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講真話時,比「被討厭的勇氣」更重要的事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19-09-11

瀏覽數 28,750+

僅為情境配圖。圖片來源:pixabay
僅為情境配圖。圖片來源:pixabay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準確向對方表達自己的意見、讓對方產生共鳴進並接納你的觀點,願意提供協助,本來就非常不容易。

首先要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光是這件事就很有難度。無論在公司、在學校,或是在家裡,應該很少有人真的可以自由講出真心話。

為什麼無法說出實話?是因為在說出實話後,有可能會被他人討厭。

一旦被討厭,遭受對方攻擊的風險便因而提升。或者對方可能會忽略這場溝通,讓溝通無法成立。依照情況的不同,在職場上、學校裡或家庭中甚至會有失去地位的風險。因此,想要提出不討喜的意見時,常常很難說出口。

如果只是避免提到有爭議性的話題還算好,真正擔心的問題是這種害怕會成為一種習慣,到後來連沒有任何風險、不得罪人的意見也漸漸不敢說出口。這樣一來,變成只能順從對方的意見,無法進行有討論價值的溝通。

那要怎麼樣才能把自己真正想說的話說出來呢?其實非常簡單,就是要擁有「被討厭的勇氣」。

但「即使被討厭也不在意」這種根本的內在心理建設,不是稍作努力就可以擁有,而明明沒有具備這種心理狀態,還要擁有「被討厭的勇氣」,其實反而是種「自殺性的行為」。

如果真的被討厭的話,一定會十分難受。為了防止大家誤解,筆者並不是否定「擁有勇氣」這件事,因為最後不管準備得再周全,要怎麼表達或採取什麼行動,勇氣都擔任了重要的角色。

但是,認為只要有勇氣,應該什麼事都可以說出口的這種想法,就像突然有人爬上擂台,與職業的拳擊手對戰一樣,純粹只是種有勇無謀的舉動而已。在充分的準備過後,勇氣才會成為有討論價值的關鍵。

就算沒有勉強自己擁有被討厭的勇氣,如果有更自然的方法可以表達出自己的意見,這樣一定也比較輕鬆。而這種事前準備就是「達到充分的共鳴」和「設定對方觀感中的自我定位」。

第一,如果雙方沒有達到充分的共鳴,讓對方覺得「不知道這傢伙在說些什麼?都沒先做點功課再來」,最後造成對方根本沒有把自己放在眼裡。所以在一開始的時候,一定要事先充分理解,或透過提問的方式清楚掌握對方的經歷背景。我們只要記住前面幾個小節中提到的「接受力」學習法,便可以達到一定程度的效果。

接著再來說明關於「設定對方觀感中的自我定位」。

一低頭便失去自我定位

所謂的「設定對方觀感中的自我定位」,是要能讓對方認同自己是最適合述說這項建議的人物。如果不先讓對方認定自己是最適合陳述此建議的人物,即使自己說的建議正確,對方也不可能聽得進去。

在這裡所說的「自我定位」,是在日常的言行舉止間漸漸形成。因此,規劃自我學習課程或經歷體驗的事物,為自我營造價值後再進行溝通,就可以很自然的建立自我定位。不過在建立自我定位的過程中,有許多不適當的言行舉止。其中,一定要避免沒有原則、毫無意義的低頭賠罪。這種例子最常發生在有跑業務經驗的人身上。對客戶的一言一行毫無標準的一味稱讚吹捧,任何事物都表現認同。

什麼事情都表示認同,就變成認同大拍賣一樣,會給人誇張、不真實的感受,覺得「被這個人稱讚好像也沒什麼特別的感覺」,讓「認同」失去與對方建立信賴關係的功能。還會讓對方覺得自己是個「隨便說什麼都可以接受的傢伙」,便永遠無法建立起可以說出自我意見的定位結構。

雖然在溝通方法之中也有一種完全服從強者以求生存,如同「鯊魚策略」一樣的做法,但這並不是溝通力2.0所追求的目標。而且在現代社會裡,應不斷提出自己的意見或該說的話,而不是以過去全然順從的方式取得工作。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向人低頭的原因往往在於覺得自己沒有提供任何資訊的價值。也因如此才會一味的請求對方,迎合對方的一切。

如果不像人氣店家一樣,因為店外長長的人龍,讓人情不自禁的想跟著排隊,也沒有像店家與客人之間一樣,建立起一種有點勉強,但還是願意互相配合的默契,便無法向對方說出心中真正想說的話。那麼,要怎樣設定對方眼中的自我定位,並說出自己想說的話呢?

