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放開與轉念

莊素玉
user

莊素玉

2001-04-01

瀏覽數 19,600+

放開與轉念
 

本文出自 2001 / 4月號雜誌 第178期遠見雜誌

Q:可不可以講講你所創立的幾個公司的技術是什麼?

A:事實上,在高科技公司的技術很重要,但在系統公司的技術成分並不是那麼高。我們當初做的都是系統公司,但後來很多做光纖產品的,這種東西技術成分就比較重。重要的還是在抓住商機,很快的抓住商機,然後做出一個系統來符合這個商機。做對產品有時候比怎麼做還重要。

系統公司一開始怎麼定方向才重要;第二點,產品做出來,marketing sales perception(市場行銷認知)非常重要,形象非常重要,因為既然這個系統這麼複雜,顧客沒辦法弄得很清楚。marketing(行銷)的重要性非常高,由marketing來定這公司的方向,幾乎比技術還重要。但在component公司(零件公司),因為產品規格比較簡化,在那種情況下,marketing就比較不重要。

所以我一開始創業時,我就問顧客怎麼看?以前在美國東部,接觸不少台灣來的投資家沒辦法進入美國高層的創投界,關鍵就是在這裡。台灣的投資、產業強項,都是在零件,不是系統;台灣的投資家也沒有顧客群,所以台灣的投資家投了錢進去對這家公司沒有幫助。投資家不是給錢而已,還有一個重點是要幫助這家公司成功。

當我去參與一家公司的投資,我都相信我有可以幫忙的。投資額常常我都不是投資最多,這公司要成立,我進來幫忙是希望這公司會成功,這是第一個目標。我希望幫他們找到最多幫忙的投資家最好,而不是有錢的投資家。

信一貫道轉念、靜心

Q:回想起來,一個南港來的農家子弟,怎麼會有這樣的成就?你自己半夜想起來,有沒有一些……

A:有時候會想想這些事情啦,但是有些事也不是你能計畫的,大概就是機緣。我們家族大多是一貫道,其實創業是壓力非常高的。

一貫道讓我想事情比較容易轉念,轉念就是碰到好的就很好,碰到不好的就轉念,因為我已經盡力了。有些人做生意會很極端,我大概做事不會很絕。

Q:信一貫道已經多久了?對你有什麼影響?信一貫道的張榮發看到這篇文章一定很喜歡你。

A:我跟他不能比,他是大企業家啊!哈哈哈!我二姐是第一個進入一貫道的,因為我二姐年紀跟我差滿多的,大概差二十二歲,小時候她偶而會帶我去佛堂。真正比較接觸一貫道是在我高中時,我住我四哥家,因為我二姐信一貫道,後來我大姐信、三姐也信、四哥也信。

念建中高二時,我搬到台北八德路四哥家去住,因為上學比較方便。四哥、四嫂信一貫道很虔誠,有自己的佛堂。有時候一貫道就會開班,晚上有道友來。以前的房子也不是很大,我在那邊念書,他們講道的地方也在那裡,我也不是真正在聽,我應該是在念書的,但有時候就會聽到,那應該是最早接觸,但並沒有加入。

那時覺得這些人都很好、信一貫道的人都很有禮貌。他們講的就是要放開、要轉念,我那時一個小孩子心態也沒有怎麼去信,後來當兵、到美國念書,跟一貫道就斷掉了。

之後再跟一貫道牽上關係,是四年前來到加州。在加州我大姐的兒子,因為他也很虔誠、很孝順父母,他父母希望他設一個佛堂,所以他在加州聖荷西設了一個佛堂。我來加州後,就也去那邊的佛堂,他們請了一些台灣的人來講課,我就漸漸去接觸這些。

