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高中實驗教育「小而美」 從類職場探索人生志趣

《實驗教育法》上路五年成果驗收

謝明彧
user

謝明彧

2019-08-02

瀏覽數 31,800+

開平餐飲學校帶學生到義大利,理解海外餐飲產業現場;圖為開平餐飲學校提供。
開平餐飲學校帶學生到義大利,理解海外餐飲產業現場;圖為開平餐飲學校提供。

本文出自 2019 / 8月號雜誌 老屋改建潮來了

《實驗教育法》上路五年,非傳統導向教育愈來愈受重視,但有何利弊?教學現場又是如何?《遠見》深入現場,一同檢視改革成果。

2014年台灣《實驗教育法》上路,各種非傳統升學導向的實驗教育學校,就如雨後春筍冒出來。

傳統教育重視的是考試成績,但實驗教育大多不看分數,而是透過自傳、作品等書面資料審查與面試篩選學生。

很多人以為實驗教育就是讓受不了一般學校課業壓力的學生,逃到一個沒有考試的避風港。其實這些學校雖然沒有考試,卻有大量專題報告及創作展覽、團隊活動,刺激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多元體驗取代成績考評

近幾年來,北台灣有三家實驗高中,逐漸冒出頭來。

談到「文創設計」領域,位於台北大直的學學,是許多人直覺就會想到的實驗學校。

2005年由昔日百貨業總經理徐莉玲創辦的學學,原是台灣第一間鎖定「文化創意產業」的民間育成中心;在累積多年與業界設計師、年輕藝術家的合作經驗之下,2017年進一步成立「臺北市學學實驗教育機構」,跨入⾼中階段的藝術設計教育領域,⼀屆可招收40人,⼀年學費30萬元(國教署每年補助每位學生6萬7120元)。

不同於一般人文藝術類學校,學學不以「專科」分類學生,而是採用「潛能探索」方式,網羅藝術、設計、人文、哲學、商管等領域業師,一週可能有多達20幾門不同文創領域的課,並由業師解說職場現實,讓對藝術設計有興趣的學生,提早探索志趣。

學學實驗教育機構教育長詹家惠強調,對各種領域有基本理解,是跨域創意的基礎,也是藝術適性探索的起點,因為開放、接納,才是文創的根本。

很多人以為要進入學學,美術或設計等術科一定要強,甚至必須得過比賽獎項,但詹家惠說,不擅長繪畫技巧的學生,也可以就讀,因為文創的核心在於「創」,從選擇題材、跨域連結,到產業如何運作,「那不是埋頭作畫就好,更需要抬頭看見世界。」

學學第一學期複合媒材藝術創作課,一定有一堂「自畫像」課,但重點不在「畫得像」,而是透過自畫像,讓學生看到自己、理解自己,以及看見別人眼中的自己。

實做就是最好的學習

實驗教育愈來愈夯,連地方政府也跳進來興辦。

2016年台北市文化局與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共同成立「台北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Taipei Media School,簡稱TMS),以台北多元豐富的影視音展演產業為特色,號召有影音夢想的年輕學子加入。一年學費16萬元(國教署一年補助6萬7120元),招收41人。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台北影視音校長是知名文化人小野,強調做中學,學生進來半年,就必須開第一次個展。小野也動用人脈,從電視台實習、電影節策展、寶藏巖駐地藝術家助理,為學生爭取實習機會。

「當你身處產業現場,體會到能力不足,做不出想要的作品,甚至連當助手都被嫌棄,才會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又缺了什麼,面對資源,才會主動舉手,」小野說,學校提供機會、人脈和練習,養成產業真正可用的人才。

特別的是,小野堅持有三堂課學生絕對不能缺席,分別是週會、英文和體育。他指出,週會可培養團體參與度,影音產業就是團隊合作,而會英文才能與海外合作。

此外,影視音產業道具多,很多是勞力活,體能不夠絕對做不來。因此這三堂非專業課,成為絕對必修。

台北影視音聲名響亮,從創立到招生,頻頻登上新聞。但2017年10月市議員李慶鋒卻質疑,是否有學生「出走潮」?因為第一屆招收41位學生中,竟轉走了13位。第二屆學生有現任民進黨祕書長羅文嘉的女兒,讀不到一個月也轉校,讓許多對實驗教育好奇的家長擔心實驗教育的品質。

對此,小野解釋,盛名之下,學生的期待有落差,學校想培育的是第一線影視幕後實做人才,學生卻以為是明星演藝學校;加上教學方式是自選,學生需要明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但多數13、14歲孩子仍習慣由老師帶領的傳統教法,認知落差下,學生發現不是自己要的,才轉走。第二屆後學生的留校率已達九成。

新型實驗教育學校一間間掛牌,老牌技職學校也跟上潮流轉型,轉變課程形式。

2007年從原本綜合中學轉型為餐飲專業學校的開平,是國內最早將實驗教育落實到教學現場的職業學校。2015年成立國際實驗班,招收12到15人,把教學拉近國際現場,三年學費含最後一學期海外學程,約150萬元。

開平國際班主任夏瑄澧是開平創校校長夏惠汶的女兒。曾在美國生活多年,看見許多台灣出身的廚師,明明有絕佳專業,卻輸在「國際移動力」上,對海外文化、溝通、趨勢理解不足。

《實驗教育法》通過後,夏瑄澧回台成立全英文授課的國際班,並訂下目標,國際班出來的每一個學生,不管被丟到世界上哪一個城市,都能活下來。

因此,她強調課程必須融入當地情境、團隊合作,以及明確生涯規劃。

除了要教會學生技術,更要帶領他們認識各地文化。例如以前開平學生到義大利佛羅倫斯實習,週末學生都只想去逛街購物,沒有一個人想去參觀當地博物館。「但你要做出能感動當地人的料理,怎麼可以不知道義大利的歷史與美學?」夏瑄澧說。

國際班也會請專家來解說中菜八大菜系的淵源,並與故宮合作,請專人解說歷史上皇帝吃什麼,讓料理更有文化內涵。

實驗教育讓學習有了更多想像。但,既名為實驗,代表有失敗的可能。是否適合學生,還是要多看、多聽、多了解。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