首先,並不是要具備被討厭的勇氣,而是要建立起即使被討厭也無妨的「環境與狀態」。

如果是在被討厭了就會很棘手的情況下,仍然說出自己的真心話,便很有可能發生難以挽回的狀況。舉例來說,被客戶端討厭的話,會沒有業績;被主管討厭的話,除了無法升遷之外,還很有可能得處理沒有人想負責的工作。

此時,應該學習「自我定位設定法」,也就是先在物質上或心理上建立起一個安全範圍,萬一說了真話被討厭了也不要緊。

以在職場上說真話的情形為例。可以在正職工作之外尋找兼差機會、取得有利於轉換跑道的證照,或是勤加經營人脈等等,這樣一來便可在目前的工作之外,建立足以支撐生活開支的系統,形成即使被討厭也沒有關係的「狀態」。

另一個方法是「設定自己在對方觀感中的定位」,明白表示自己的背景經歷。透過明確表達「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有過哪些經驗?擅長什麼事物?」,提高發言時的力量。

我們自己也會在意進行溝通的對象,是在什麼樣的背景經歷下提出這些言論。像在哪一家公司工作、擅長哪一方面的事物、工作上有哪些成果、學歷、出生地、年齡、已婚或未婚?有沒有兒女等等,以上這些所有資訊都有可能成為溝通時發言分量的來源。然後,正因為以此背景經歷設定了對方眼中的自我定位,在發言時才能提出強而有力的訊息。

舉例來說,閱讀本書的各位,應該也是因為筆者的職業是「演講稿撰稿人」而對本書產生興趣的吧?這種情況並不限於本書,像商管書,多偏重於書中主題的內容價值,對語言文字的創作性較不重視。而這類書籍的「作者介紹」,也會比小說類或其他領域書籍更詳細的列出作者頭銜和過去的經歷。藉由明確列出作者的學經歷,讓讀者得以自我設定作者的定位為「明顯比自己在這個領域更專業」,讓這本書的內容更具影響力。

假設是本作者欄內只簡單寫著姓名、不知道是何方神聖寫的書,即使書中內容再豐富,讀者應該也不會去翻閱,就算讀了也不會有所改變。同樣的道理,在不清楚說明自我背景的情況下發言,別人也會認為「為什麼你會說這種話呢?」而不把你當作一回事。

另一方面,因明確的揭露個人背景,理所當然眾人會期待你做出符合該背景經歷的發言內容。向外明白公開自己的經歷背景時,也要背負起責任。如此一來,有人可能會覺得原本是為了可以自由說出真心話而設的自我定位,不就反而成為自由發言的障礙?

事實上也是如此,在成為拉麵專家後,即使想談談對蛋糕方面的想法,也不會有人感興趣。即使某位拉麵專家提出對蛋糕方面的評論,自然也不會給聽眾帶來任何影響力。

因為必須對自己的背景經歷負責,反而無法自由發言。但取而代之的,某些特定領域的言論力量卻因此增加。根據這個現象的結果來說,我們其實多了更多自由發言的機會。

舉例來說,因為有拉麵專家的背景,當然對拉麵相關領域的言論力量會因此提升。這樣一來,可以用專業的拉麵領域為中心,在蛋糕方面以「想要讓蛋糕店像人氣拉麵店一樣受人歡迎」這樣的切入點提出建議。因為自己在對方眼中的定位是個「拉麵專家」,所以可以透過這樣的說話方式產生影響力。這樣一想,透過清楚顯示自己的背景經歷,不只能發出強而有力的言論,也可以增加自由發言的機會。

思考到未來的時代發展趨勢,若擁有副業或做好其他事前準備,可以避免因為擔心經濟上的限制而不敢自由發言。再加上參加多樣的團體進行交流,製造出在一個群體中被討厭也無妨的狀態。這樣有助於說出心中真正感覺。另外,參加另一個團體的經驗,也可以為自己的背景經歷多添一筆新的內容,容易讓溝通的對象抓住自己的定位,更能輕鬆說出內心真正想表達的事物。

因此,為了學好溝通力2.0,要盡量避免自己只屬於單一的團體,除了正職的工作外有兼差、參加讀書會、志工活動、家長教師聯誼會(Parent-Teacher Association)等都沒有關係,建議大家積極參與各種有趣的活動。

講真話時,比「被討厭的勇氣」更重要的事_img_1本文節錄自:《溝通力決定你的影響力:4大原則開啟有效溝通,進而打動人心、贏取信任》一書,蔭山洋介著,陳維玉譯,時報出版。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