人生當然改變很多。從我當初高中接觸,到現在經過這麼長一段時間,人也長大變老了,人生經驗多了,當然比較有感觸,有時候聽聽好像可以解除一些壓力。

一貫道是中國的一個道,從山東出來的,大部分就講四書、五經、孔子,《論語》的一小段他們都可以講一、兩個小時,我感觸最深不是因為他們很有學問,而是他們講的都是自己親身的體驗,真正去實行、去做,而不是講這句話是什麼意思而已。我就回想大學的時候,念《論語》就只想考試要怎麼答,從來就沒有想過要做那些事,來這邊就重新感受已經念過的東西。

這段時間接觸一貫道給我最大的感想就是,有時候好像比較能夠冷靜下來。有人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就是轉一個念,有時候工作、家庭常碰到不同的壓力,在佛堂聽完就會比較平靜一點。我感覺對我做人的方法有比較平靜,對我處理業務多少也有幫助,使我遇到事情能比較心平氣和。

信這個道並不是消極地放棄所有,而是碰到事情會積極的去處理,只是積極的處理後並不見得都是滿意的結果。如果已經做了沒有滿意結果,因為一貫道相信因果報應,有的時候就會相信這是因果報應,就會接受、平靜下來。這樣做事情也比較不會極端。人家說商場如戰場,有時候我也會想,做生意跟信一貫道是不是有衝突?信一貫道就是說要對人家好,要無我,要把我漸漸縮小到無,而做生意是以利益觀點,要無所不用其極,但一貫道的力量一直牽引著我,當然我還是積極競爭,但當牽涉到人的問題,我就不會做得很極端。

宗教信仰有助處理事業

一貫道本身跟宗教不太一樣,宗教是一種信仰,道是認理不是認人。很多宗教被扭曲事實是因為某些人做的不對,我覺得這是不公平的。任何一個宗教、任何一個信仰,都有人的成分在,某個人的偏差不代表全部。

一貫道跟佛道有些接近,所謂接近是相信累世的因果效應;另外一個特點是「相信道」,道是密傳的,變成教後就公開,要經過點道儀式才能得到道。

Q:有沒有拜什麼?

A:一貫道基本上可以想成是多神論,我們是尊敬所有的聖賢。有相信靈界、神界,神有諸神,神都是聖賢,都值得我們崇拜。其實講來講去,一貫道都是在講「修身」,其他宗教可能也講修身,但比較相信儀式,而我們比較注重在修身。

理論上應該你愈成功愈不容易去信宗教,但人有迷惑是永遠的,不管你多成功一定都會去想一些事,比如說:我這一生是來幹什麼的?我想不是因為我有挫折感,因為我可以算是很成功,大概我高中時已經有想過我這一生是來幹什麼,但沒有時間管這些,就趕快考大學,一部分是因為升學考試的壓力,考完就忘了。

Q:那你現在找到答案了嗎?

A:也不能說有答案,我也不相信馬上會有一個答案,我想我還沒走到那一步。只是每個禮拜或兩個禮拜去一次佛堂,在那裡安靜幾個小時,出來後就又被一些事業的事占住了,沒有時間再去想那些,就像一、兩個禮拜去充一下電吧,讓心情平靜一下。

育成中心——橡子園

Q:為什麼將育成中心取名橡子園(Acorn Campus)?你喜歡橡樹嗎?

A:因為是個incubator,應該叫橡子園。我們叫做育成中心,橡子(acorn),就代表從一個種子把他撫養長大;用campus有點意味著校園,因為那時四個創辦人想感覺像一個學校,就像在台灣,從什麼學校出來就是校友,校友之間將來到社會上就會互相合作,有那個力量。我們這個育成中心,以創業來講就像一個學校,將來他們從這裡出去,就可以合作,促成無形的力量。

Q:有養人了嗎?

A:沒有人,橡子園2000年4月才成立,進來了九家公司,現在有八家在裡面,有一家已經出去了,大概三、四十人,叫Pine Photonics(松光通訊)。

Q:那這九家以什麼為主?

A:現在重點放在光纖通訊跟無線通訊。

Q:為什麼你會focus在這兩項?跟你早期在telecom有關係嗎?

