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是水果王國,但上市的蔬果不是腐損率高,就是半生不熟,影響賣相與銷售。日本Farmind社長堀內達生掌握的水果催熟、配送技術,如何讓蔬果能像現採的一樣好吃?
「同樣是紐西蘭奇異果,在日本為何比在台灣好吃?」台灣國際農業開發公司董事長陳郁然,每次到日本出差旅遊時,一定會到超市考察日本的蔬果消費行為,比較台、日兩地的蔬果陳列,常覺得日本的蔬果看起來就是比較美觀,甚至風味與口感都遠勝台灣。
陳郁然曾經擔任紐西蘭Zespri奇異果公司的全球行銷總裁,創造年銷25億顆奇異果的成績。退休定居台灣後,常有人請教他,台灣水果可不可能複製紐西蘭奇異果的奇蹟?
以水果催熟、配送技術聞名
每當有人問他這個問題,他一定指出,台灣最大問題就是欠缺好的冷鏈物流管理與催熟技術,導致台灣市面上銷售的蔬果,不是腐損率高,就是半生不熟的水果。
反觀日本,貨架上蔬果無論當地生產或進口,一定是最適合賞味的狀態下陳售,很少腐壞或半生不熟。而且因應少子化與老年化,包裝都走向小量。
生鮮蔬果能做到少量、多樣、高品質穩定供應,有日本蔬果流通教父之稱的Farmind株式會社社長堀內達生,扮演關鍵角色。
Farmind株式會社可說是日本最具規模的蔬果流通集團。最早從1991年2月的Fresh System Inc.蔬果流通業起家,歷經多次增資與併購,於2015年更名為Farmind,資本額約35.8億日圓(約台幣10.5億元)。
不但7-ELEVEn、Family Mart、Lawson、Aeon、Yamazaki、Costco等重要通路業者倚重它,國際知名的都樂食品(Dole)、紐西蘭奇異果Zespri等農產品想要打入日本市場,也都選擇Farmind為伙伴。
透過在日本全國各地設置的14個蔬果加工及物流中心,日本生產的農產品,或國外進口的作物,都能藉由Farmind覆蓋全日本的冷鏈物流系統,配送至1000家以上的大型量販店。
例如日本市場每3根香蕉就有1根是透過Farmind催熟與配送,而Farmind也是日本最頂級的酪梨進口供應商。
圖/Farmind社長堀內達生。
靠著完備的冷鏈物流管理及催熟技術,Farmind每年在日本支配的蔬果流通金額超過4000億日圓,相當於1170億台幣,占日本國內市場約8%。
今年中,台農發與一群台灣蔬果業者前往日本考察,就選定Farmind做為考察重點。一群人特別飛到日本札幌的Farmind蔬果加工及物流中心。
只見來自日本本土與從海外各地進口的裝箱蔬果,從冷藏貨櫃車一一卸載後,不同來源地的蔬果按照品項與進貨時間,存放在不同溫度控制的冷藏庫。
以香蕉為例,雖然有來自菲律賓、厄瓜多等地不同進口商進貨保存的青色香蕉。但Farmind會依照消費客戶的消費時間,將香蕉送入催熟室,進行催熟至所需要的熟度後,再送到分切包裝室,進行品質篩選,將整串香蕉依照通路的需求,分包成一根、兩根或三根的小包裝,而且每一根熟度與品質都相同。
在中心內,每位員工出入必須換裝與落實消毒,避免汙染。現場作業環境也維持低溫並保持清潔。每顆水果都要經過員工的篩選與檢視,將品質有瑕疵的水果挑出丟棄。
透過大數據掌握通路狀況
曾經參訪Farmind的雲林縣莿桐鄉農會總幹事張鈺萱,對於Farmind掌握的農產品催熟技術,以及建構從田間採收、加工、物流到消費端都能維持冷鏈運作的體系,印象深刻。
張鈺萱說,消費者在台灣買一箱水果,常會發現不同顆水果熟度不一,有的過熟、有的又過生。但Farmind不僅可以將不同產區與來源的水果,如香蕉和酪梨,透過催熟技術,控制在相同的熟度與品質,甚至在外包裝上,還可以標示出賞味期限,消費者在通路購買不僅立即可食,水果小包裝販售也有助於消費者在賞味期間內適量購買食用完畢,不會造成浪費。
張鈺萱也觀察,Farmind從農產品田間採收、倉儲、加工到物流,整個過程都維持冷鏈恆溫管理,很值得學習。
看準少子化與高齡化的消費趨勢,堀內達生不但計畫在日本繼續增建蔬果加工及物流中心,也希望把這套農產品流通體系,在同樣面臨少子化與高齡化的台灣與中國市場落實。
今年68歲,看上去內斂沉穩的堀內達生,從事農產品流通行業近45年,年輕時在美國都樂(Dole)食品工作,親身經歷了冷鏈物流體系能減少農產品損耗少的啟發,1991年回日本創立Farmind的前身Fresh System。
為改善農產品銷售品質不穩定的情形,堀內達生建構「一站式綜合物流服務」的模式,進行全程冷鏈、網絡化與物流整合。
經過30多年,Fresh System擴大為Farmind集團,旗下有七家農業生產與市場相關的公司,四家設備、系統開發與採購管理公司,以及一家運輸公司等。
全程冷鏈 台灣還缺一哩路
堀內達生表示,與美國不同,日本發展生鮮蔬果流通有三大挑戰。一是日本農業生產規模普遍較小,少有大型農場,而零售從大型超市、到中小超市、便利店等,也很多元,導致農產業從上游到下游都難以效率化經營。
其次,隨著生活方式多樣化,消費者的喜好也多樣化,無論是蔬果的品種、包裝、規格等需求愈趨多元。第三,少子化與高齡化讓勞動力不足的現象愈來愈嚴重,都會造成人事成本上升,物流效率下降。
面對這三大挑戰,Farmind透過IT資訊系統及大數據分析,掌握不同通路的消費現況,再將這些數字回饋給生產者,做計劃生產與出貨。
以香蕉為例,這項占日本進口水果總量六成的農產品,受到日本高齡化的影響,近年消費量較1999年降低了30%。
再加上產地菲律賓長期受到颱風與病蟲害的影響,供應不穩,因此日本市場採購香蕉的來源已擴及厄瓜多、墨西哥與哥斯大黎加。進口業者與Farmind合作,還是可以把不同來源、不同運輸時間的香蕉,變成品質與風味齊一。
近年因為暖冬與人為因素,台灣農產品盛產滯銷屢見不鮮,官方與業者雖極力開拓外銷,卻面臨冷鏈物流等基礎建設不足。
因此農委會責成農科園區在屏東、彰化及桃園,建置以外銷為導向的北中南三大旗艦冷鏈物流中心,同時農糧署依據產地需求,規劃多處區域冷鏈物流中心,希望健全台灣農產品產銷調節的最後一哩路,並打開日本、歐美及中東等市場。
對台灣官方積極投入冷鏈物流建設,堀內達生提醒冷鏈不能只有點的建設,還必須網絡化營運,才有能力按市場需求,進行農產品計畫生產與分配。
他說,台灣農產運銷不僅沒有達到真正的全程冷鏈,也未形成網絡化。他曾經跟台農發合作,挑選台灣農產品到日本銷售,雖然在產地挑選的農產品品質很好,但運到日本時,就變差了,就是因為未落實全程冷鏈。
「台灣能生產好的農產品,必須確保以好的狀態運到日本,」堀內達生強調,日本有1.2億人口的高消費市場,台灣距離日本非常近,若能做好品質,台灣水果銷日的前景將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