關係是互相的,友誼這種關係才能持續。當不對稱性持續存在時,友誼就像愛情一樣,能提升個人的存在感,帶來巨大的快樂。

如魯曼的書所說,愛情和友誼不對稱的核心,是對其人格的尊重。被愛之人只要「存在」就足夠了,但愛人的人為了讓被愛的人幸福,必須做出送禮等「行為」,而種種行為中,最重要的就是尊重。努力看到對方原本的樣子,便是一種尊重對方的方式。愛人的人應該尊重所愛之人的「人格」,我們把「不是別人,不是他物,只是我,只有我」稱為「人格」。作為一個人,大家都希望受到尊重,特別是希望愛著自己的人能用這樣的態度對待我。愛情給了我一種不是基於其他屬性、是因為自己的原始人格而被尊重的感覺,這可以使得那些在社會上被無視、侮辱和打擊的存在感因此提升。

只要親密領域能被好好地構築起來,即使是微不足道的人,也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和人生的樂趣。從這點來說,就和社會領域上的成就一樣,在親密領域中,愛情和友誼讓人們感受到存在感的過程,是至關重要的。

苦悶人生為什麼值得忍受?2種「親密關係」找回人生樂趣!_img_1

本文節錄自:《痛苦可以分享嗎?:不以愛與正義之名消費傷痛,讓創傷者與陪伴者真正互助共好的痛苦社會學》一書,嚴寄鎬(엄기호 지음)著,黃子玲譯,采實文化出版。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