A:有關係。這兩項我相信是發展潛力最大的。有些講起來比較複雜,在網路裡面還有做一些比較高層次的,例如網路安全,幫忙使網路能愈快愈好。我們不是做「dotcom」的東西,但是因為電腦界裡,硬體是使東西做快、加速,但軟體就像人的腦,真正聰明都在軟體裡,當你速度變快,就要做一些軟體,網路才會更聰明、更有用。

所以我想做使網路通訊界能降低它成本的東西,來提供更好的服務。

注重marketing的觀念

Q:那你開創公司初期都找什麼樣的人?

A:一開始是兩種。一種是技術人員,大概80%,另外還有市場員,市場員是一開始定產品方向的人。開公司做什麼、怎樣做很重要,做什麼一旦決定了,就還要找一個人來幫忙蒐集資料、做marketing,因為做一段時間後我會退出來。

Q:這個人要有什麼特質?

A:marketing這方面,中國人就比較弱了,中國人太偏重做技術,對做marketing講不清楚。也不一定是要會講話,但至少要會分析,中國人應該可以做得很好,但也許是因為台灣只有sales,而marketing是比較長期的,在做之前知道要做什麼,怎麼去賣,因為等到做出來已經太慢了。我覺得中國人應該有機會做這一行,只是因為還沒機會進入通訊業這一行。

Q:你的marketing sense為什麼那麼強?

A:我也有走過技術人才的路。第一家公司沒有很成功,就是因為我完全相信技術人才的觀念,那時沒有注意marketing。從那家公司以後,我就非常注重marketing。

Q:技術人員在做一個新公司的時候會有什麼缺失?

A:技術人員因為沒有marketing的觀念,以為最難的就最好。以前在念書的時候也一樣,很難的會做出來就很厲害,可是很厲害,事實上跟有需要不一樣。

Q:你marketing的觀念是怎麼學起來的?

A:好比是自己的心態,市場其實是很邏輯性的,學理工的人很適合來做邏輯性的分析,就像看一篇文章,不同的讀者,一定看到不一樣的東西。

想到marketing的東西,看到一篇報導就會去抓住data分析的東西;想到技術的東西,就會看那技術有多好。

我想是因為這樣,我開始覺悟marketing很重要,所有周遭接觸的就都會想到那方面的東西。

與人共事多看優點

Q:為什麼你看人看得很準?你說你跟人的關係有點疏離,是因為這樣反而讓你看得很準?

A:這是一個,另外一個是說我彈性很大,我跟人不夠近,所以跟任何人都可以相處。然後碰到人來,我就看著他的優點來做,對著事來處理,你覺得看不過去的可以不要去看。還有一個是因為我來矽谷時間短,沒有他們的歷史背景,跟誰都可以做。

我覺得人都有優點、缺點,做事就多看他的優點。信一貫道也相信人是本善的,只是被蒙蔽,人的能力都很強,只是只發揮一小部分而已。

Q:一貫道對你有很大的幫助嗎?

A:就是說你會漸漸去接受,人最困擾的就是沒有答案,當你不知道答案在苦思是最痛苦,當你知道答案,去接受了,就會比較平靜,不管好壞,就會用比較平靜的心去對待。

Q:你一路以來追求的是什麼?你說你要創業,那你覺得你在追求什麼樣的人生?因為整個下來什麼都有了,可是你用不到那麼多啊!你覺得後來追求的跟一開始追求的有什麼不一樣?

A:一開始就是創業,等漸漸創業創成功了,就希望做一些能幫忙前人創業。

看到歷史就能預測未來

Q:因為你對科技很熱中 ,看到communication(通訊)的典範在轉移,所以看到這個機會。你覺得這是怎樣的機會?為什麼會抓住?你下了怎樣的功夫?

A:我很早期就想走入通訊這一行。一開始進入這個行業是1980年,二十年前幾乎都還是電話,早期創業時剛好是要進入的時候,所以基礎就很穩,可以看到早期的網路,進入telecommunication(電信)又學到現在的網路是什麼,但已經需要再往前走,在這到新階段的過程中我就看到機會,因為看到歷史比較容易預測未來。

Q:你現在做的、投資的是專精在哪一塊?

