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深不壽」這句話,我原來一直以為是老子這種仙風道骨的人說的,後來一查才知道出自金庸筆下,金庸摘自哪裡我就不知道了。意思就是感情太用力就難以持久,走得太近的友誼就容易折壽。所以,愛一個人也不要把所有一股腦兒都給對方,一點一點慢慢來,一輩子就那麼點愛別人的力氣,用完了,自己就廢了。
我其實也不知道感情會不會用完,畢竟我的指標還有。但道理我是認同的,用力過猛的愛情或者友誼,不如遠遠相望來得更美。因為太過用力,就會失去自我,把自己的所有存在感都寄託在對方身上。這時候就會滋生出一種控制欲,這種控制欲是對失去自我的一種補償。
我都愛你愛到沒有自己了,你當然也要同樣對我,否則這種挫敗感會迅速產生出怨恨,要麼引發暴力控制對方,要麼就會迷失找不到自己。
比如歌德的經典之作《少年維特的煩惱》裡的主角—維特是一個聰明、善良、充滿了美好理想的年輕人。他相信這個世界能給努力的年輕人一個美好的前途,透過自己的努力可以得到鮮花、得到愛情、得到尊敬。
但是他沒有意識到,他的非貴族出身,在這樣的一個社會裡會給他帶來什麼樣的障礙。他愛上了一個貴族女子綠蒂,綠蒂也喜歡他,兩情相悅。但是,綠蒂已經由父親做主將她許配給了另一個貴族青年阿爾伯特。
綠蒂是一個循規蹈矩的女孩子,她不敢違抗父親的意願,這就造成了她和維特感情上難以逾越的阻隔。維特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依然苦苦地追求綠蒂。得不到想要的結果,他就非常苦惱,但是依然在頑強地追求,尋找各種機會和綠蒂見面。
一旦有了見面的機會,他從頭一天晚上就開始興奮、激動,徹夜無眠,以致到了第二天早上可以去見綠蒂的時候,已經疲憊不堪。他見到自己心愛的女人,立即感到心慌意亂,不知道說什麼,坐在那兒,兩眼發黑,完全聽不見綠蒂在跟他說什麼,看不清綠蒂的面容。
他就在這樣一種極其痛苦的狀態下追求著,最後終於意識到沒有什麼希望了。於是,他強迫自己離開綠蒂,希望把精力投入到另一個方面來轉移自己感情上不堪的重負。他生性非常敏感,別人的一個目光、一句無關緊要的談吐都會給他造成極大的刺激。
他以為周圍的人都瞧不起他,因為自己出身貧寒。他意識到,自己不僅在愛情上徹底失敗,在事業上也已經徹底失敗。這時候他才明白,自己在懂事以後就嚮往的那個理想的世界,只不過是畫在牆上的一幅畫。當你向著理想走過去,就會在牆上撞得頭破血流。
維特為愛投入了一切,但並沒有得到他想要的回報。意識到這一點後,他就用一顆子彈解脫了自己。歌德的這部即興之作之所以大受歡迎,就在於刻畫出了幾乎所有人陷入愛情裡時都會遇到的問題,這個問題就是:在愛情裡完全迷失自己,並不能帶來相應的回報。
像維特這樣因為得不到就毀了自己的人,至少沒有給別人帶來傷害。那些因為想控制對方而帶來的痛苦,則會讓彼此兩敗俱傷。控制別人的心理是你的所有言行、表現都要符合我的期待。
以我這麼多年的經驗:對方長得好看,脾氣就不一定好;脾氣好,性生活未必就和諧;性生活和諧,生活習慣、為人處世未必就符合你的期許。這世界上不可能存在一個人,跟你全方位契合。
如果有,那也僅僅是因為熱戀期掩蓋了這些不足。那麼,怎麼辦?
首先,熱戀中的人應該確定好大原則或者底線,比如哪些絕對不可以接受,我認為應該開誠布公地討論。很多情侶卻避諱說這些事情,而是依賴對方自覺。自覺是非常不可靠的一件事,討論的過程就是讓彼此瞭解對方底線的過程,也是彼此交換心靈的過程。
其次,熱戀中的人必須要明白,愛情並不是一場交易,愛情很可能是你這輩子需要簽訂的最不平等的雙邊協定。並不是你投入十分愛情,就可以得到十分回報。而是彼此在相愛時,就成立了一個愛情儲蓄罐,每個人都往裡投入愛,兩個人可以共同享有的愛就會越來越多。
最後,必須要給予對方一定程度的自由,這個自由就是對方可以有自己的一些愛好或習慣,而這些愛好和習慣未必有你的參與。這個自由讓雙方有一個彈性的空間,不至於一發生矛盾,就立刻上升到愛與不愛,離與不離這樣的問題上去,而是彼此可以在愛好和習慣裡得到救贖。
物極必反,
情深不壽。
在愛情裡不迷失自己,
也不試圖去占有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