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台灣經濟如何再現生機

高希均
user

高希均

2001-01-01

瀏覽數 17,600+

台灣經濟如何再現生機
 

本文出自 2001 / 1月號雜誌 第175期遠見雜誌

(一)不易達成功的Double

行政院張院長於二○○○年十一月初雄心萬丈地宣布,十年後在二○一○年,台灣平均國民生產毛額加倍,提出了Taiwan Double的響亮口號。可惜的是,這是不切實際、難有成功機會的宣示,無益於政府的信譽,又增添了一張無法兌現的政治支票。

先介紹一個粗糙的計算公式,通稱「簡單的七十法則」:(見表一)

(1)如果每年成長率為一○%,十年可以加倍。

(2)如果每年成長率為五%,十四年才能加倍。

(3)如果每年成長率為三.五%,二十年才能加倍。

因此,行政院真的認為今後十年每年平均真會有七%的成長嗎?(事實上,一九九五年至一九九九年間,實質的經濟成長率為五.八六%,二○○○年預估為六.三%,二○○一年預估為五.七%)。

一九九五年時李前總統亦意氣風發地宣示,到二○○○年時,台灣的平均所得要由一萬兩千美元提升到兩萬,結果也是一張空頭支票。不要說這些承諾在事實上不可能;更重要的是,當每人所得已超越一萬三千美元,台灣已是「高所得經濟」時,應當追求五%上下的適度成長,不宜付出極大的社會成本(包括資源的過分使用、環保品質的難以改善、通貨膨脹的威脅、勞資關係的緊張……)來追求七%的高成長。

(二)西方媒體中出現的Trouble

當前新政府所面臨的問題真是千絲萬縷:信心問題、執行能力問題、意識形態問題、兩岸僵局問題、核四問題、金融問題、與在野黨對峙問題……。

從總體經濟面來看,當務之急自然是要嚴格檢討三個國外重要媒體的悲觀評估:

(1)英國《經濟學人》(二○○○年十一月十一日)報導,由於台灣股價與房地產大跌,銀行壞帳升高,因此而誘發的金融危機,最快可能在二○○一年一月春節前引爆。

(2)美國《商業週刊》(二○○○年十二月一日)報導,在台灣的銀行呆帳比率,根據獨立機構的估計,可能高達一五%,雖不致發生金融危機,但政府要強迫銀行持續資金紓困將更為艱難。

(3)美國《紐約時報》(二○○○年十二月五日)大幅報導三大厄運衝擊台灣:政局不安、高科技外銷不振、銀行潛在危機。文章指出:官方認為呆帳比率不構成威脅,但一些分析師認為呆帳可能高達一○%至一五%。

在兩岸關係上,《紐約時報》更指出陳水扁政府雖誓言改革,但有重重障礙。其中之一即是大量台商湧往大陸投資,而政府難以遏止,「台灣正逐漸失血中。」文章最後以「一個扎扎實實的風暴已經成形」結束。

即使官方一再澄清以及批評這些西方媒體的悲觀預測,關鍵是新政府到底有沒有解決這些問題的能力?到目前為止,半年以來,還沒有看到一件可以令企業界以及人民折服的具體政策。

即使近週以來,仍是政策混亂:暫緩軍公教調薪、工時翻案、股市護盤、核四停建餘波不斷。

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如果無法逐一解決這些trouble,國民所得怎能double?

(三)新政府不能Fumble

此刻正是美式足球進入季後賽的緊張時刻。一個身價數百萬美元的明星球員,如果在接球的剎那,不幸失手掉球(即所謂fumble),他自己將終身飲恨,整個球隊也可能與冠軍失之交臂,萬千球迷將痛不欲生。

半年以來的新政府團隊,一再失手丟球,使親者痛,仇者快。讓我引述《遠見》雜誌最近對「台灣科技精銳二○○大」所做的「新政府施政滿意度調查」(見《遠見》雜誌一七四期,頁二三九)

(1)五成七對陳總統總體施政「不滿意」。

(2)五成五對台灣投資展望「不樂觀」。

(3)五成三對台灣前途「不樂觀」。

(4)五成六會「增加」國外投資,二成六「減少」國內投資。

(5)七成在對外投資時選擇「大陸」。

(6)五成七認為影響今、明兩年營運的主因是「景氣衰退,需求減緩」。

此一民意正反映出新政府必須要在最短期間,設法振奮人心,扭轉頹勢。

我認為只要推動兩大原則,台灣就有轉機:

第一個原則就是全面修正意識形態主導決策的心態,讓經濟歸經濟,黨綱歸黨綱。剛當選的小布希在聲明中有兩句話可提醒民進黨,「我不是被選上為一黨服務,而是為一國服務。」

第二個原則是必須儘早修正「戒急用忍」的策略,以及儘早開放三通。不要再誤認在兩岸關係上「以拖待變」是上策,實際上正在蠶蝕台灣的實力,以及錯失雙贏的時機。

在這世紀之交,只要政治不再主導經濟,只要兩岸僵局能夠及早突破,台灣就會再度立刻展現無比的生命力與競爭力。

也唯有這樣,五十年來台灣人民所編綴的「經濟球」,才不會在陳總統的手中,因閃失而跌碎。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