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有機食代來臨 農業典範聚焦花蓮

全國有機農業論壇 16位產官學專家匯聚成幸福花蓮燈塔

遠見雜誌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
user

遠見雜誌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

2019-10-15

瀏覽數 71,000+

有機食代來臨 農業典範聚焦花蓮
 

由花蓮縣政府主辦的「2019年全國有機農業論壇」於9月23日在美侖飯店舉行。全臺16位產、官、學各領域農業專家匯聚一堂,探討臺灣有機農業升級、創新產銷策略以及有機畜產、漁產發展困境與解方,邀請前行政院長張善政、花蓮縣長徐榛蔚、中央部會、各縣市代表、農民及通路代表,逾500人出席盛會,座無虛席。

前行政院長張善政特別到場致詞,以自身定居花蓮10年,從事有機農耕、與在地農民交流的經驗,提出現行有機農業應解決的問題,推動無人機科技與大數據資料等產業發展趨勢,期許花蓮有機農業擁有接軌國際市場的無限潛力。

有機食代來臨 農業典範聚焦花蓮_img_1

(圖說:前行政院長張善政重視臺灣有機農業的發展,提出結合應用科技與大數據資料接軌國際市場。)

花蓮縣長徐榛蔚:「有機」成為花蓮代名詞


花蓮縣長徐榛蔚於論壇中分享:「現在『有機』已成為花蓮另一個代名詞,全臺將近1/4的有機驗證面積在花蓮縣,特別是臺灣有機稻米約4成來自花蓮、有機蔬菜面積也占全臺面積的13%,這些都是花蓮發展有機農業的成果。」
有機食代來臨 農業典範聚焦花蓮_img_2

(圖說:花蓮縣長徐榛蔚指出花蓮不只是臺灣有機農業發展的最快的領頭羊,未來更將成為全國有機農業研究重鎮。)

為了鼓勵農友轉型有機栽種,花蓮縣也是全國首創有機驗證不用再另外付費的縣市,同時與中央單位合作,協助有機農友提送機械設施(備)的補助,不僅如此,縣府更進一步協助農友們與在地農會及全國通路合作,不論是在實體超市,還是線上商城,消費者都能輕鬆購買,成為有心從事有機耕作的農友與返鄉青農最大後盾。

有機農業創造友善環境 亟需各界支持恢復農地健康

首先登場的議題為「有機農業產業升級及未來發展方向」,以花蓮在地生產的有機農產為例,探討有機農業結合生態系統服務,以及發展醫食同源與有機餐飲的策略;臺灣大學農藝系榮譽教授郭華仁以自身投入有機農業的觀點進行說明,他表示,根據2012年統合分析9篇有機農業相關研究報告指出,有機食材的有害物質較少,如硝酸鹽、農藥、抗生素;有益物質較多,如水總酚類、槲皮素、磷、不飽和脂肪酸等,顯示有機食材的營養質量逐漸獲得認同。

有機食代來臨 農業典範聚焦花蓮_img_3

(圖說:「有機農業產業升級及未來發展方向」議題,由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院長盧虎生主持,邀請臺灣大學農藝學系郭華仁名譽教授、健康科學與生活研究中心沈立言教授、健康景觀研究室張俊彥教授、實驗林管理處蔡明哲教授共同與談。)

郭華仁教授也提到,民眾普遍認為有機農法只是不用農藥噴灑,這觀念其實是錯誤的,有機農法仰賴生物多樣性,在土壤裡有很多免費長工幫忙製造肥料、幫忙吸收肥料且幫忙對抗病蟲害;轉型做有機不只是農民要支持,也需要全體地球公民協助,將「友善環境生態的農業」納入政策鼓勵的標的,讓更多不能、不願接受驗證的務農者也願意改採不施農藥化肥的方式來耕作,對於全面恢復農地及環境生態健康的助益相當大。

有機栽培運用在森林、園藝方面已推動多年,臺大健康景觀研究室教授張俊彥引用德國所蒐集的數據資料,證明居住的環境與腦部健康有直接的關係,若住家附近1公里內有樹林,腦裡的杏仁核是比較健康的。不只如此,張俊彥教授也強調,生態服務系統包含陸域、水域環境,因此生態廊道的存在是必要的,保護環境不只是政府的工作,也是全民共同的工作。

臺大健康科學與生活研究中心沈立言教授則以西方醫藥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名言「讓藥成為你的食物,食物成為你的藥」,闡述「食物是最好的藥物」觀念,黃帝內經也有「上工治未病」及醫食同源概念,使用有機食材的飲食或藥膳對於健康養生具有加分效果。

有機食代來臨 農業典範聚焦花蓮_img_4

(圖說:議題二「有機農業產銷創新策略」,主持人為財團法人中衛發展中心前總經理蘇錦夥,邀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有機農業推動大使陳世雄教授、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張淑華教授、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行銷專案處顏銘嬅副處長、君達休閒農場負責人尹純綢董事長等專家共同與談。)