A:以高層來講,我的重點是,我希望幫service provider(服務提供商)提供那些服務給它的客戶,我提供設備,不是直接提供服務,也降低它的服務成本,就可以接觸到更多的subscribers(訂購戶)。

CEO對公司成功影響最大

Q:你兼CEO的這種model(模式)好像變成美國各大學管理學院探討的議題,你怎麼樣身兼多職呢?你抓的是什麼?

A:重點還是公司的產品方針、技術的本位,然後就是在找人還有和外面聯盟。我當CEO的時候,就要另外有一個president(總經理)在管每天的事情,我不可能每天在那邊,因為我兼很多個。所以大概一年之後,產品也做得差不多了,就要找個專人來做。

公司一旦要建立形象的時候,CEO要常常去接受訪問,要去旅行、訪問客戶,我不可能兼四、五家這樣跑,當我覺得不能再勝任那些事的時候就要找另一個CEO來,我還是繼續在背後幫忙,幫忙比較長期的計畫、關係這些方面。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Q:你觀察一個CEO夠不夠資格接你的時候是怎麼挑的?他們有什麼特質?

A:美國企業的組織跟台灣真的完全不一樣,在美國的CEO幾乎都是外面找來的。我是做start up(新創公司)的,早期高科技創業速度很快,一年之後就要有CEO進來的話,我一定要去找一個有經驗的人。

美國是比較會利用一個人的經驗背景,所以我們花很多錢去外面找。根據他現在做什麼、當過哪方面、在這邊對不對,再interview(面談)幾次,做一些reference check(背景調查),然後作決定,沒有百分之百是完美的,但是只有這樣走,不是由公司內部培養起來的,沒有那麼多時間。而且,開公司的人才,不見得是最適合當CEO的人才。

董事長和CEO在美國大部分都是分開的,我當過台灣的所以比較清楚,那時候我也不習慣,在台灣董事長是權力最大、是出錢的、是負責人,在美國不是這樣,在美國董事長就是董事之一,事實上大部分的董事長都沒有特別的權力,跟一般董事一樣,CEO才是經營公司的,CEO大部分都是專業經理人,但並不是最大的股東。

Q:可是為什麼很多在這邊創業的中國人覺得那些創投家找來的CEO都是花瓶,領這麼多錢,一點用都沒有,實際上也沒有在管,這怎麼解釋?

A:我倒不完全同意這樣,這是每一個人的眼光不一樣。我覺得這個世界上大部分的人都有這個感覺,就是在任何一個公司做事,大家都覺得自己是最重要的,自己是最辛苦的,自己是做得最多的,拿得是最少的,很多人都有這種心態,重要的都是我做,他都沒做什麼。

公司的成功就是公司所有的人成功,而CEO我覺得是影響最大的,你找錯了,影響會很大,你找對了也是。

CEO有最後的決定權 ,所以CEO的價值在於,他一個決定就值得公司是垮掉還是上來,你也可以講他只是做了那個決定。當這些人曾經做過這些層面,從小做到CEO以後,他可能會開始察覺各個人才在公司裡面的價值,不能這麼主觀的說,我是技術者,這個產品是我做的,所以他們根本沒做這個產品。產品你做得好,但是沒人幫你賣怎麼辦?賣錯地方沒有人買怎麼辦?

Q:通常你們interview來的CEO大概都有什麼特質,他們怎麼樣來帶領這個企業?

A:所以第一步馬上就是要找瞭解這個事業的人。我一定要找那些曾經在這個行業做過,很快能夠打通、瞭解整個公司的人,找來的常常都是在大公司當過general manager(總經理),也有顧客的關係,大部分的背景都是marketing、sales oriented(行銷、銷售導向)的比較多。再來就要能夠跟團隊合作的人才,然後對industry(產業)瞭解,做過一段時間。

創業的過程沒有終點

Q:那你如何確保他們會成功呢?你覺得創業能夠成功的關鍵是在什麼地方?然後什麼叫做成功?是上市嗎?

