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斯基摩人和日本漁民罹患心臟病的比率,比其他民族低,兩者的共通點是,以深海魚類為肉類來源。
海洋深處,溫度偏低,生活其中的魚兒,血液流動性好,得以保持體溫,深海魚類體內富含ω-3(omega-3)脂肪酸,這是一種含有EPA和DHA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
人體從飲食中吸收脂肪,在血液中結合蛋白質進行運輸,主要有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威望公司營養科技執行長凌美月說明,低密度脂蛋白是「壞的膽固醇」,影響血液流通速度,高密度脂蛋白是「好的膽固醇」,能將血液中的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帶到肝臟,進行代謝作用。ω-3脂肪酸能減少低密度脂蛋白生成,將血液中過多的膽固醇帶走,助於降低血壓,預防心血管疾病發生。
人體無法自行合成大量ω-3脂肪酸,必須從食物中攝取。馬偕醫院營養課副課長蔡一賢指出,ω-3脂肪酸存在海藻食物中,但是人體合成的量很少。然而經由小魚吃海藻,合成ω-3脂肪酸,大魚又吃小魚,人類再吃大魚,獲得ω-3脂肪酸。
現代人飲食習慣改變,各類營養素攝取失衡。健康醫網總編輯鄭慧文分析,過去飲食不似現在精緻,什麼都吃,ω-3與ω-6(由玉米油、黃豆油等獲得)兩種不飽和脂肪酸,比例約為1:1至1:4之間,如今兩者的比例幾達1:40,十分不平衡,產生許多疾病,例如過敏患者日益增多,也是ω-3與ω-6不平衡,自體免疫力下降造成敏感。
每個人都可以吃魚油嗎?
魚油來自魚身上的油脂,含高濃度ω-3脂肪酸,多製成膠囊。
忙碌卻又重視健康的現代人,以魚油補充ω-3,對於不喜歡吃魚的人,無啻是一大福音,鄭慧文扼要點出,「魚油,就是補充我們需要的。」
每個人都可以吃魚油嗎?
ω-3脂肪酸減少血液黏稠度,使血管不易阻塞,因此凝血機能不良、患有血液疾病、開刀手術病人、生理期女性等,並不適合吃魚油。原有心血管疾病,服用阿斯匹靈或抗凝血劑的病患,若吃魚油,可能太過。容易流產或有出血現象的孕婦,也不適宜吃魚油,雖然不一定有危險,但是鄭慧文認為,「不用take this risk(冒這個險)!」
現代人不時大吃大喝,攝取高油脂食物,對於魚油是否該多多益善?
其實並不盡然,端視個人狀況而定。蔡一賢表示,魚油也是一種油,每人每天攝取的油,無論魚油、豬油、花生油、植物油,全部總和必須控制在熱量的30%之內。「用油的量比你用哪一種油重要,不能因為選對的油、好的油,就吃很多,」蔡一賢提醒大家。
鄭慧文建議,每天的魚油攝取量為400毫克至1000毫克,根據個人的生活飲食習慣決定攝取量多寡,倘若過量,反而產生調節問題,對肝臟也會造成負擔。
精挑細選好魚油
宏恩醫院牙科主治醫師童兆鯤,今年45歲,嗜吃海鮮,尤其是高膽固醇的螃蟹,1次至少可以吃下4隻紅蟳。7年前因為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過高,經由內科醫師朋友的建議,開始吃魚油。
市面上,各式各樣的魚油都有,該如何選擇?「老實說,哪些牌子好,我真的不知道,只好相信科學報告與政府機構,」經驗豐富的童兆鯤回答。
1999年2月,健康食品管理法通過。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衛生處處長陳樹功表示,政府許可通過的健康食品較有保障,但是一定比市場上流通的少很
多,未經過健康食品法公告的保健食品不一定有問題,消費者仍要謹慎選購。
舉凡宣稱療效、詞句涉及醫藥效能的產品,如食品廣告標示「有清血防栓成分」「預防及減輕高血脂症」「可降低膽固醇」等,皆違反健康食品管理法。
某些不肖商人標示不屬於該產品的文號,混水摸魚。陳樹功強調,使用文號必須清楚告知其代表什麼、在何種情況下得到,「不能寫個文號讓消費者自己想像,引人誤會。」
魚油的販售與購買呈現資訊不對等的狀態,擁有基礎醫學常識的童兆鯤,以科學實驗報告把關,凡產品具有可靠的檢驗與數據,才能讓他信任,而且他每3個月抽1次血檢查,倘若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並未降低,他就停止服用。「不能人家說吃!就閉著眼睛吃,無效無害無所謂,無效有害怎麼辦?經由科學驗證,且吃了之後證明有效,我才會繼續吃,」童兆鯤說。
消費者不能盲目地吃魚油,
廠商應將專業名詞轉化為消費
著能理解的字詞,如同醫師向病人解釋病情一般。威望公司行銷部經理陳麗鎂表示,廠商有責任讓消費者清楚知道,為什麼要吃魚油、應如何搭配。
深色玻璃瓶裝,是選購魚油的小技巧。凌美月解釋,深色玻璃瓶防潮、防光效果較好,魚油不容易受潮變質,不過玻璃瓶不能保持溫度,仍須放在陰涼處保存,並蓋緊瓶蓋。
鄭慧文說明,因不飽和脂肪酸容易氧化,不能放在高熱處,如同油炸久了變黑氧化,當顏色轉為深暗時,魚油已開始變質。
魚油多由軟膠囊儲存,空氣中若含太多水氣,容易受潮,原本摸起來滑滑的膠囊,會變為軟軟黏黏的感覺。
魚油只是補充不足的營養素,從自然魚肉中攝取ω-3才是上策。蔡一賢指出,秋刀魚、鯖魚、鰻魚、鮭魚、白鯧魚、沙丁魚、牡蠣、鱈魚等,皆富含ω-3,應多攝取,這些魚貝類的特徵是,魚鱗閃閃發光,魚背呈現青色。
均衡飲食才是真正保健之道。凌美月表示,良好的生活習慣,加上營養補充品,才有真正的效果,倘若糟蹋身體,補充的營養素仍會不斷流失,「不要把保健食品當仙丹!」凌美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