多角循環農業商機 有機農業產銷創新策略

產銷一直是農業很大的問題,議題二則以「有機農業產銷創新策略」為主軸,思考有機農業產銷通路平台創建與媒合。農委會有機農業推動大使陳世雄提出「小就是美」的想法,他將原本經營的小型有機農場,利用養黑水虻、養雞、養蜂等循環農業,逐漸創造額外收入;陳世雄也強調食農教育的重要性,透過食農教育傳達正確的有機觀念,跟有機農業有緊密的接觸,生活就會有很大的改變。

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張淑華教授表示,用地域的角度跨域整合,花蓮很適合做六級產業轉型發展,將有機農業加入文化美學、數位科技及其他創意等元素,從食、衣、住、行、育、樂、健、美等全方位角度,整合一級農業生產、二級農產品加工、三級產地休閒旅遊,發展到金字塔頂的六級農業,從農村文化、生活文明、品味文創等三個層次對應「一鮮、二真、三趣、四藝」等核心價值,以創意串連產品核心價值,以有機生活態度作為商品,最後提升有機農業產值。

產品生產到行銷,必須思考五大面向「品質、包裝、品牌、行銷、通路」,外貿協會行銷專案處副處長顏銘嬅表示,農業受限於天氣、氣候影響,以花蓮來說,要去思考具特色及競爭優勢的主力產品及產品定位,以市場導向去思考買方要的是什麼,若要走外銷,更要針對目標市場及族群特性運用合適行銷策略。外貿協會提供產業各項國際行銷洽談機會,直接邀請買主前來台灣,讓農產品走的出來,透過小農說故事,吸引買主的注意。

君達集團董事長尹純綢在論壇上從創業經驗分享,君達從2002年開始轉型休閒農場,鎖定香草為主題,進行無毒有機的栽培,高成本低獲利的產業,在2018年成功將休閒農業觀光化,以農場體驗創造經濟效益;更提出打群架的概念,集結在地有機小農成立花蓮悅農共同品牌,以「花蓮秧悅千禧度假酒店」作為產業展銷平台,連結消費者拓展大健康產業市場,帶動六產創新價值鏈,提高小農收入,促進消費的滾動經濟。

有機食代來臨 農業典範聚焦花蓮_img_5

(圖說:議題三「國內有機農產品只能有素食選擇嗎? 國內有機畜牧業的解方」,由中央畜產會副執行長王旭昌主持,臺灣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系林美峰教授、行政院農委會畜牧處食品加工科羅志平技士、宜蘭大學生物科技與動物科學系陳永松助理教授、亞洲植產公司第二代黃彥哲針對實務與法規的困境提出看法。)

有機不只有素食 也需要加入有機畜牧及水產

第三個議題則延伸到較少被探討的有機畜產及水產,2018年通過的《有機農業促進法》,規範包含農作、林產、水產到畜牧產業等農產品,但畜產及水產的有機推動進度相對緩慢,產官學代表針對實務與法規的困境提出看法。中央畜產會副執行長王旭昌表示,一般普遍認為,有機產業以農作物為主,卻忘了目前正在推廣的「有機畜牧、有機水產」,畜牧業的發展在有機領域中剛起步,目前有機漁產還暫時沒有,相信在未來努力下可以增加更多元的國產有機肉類選擇。

然而有機畜產進入門檻較高,全台只有2家有機雞蛋通過驗證,其中一家即為亞洲植產公司,負責人黃彥哲運用有機蔬菜、水果、自製飼料,提供雞隻足夠的養份,生產有機雞蛋。對於現行有機畜產面臨的困難,黃彥哲表示,除了普遍對於驗證制度及法規不夠了解外,法規的模糊地帶及有機飼料取得困難是發展有機畜牧的障礙,特別是有機黃豆需再經過烘烤、磨粉再加工,才能成為有機飼料,高成本導致不易經營。

雖然進入有機畜產業較為不易,農委會畜牧處食品加工科技士羅志平也提醒,有意進入有機畜產品的業者,可以先到相關單位了解申請有機畜產品驗證流程,以及報名參加有機畜產品輔導及管理;王旭昌副執行長則建議,目前只有中央畜產會進行有機驗證,建議協助建立有機飼料供給平台所需有機原料合作供應模式,幫助想要購買有機飼料的畜牧場。

「2019年花蓮有機農業論壇」為產官學專家及農民代表創造交流平台,透過三場議題探討與分享,凝聚發展有機農業共識,將花蓮打造為臺灣有機農業實踐與創新的重鎮,讓有機農業與生態系統共生長存,朝幸福花園城市願景邁進。
(花蓮縣政府廣告)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