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清華大學跨領域團隊今發表國內第一套使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AI人工智慧協助家事判決預測系統,只要使用者輸入夫妻雙方有利與不利的條件,就可針對打離婚官司父母爭取孩子撫養權做預測,準確率可達9成以上。即日起開放一周供民眾體驗,蒐集相關意見後將作為系統改善的參考依據。
清大指出,這套AI判決預測系統是由國家理論中心副主任暨物理系教授王道維與清大科技法律研究所副教授林昀嫺領導的團隊研發,今在清大舉辦的「人工智慧對人文社會帶來的挑戰與機會」工作坊發表。AI輔助親權判決預測網頁:https://custodyprediction.herokuapp.com/。
林昀嫺指出,這套系統的研發,主要是因家事案件牽涉家人長年累積的恩怨情仇,訴訟不見得是最好的爭端解決方式。若能建立AI判決預測的輔助工具,協助雙方先了解可能的結果,也許可減低濫訴機會,減少浪費社會資源,連帶減輕法官案件積累問題。
圖/清大科法所副教授林昀嫺(中)與團隊致力研發AI輔助監護權判決預測系統。清大提供
林昀嫺說,研究團隊未來會積極與更多法律學者、律師、司法人員,甚至社福人員討論,研擬完整的使用方法與配套措施,讓這套系統可以更貼近當事人的需求。
王道維解釋,民法規定,夫妻離婚後子女監護權判給誰需按照「子女最佳利益」來衡量,但該如何判斷「最佳利益」,仍要考量許多不易量化的因素,如監護意願、子女意願、經濟狀況、工作職業、與孩子相處的關係、居住環境等,全部放在一起考慮,一般人很難判斷哪一方有優勢。
而清大團隊研發的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就像Apple手機的Siri能聽懂人講話一樣。」王道維說,這套預測系統由研究團隊使用2015至2017年兩千多篇判決書作為學習資料,讓AI模型學會人類法官的判決模式。使用者不須太深入了解法律條文或填寫繁複表格,可直進入該預測系統,照著網頁上的指示勾選其選項,或用一般語法描述雙方情形,AI模型只需數秒鐘,即可預測判決結果,並以百分比顯示撫養權機率。
圖/清華AI輔助監護權判決預測系統示意圖,使用者可測試輸入文字意向為有利或不利。清大提供
本文轉載自2019.9.20「聯合新聞網」,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