A:我不覺得上市就是成功。我常跟人家講,創業本身是一個過程,就是一條路在走,不要想說有一個終點。假如你想說創業的終點是IPO(首次股票公開承銷),然後被人家買掉,我覺得創業的潛力會減低,就好像你把它設限,應該想成是一條路一直走下去,IPO時間到了就IPO。

IPO的意義就是你到公開市場去籌錢,本來是向創投公司這些私人投資家籌錢。

Q:很多人都認為你創業就是很快把它賣掉,其實不是這樣?

A:這個真的是誤解,因為假如那樣計畫的話,會很危險的。當然我也沒什麼好辯的,事實上有些是這樣發生了,這是一個決定,企業就是追求利潤,做事業有責任要替股東賺錢,因為他們投資你就希望你把它給弄起來,今天有個提案來,對他們來講可以拿十倍還是幾倍的報酬,如果我繼續做下去還可以再多,但是冒險性會有多高,這時就要去做決定要不要賣。

把時間投在有興趣的地方

Q:因為你對很多東西都很瞭解,就一直在開創很多新的事業,就沒有機會一直做一個企業的CEO,或是一個企業家,還是說你不喜歡?

A:做任何一件事要成功,一定都要有能力和興趣,我只可以講說我對創業就是很有興趣,所以就這樣做下去了,而我對管很多人的興趣不是很大。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時,你就只有那麼多時間,當你管很多人的時候,就會有很多人的事,不管大公司、小公司,一下這個要辭職、那個要辭職,這個不高興、那個不高興,那你要不要處理?如果你不處理,不管你其他方面再好,公司還是完了。

所以問題就是說,你要把時間花在哪裡,如果我不想去處理那些,我當然就不能去負責一個大公司、去管這些人,我對技術有興趣,我就把時間投在有興趣的地方。

Q:可是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你也很捨得把權力給丟出去?

A:對,這個很早以前我就不會覺得有什麼,也許是我很早期創業都是投資家投資,大部分都是他們擁有的,在我來講則只是創業,幫忙把一件事做到某一個段落,然後交給更能幹的人去做。

Q:你目前所做的工作給你帶來什麼樣的樂趣?讓你很enjoy在新產品跟技術,把整個通訊的七個層面很深透的瞭解?

A:對,我就覺得很有趣,大概學理工的對這些一直都很有興趣,現在到了一個地步,我不可能自己再去創業,看到這些新一代來創業,很認真在做,就好像看回到以前的影子一樣,很希望幫他們的忙、跟他們來談,讓我的經驗可以幫忙他們。

Q:你怎麼讓你的technology不會落伍,怎麼樣去update?

A:其實這也是滿困難的一點,但還好我在的領域還不是一個很寬、很廣的領域,像一些fiber optics(光纖學)很理論的東西我就不太懂,也不是說不可能去懂,只是要花很多時間去懂。但是再反過來講也沒有必要,你要把層次改變一下,你不需要去知道細節的東西,你不需要知道哪個技術可以幹什麼。

因為我接觸的這些人可以常常跟他們談,但是我沒有時間去拿一本教科書開始分析這個、那個。所以為什麼我需要去建立很多這些好的關係?因為可以讓我隨時有人問技術上的問題。

光纖與無線是未來最大產業

Q:整個通訊產業機會點在哪裡?你有沒有一個規劃和分析?

