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聰明人就會發問:「努力就會有所不同嗎?」當今的聰明人很難擺脫厭世主義,因為若以客觀冷靜的角度來看社會,就會發現毫無任何希望。出生在富裕人家的孩子,不費吹灰之力就能輕鬆出國留學,甚至還能繼承大樓房舍;生於貧困人家的孩子即使費盡心思拚命努力,依舊無法擺脫成為約聘人員的命運。身處在這樣的世界,怎能叫人不厭世呢?與其說「努力就會有所不同嗎?」是在冷嘲熱諷,倒不如說這個問題既合理又聰明。
然而,這個世界會追問這些人:「不然要怎麼辦?不努力就會有所不同嗎?」雖然如今很明顯是個努力不受重視的時代,但我們卻無法找出任何尖銳的解答來回覆這個問題。因為不管世界再怎麼荒謬,若不付出任何努力,也不可能會有所不同。我們生活在一個不公的世界,因此面對「努力」的問題,只能暗自苦惱糾結。若想要堅毅地在這世道中求生,就必須找出這個問題的明確答案:「只要努力,人生真的就會有所不同嗎?」
卡爾.馬克思的「歷史唯物論」
回答這個問題的哲學家,是以《資本論》(Das Kapital)聞名於世的卡爾.馬克思(Karl Marx)。為了得到解答,我們必須瞭解馬克思的「歷史唯物論」。在瞭解這個陌生的概念之前,先來看看什麼叫做「唯物論」。唯物論認為「物質是根本的實在」,這和唯心論——把內心或精神等觀念視為實在,是相反的。假設桌上有一個杯子,唯物論者會認為它是一個名為杯子的物質實在,而唯心論者則會認為,我們的精神在看到杯子後所產生的觀念(杯子的形象)才是實在。
基本上馬克思可說是一個唯物論者。他認為物質非常重要,因此自然會批判唯心論,但他也同時批判了當時的傳統唯物論者。他認為當時的傳統唯物論是「機械唯物論」,簡單來說,機械唯物論認為「所謂的人類和自己吃進去的東西並無不同」,也就是指組成對象的物質定義了那個對象。若覺得艱澀難懂,就讓我用例子說明。
歐洲會把過去的城堡建築物改造成飯店使用。對機械唯物論者而言,「過去的城堡」和「現在的飯店」是同一個對象,即使歷經過改造和修繕,組成對象的物質幾乎非常相似。但在不懂哲學的我們眼裡,都知道城堡和飯店有所不同,假使它們在物質方面完全相同,也很難斷定兩者就是同一個對象。馬克思始終無法同意這種機械唯物論的看法。
「實踐」的哲學家——卡爾.馬克思
雖然城堡和飯店在物質上相同,但在某方面來說又不太相同。馬克思會怎麼詮釋那個「某方面」呢?他將它稱為「實踐」(Praxis)。「實踐」代表的是人類有主動意識的活動,也就是說,是將理論或想法轉移到有意識、主動的活動上或加以實行。簡單來說,可將實踐稱為主動的努力。馬克思認為城堡和飯店的差異就在於實踐,也就是所謂的主動努力。
這聽起來有點難懂,讓我們再重新整理一次,城堡和飯店明顯不同,具體來說有哪些地方不同?即使有錢也買不到城堡,因為在過去的封建時代,只有國王或貴族階級的人才能擁有城堡,但飯店可就完全不同了,任何人只要有錢就能買。馬克思認為這些差異是透過「實踐」形成的。
具體來說,城堡和飯店之間的差異是透過「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這些「實踐」出來的。透過名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實踐,社會由過去的封建制度轉為民主化;透過名為工業革命的實踐,建立起資本主義體系。透過這些實踐所帶來的歷史變遷,讓我們得以認知城堡和飯店的明確差異。到頭來劃分對象(城堡、飯店)的並非「物質」,而是「實踐」。這正是馬克思「歷史唯物論」的觀點。
我能理解馬克思在《僱傭勞動與資本》(Wage-Labor and Capital)一書中所提到的:「黑人就是黑人,他們只有在特定的關係當中才會變成奴隸。」就算黑人在物質上是個黑人,但他會成為奴隸或是自由之身的前提就在於「實踐」。黑人只有在沒有實踐的時代、在特定的關係中才可能會成為奴隸。
我們的努力該是哪一種?