A:機會其實在很多層都還有機會。有兩個因素,一個就是說整個標準典範變了,從circuit switching(線路交換器)到packet switching(封裝元素交換器),技術轉變之下所有產品都會換新,所以到處都出現新的機會。另外一個就是說因為data(資訊)愈來愈重要,比voice(語音)重要,影響整個network(網路)設計的重點也會改變,以前設計產品著重在voice,現在著重在data應用。

例如光纖,我一直說光纖這個領域其實是很長遠,我一直希望想辦法怎麼樣把整個光纖產業往亞洲走,現在已經有這個趨勢了,往中國跟台灣走,往中國是大部分,所以說光纖是一個很大的產業,還有很長的時間可以發展。無線也是一個很大的產業,現在無線這個產業大部分是被歐洲公司給搶走了,像Nokia、Ericsson這些,但是中國機會也很大,配合上美國幫忙的話,因為它的市場很大,幾乎不須靠國外的市場都可以創出一個新產業。

光纖與無線都有不同layer的產品出現,可以講大概在layer 1、2、3,因為更高層就看不出來是光纖還是無線了。(見一一二頁附文)

Q:為什麼?

A:例如,我做packet switching、做router(路由器),我根本不管你用什麼方法傳送,這個東西我要從這一點傳到那一點,經過network(網路),那底層可能是光纖,也可能是無線,我不管這個。那為什麼要分layer(層),就是說你只要看到跟你接近的那一層,不要再看到好多層,因為你如果在這一層看到很多層的東西,這些東西就會摻雜在一起,就會牽一髮動全身,動一個整個都要改,假如把一層一層切得很清楚的話,就沒有這個問題。所以為什麼我們這邊著重在光纖和無線,我覺得是很大的一個技術。另外一個最大的產業就是超過第三層的東西,這些新的東西都還不知道是什麼,還在想、還在做。

Q:你覺得光纖產業現在有哪些商機可以掌握、未來有哪些產業可以掌握?可不可以講得具體一點?

A:有些就很難講,現在有太多公司在做了,一個產品有機會,但是有很多公司都在競爭,除非你做得比人家好、比人家快,要不然雖然是一個機會,但是你做慢了就沒有了。

如果以現在看光纖商機的話,我是比較看好做component(零件)的,因為現在做的component都還是需要很多勞工、勞力,為什麼光纖產品現在都還是很貴?

你如果跟Simon(指AVANEX的創辦人曹小帆)談過的話就知道,因為它們雇了一大堆員工,在生產的員工非常多,因為光纖是很小很小的,又常常要對準,技術都沒辦法自動化,做起來的東西都還很大,所以將來整個商機就是怎麼使它變小,使它生產能夠自動化。一直有機會,你做了一步還可以有下一步,今天你可以做小一點的,我可以做比你更便宜、更小的,除了小跟便宜以外,下一步就是方便性。

早期的光纖做定了就是那樣,不能隨便改來改去,現在愈來愈容易改了,你可以用軟體來控制,就可以改變它的特性,我們叫做比較有彈性,或是programmable(可以規格化的)。早期的光纖卡,每一個波長就要一張不同的卡片,波長1、2、3都用不同的卡片,這樣的話量會很小,因為不同的波長就要做不同的卡,下一步當然就希望做一張卡,我隨時都可以調要什麼波長,這樣量就變大,又可以隨時改,會比較容易使用。

這個產品在很多的軸都可以再繼續改良,都可以造成更好的產品一直出現,這會繼續走下去很多年。

Q:除了零件以外還有什麼呢?

A:光纖的零件其實就有很多種,你可以想成是半導體,光纖也會像半導體業一樣。

Q:光纖將來也會像半導體產業一樣?

A:我相信會超過,但時間是什麼時候我倒沒有仔細去想,因為我一直相信光纖占的比率會愈來愈高,電的比率愈來愈小,到某一天就會超過。

台灣極缺光電領域人才

Q:你覺得台灣能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台灣這方面的人才似乎比較缺?

A:對,2000年我回去就是希望看台灣有沒有辦法。我去找工研院光電所所長林耕華,現在他已經辭職了,我也去找了交大校長,又找了一個行政院科技組負責的人。但是有一個結論、感覺就是,台灣人才真的是太缺了,這種東西沒有人才很難做的。

台灣有的是什麼?生產技術非常好、管理技術很好,所以我鼓勵趕快把這些人才就算是送到大陸去也沒關係,至少是由台灣人當頭把它給弄起來。

Q:做光纖產業的管理、生產?

A:光纖生產技術有一部分跟半導體是類似的,大陸並沒有這方面的人才,包括整個科管產業的東西大陸就不懂。他們有很強的理論基礎,他可以做一個給你試用看看,但是他不太懂得量產的東西,設計東西不會考慮到量產的問題,也不會考慮到怎麼賺錢,比較沒有那個觀念的積極性,production(產品)在台灣生產毛利都是很低,所以要控制inventory(投資成本),收錢、給錢這些都要管得很緊,要不然馬上就不賺錢。

Q:你是指光纖產業裡面,我們能夠卡位的就是生產、管理?

A:台灣不是說沒有能力,大陸理論基礎很強是因為很多學物理、學光電的,但真正生產技術還是台灣懂得比較多。生產光纖的東西當然不是說要知道那麼強的理論基礎,但我們要弄一些基本技術、產品在這邊,然後往大陸那邊去生產,那邊跟這邊配合就可以了,這邊我們有見過幾家小公司,這些當年也都是大陸來的,而台灣進來的人卻愈來愈少。

Q:現在台灣再重新培養光電人才還來得及嗎?

A:永遠都沒有說來不及的,只是說你落後了要去趕。

Q:需要哪些科系來培養?

A:主要是物理系的光電領域,因為光電還沒有進入工程,將來漸漸在工學院會出現這方面。當還是個理學院的東西,就表示還在理論性、科學性階段,所以冒險性也很高,工學院的東西則是理論基礎都有了。

所以說今天光電的東西危險性很高,即使我們瞭解足夠多也沒有辦法保證他們做得出來,因為連他們自己都不知道,他們只知道還在研究,大概做得出來。

兩岸互相配合提升國際地位

Q:在無線通訊的商機有什麼?

A:無線通訊商機也是很好,3G幾乎還沒有開始,要到普遍,路還是滿長的。

Q:3G裡面哪些可以做?

A:一開始都從chip(晶片)開始,就像大陸和台灣,我想手機最後一定被他們(大陸)包了,像Nokia將來一定會到那邊去生產。

Q:台灣在這個部門有沒有機會?

A:台灣設計手機其實有一些機會,但是長期性來看,人才都不夠深,台灣因為phone一直有做,這個部分可能會好一點。

我覺得台灣自己也要去考慮,究竟要定位在哪裡。

Q:你是台灣出來的,可不可以給台灣一些建議或是幫忙?

A:建議我也不知道有什麼特別的建議,我一直覺得應該想成整個中國,你要利用它那邊的資源,因為工廠在哪裡其實不重要,你公司在哪裡也都不重要,而是誰有控制權,假如你總公司在台灣,那其他的工廠都在全世界各地又有什麼關係呢?那台灣還是很富有呀。而且現在要是跟大陸配合,其實是很適合的,台灣有的大陸沒有,大陸有的台灣則很缺乏。

在矽谷,十個工程師裡面超過一半是華裔和印度裔,我覺得是非常有機會的。尤其配合台灣的生產能力跟大陸的勞工,很有希望。

這好像一種使命感,你想把它帶上來,中國人要在國際有地位,你一定要在國際有影響力,已經不只在國家內成功了。當然我是比較幸運的,有時候你覺得你在那個地位,就覺得你應該要去做。

Q:你想要幫忙?

A:對,我真正想。問題是做到什麼時候為止就很難定,有些事情是沒有止境的,永遠做不完,因為好還可以更好。

Q:又有新的case一直進來,一個個又來找你。

A:對啊,但我漸漸往上層走,會漸漸提升,有些case就可以給一些人做。但你說這樣我就可以退休了嗎?又不是,現在變成他們希望我幫他們做一些關係,這變成沒有止境。(鄭詩韻、陳昺豪整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