再回頭來看我們的生活。若問馬克思:「只要努力,人生真的就會有所不同嗎?」他應該會說:「沒錯,這個世界因無數的實踐(努力)而改變,未來也將會繼續如此。」什麼是「實踐」?不就是將個人主動的努力換個說法而已嗎?聽完這答案讓人更加鬱悶了。在當今時代,哪有不拚命努力的人?大家不都是在用心地實踐(努力)嗎?不,比起「用心」來說,「苛刻」這個字眼反而更加貼切。即使那麼努力了,我們的生活依舊沒有任何改變,未來似乎也不會起太大變化。所以就算馬克思這麼說,聽起來還是令人感到陰鬱沉悶。
到底是哪裡出問題了?支撐馬克思「歷史唯物論」的不就是「實踐」嗎?這裡暫且回顧一下實踐,我們那麼用心努力的實踐究竟為何?每個人不都是忙於苦讀英語、準備就業、處理業務、投資股票或自我開發嗎?現在,該好好地詢問一下,我們的努力該是哪種「實踐」。我們的實踐屬於個別、普遍化的實踐,因此具有瓦解共同體的功能,那麼讓黑人得以成為自由之身而非奴隸的,是哪種實踐呢?讓他們為了成為更受肯定、更加順從、更具有競爭力的奴隸的,又是哪種實踐呢?
你是否正在進行「抵抗」的實踐?
黑人的實踐,是果斷堅毅地拒絕奴隸生活的實踐,是某位黑人女性在公車上拒絕從白人專用座位站起的實踐!是某位黑人拳擊手因自己身為黑人而被趕出餐廳之後,憤而將自己的金牌丟入河裡的實踐!是無數個黑人透過抵抗種族歧視的實踐,才讓他們成為自由之身。若沒有經過如此激烈的努力,黑人到現在說不定還只是個奴隸吧。
馬克思所謂的「實踐」並不是要我們成為更受肯定、更加順從、更具有競爭力的奴隸,而是要奮力抵抗這個剝削我們的世界。他的「歷史唯物論」與「實踐」要傳遞給我們的教誨非常清楚,他要我們手裡拿著燭火和石頭上街!若實在不行,至少也得去投票所投票!他要我們拚命頑強地抵抗,若沒有這些抵抗性實踐,歷史就永遠不可能會站在我們這一邊。
卡爾.馬克思與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在《共產黨宣言》(The Communist Manifesto)中說道:「無產者在這個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鎖鏈,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馬克思想要闡述的實踐就是「抵抗性實踐」。這並非只是為了「我」一人,而是為了「我們」的共同體實踐。這種實踐要如何實現呢?只要有愛就行。抵抗性實踐的基礎必須要有彼此互相照顧、愛護之心。
實踐的基礎必須先有愛才行
若無彼此愛護之心,要如何讓全世界的無產者聯合起來?只要我再更加努力工作,就能過上好日子,誰管其他人要不要罷工?黑人們的抵抗性實踐應該也是如此,若他們無法互相照顧,也沒有彼此愛護之心,他們的實踐打從一開始就不可能成功。具有抵抗及共同體性質的實踐,必須總是伴隨著彼此愛護之心才能實現。
現在是個什麼樣的世界?不正是一個努力不會有任何改變,也不會失去什麼的世界嗎?我們需要全新的世界,需要一個只要肯努力生活就會因此不同的世界,因此我們現在要做的,並非自掃門前雪的實踐,而是馬克思所說的——必須仰賴彼此互相照顧與愛護之心,依此來進行的抵抗性實踐。當這些實踐相加起來,那個「只要肯努力,生活就會改變」的世界,某天必定會到來。
本文節錄自:《哲學,為人生煩惱找答案:請哲學家帶我們用概念思考日常》一書,黃珍奎著, 賴毓棻譯,日出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