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掌門人施振榮再再再造宏?

洪淑珍
user

洪淑珍

2001-01-01

瀏覽數 15,600+

掌門人施振榮再再再造宏?
 

本文出自 2001 / 1月號雜誌 第175期遠見雜誌

宏?集團董事長施振榮在最近幾次的公開行程中,很不尋常的提到了集團內有兩家公司讓他比較擔心,其中之一是集團的龍頭——宏?電腦。

施振榮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的,二○○○年一月初至十二月十三日為止,宏電的股價跌了將近七四%,如果投資人年初買進一百萬元的宏電股票,只剩下了二十六萬,整個台灣股市表現不佳當然也影響到宏電,但是加權指數在同期間下跌了三九%,不過是宏電的一半少一點點而已。如果再對照美國PC(個人電腦)大廠戴爾(Dell Computer,宏電今年主要的客戶之一)五○%的跌幅來看,還是比宏電好(見表一)。

宏電的表現令人失望,有一部分是因為全球PC產業的需求趨緩。戴爾董事長Michael Dell告訴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戴爾預估今年營收可以增加二○%,雖然是兩位數的成長,和過去每年好幾成、甚至倍數以上的幅度比較,還是明顯的緩慢下來,可見PC產業已經邁入成熟期。分析師指出,即使大環境不好,競爭對手如廣達電腦和仁寶電腦第三季仍然有一○%左右的毛利率,而宏電只有七%,為什麼全球資源最完整、台灣品牌能見度最高的宏電反而落後國內的對手呢?

問題核心在於管理階層

宏電從董事長以下都比較nice是眾所皆知的事,公司的企業文化崇尚人性本善,從好的方面來講是允許盡情發揮,另一個角度來看,卻可能是組織鬆散、沒有落實的執行策略。

「PC產業不好做是事實,但是宏電的問題核心在於他們的管理階層,」一位不願具名的外資分析師表示。

宏電在二○○○年第三季末一次產品發表會中告訴記者,營收目標須向下調整,因為第四季PC的需求旺季不旺。緊接著十月份公布調降後的營收預測,比原先少了三成,而且是十年來第二次營收比前一年衰退(見表二 )。

營收目標不能達成的另一原因是少了IBM新台幣兩百億元的桌上型電腦訂單,分析師指出,其實宏電高層去年底就已經知道IBM要退出零售市場,可是他們當時沒有把這個訊息傳達給投資人,他們認為戴爾或其他新客戶的訂單可以很快銜接上來,所以年初做財測時沒有考慮IBM的情況,一直等到後來目標確定達不成了,才調降財測,雖然公司方面動用上億資金護盤,股價還是破底再破底。

另一個例子是宏電的美國子公司已經連續虧損了好幾年,宏電資深副總經理彭錦彬告訴記者,二○○○年還是會損失兩千萬美元,逼得宏電現在只留下網路銷售的業務,然而虧損期間,看不到整頓的成效,也沒有人為此負責,難怪分析師認為宏電高層「沒有認錯、負責任的心理。」

宏電比較常被批評的是組織龐大。公司最近的資料顯示,高階主管總共有十六位,職稱分別如下:董事長、總財務長、慧龍(給公司原始創辦人之一的尊稱)、總經理、資深副總經理、兩位事業群總經理、幕僚長、副總經理、資深副總經理、五位副總經裡以及總稽核。

宏?承認面臨艱鉅挑戰

宏電的一位競爭對手就此的觀察是,「宏電組織比較龐大,比較有公務人員心態,」反映在新產品的研究開發上就是進度落後,這位對手告訴記者,一般業界約六個月時間就可以開發完畢,宏電卻需要九至十二個月。一位宏電相關企業人士也表示,施振榮人很仁慈,始終無法處理身邊的資深創辦人。

不可否認的,宏電還是累積了相當多的成就,根據美國研究公司愛迪西所作的統計,二○○○年第一至三季,宏?電腦在全球個人電腦(包括桌上型電腦、筆記型電腦及伺服器)市場排名第八,市場占有率二%至三%;亞太地區排名第三,僅次於大陸的聯想集團和韓國三星電子;歐洲市場排名第六、美國市場則排名第十。

宏電全世界有一百四十個據點,是台灣少數有全球競爭力的企業,也是台灣的指標公司之一。宏電最近取得了阿根廷央行一筆兩億五千萬美元的訂單,單價一千美元,是拉丁美洲有史以來最大的一筆電腦訂單。

施振榮與宏電總經理林憲銘婉拒了我們的訪問邀約。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宏?集團在二○○○年十二月對外發了一份新聞稿表示,「目前宏?確實在經營管理方面面臨艱鉅的挑戰,我們正在進行檢討,希望能在年底前提出具體的方向與規劃。」

外界對宏電最常有的質疑是策略不清,有些外資分析師甚至因為看不懂宏電長期的目標,乾脆不研究宏電的股票。二○○○年八月份,宏電邀請了大概二十位外資和本地的分析師,向他們說明公司的情況,施振榮也親自列席,據當時到場的分析師提到,施振榮傳達的主要訊息是,宏?是一個控股公司,而且是電子業唯一有控股公司的業者,握有許多高科技和網路相關的股票,所以應該列入公司的價值。分析師對這種看法抱持保留的態度。

「轉投資所得當然也是公司盈餘的一部分,可是那只能用來做為earnings buffer(盈餘的緩衝,如果偶爾有一年本業比較差,可以用來彌補整體的獲利),宏電要瞭解控股公司那部分是不會被分析師算在內的,如果一直強調那是主要的重點,反而模糊了焦點,」美林證券研究部副總裁曾醒吾表示。

控股公司不見得就是盈餘的票房保證,宏電有很多轉投資股票,二○○○年八月底時市價還高達新台幣三千億元,三個多月以後,由於台灣股市連番重挫、網路股繼續下探,市值縮水了三分之二以上,只剩下七百億元左右。德信投信副總經理儲祥生指出,「轉投資多在多頭市場很好,但是在空頭市場卻是很重的負擔。」他認為宏電現在正好面臨很尷尬的時期,新的投資生不逢時,舊的事業又毛利衰退。

就算有些轉投資公司做得不錯,分析師說直接去買那些股票就好了,為什麼還要透過宏電?就好像去年上半年台灣大哥大的股票很搶手,投資人買它就好了,根本不須要再買太電(台灣大哥大的主要股東)的股票。

其實,宏電很在意轉投資的部分是有原因的。一九九六、九七、九八三個年度宏電的稅後純益都是三十幾億元,可是九九年年底卻大幅跳到七十三億元(見一八九頁表二 ),其中光是出售台灣大哥大股票和把德?半導體賣給台積就入帳了五十一億三千五百萬元,本業只有二十億元出頭而已。

宏電本業亦面臨瓶頸

本業方面,宏電也面臨了瓶頸。占公司營收七成的筆記型電腦二○○○年出貨量大約為兩百萬台(九九年為一百六十萬至一百八十萬台),比廣達的兩百七十萬至三百萬台來得少,展望未來,產業也沒有大幅成長的動力。另外,宏電自有品牌和代工都做,海外市場推廣自有品牌雖然有其好處,相對的必須花上很多管銷費用,吃掉獲利;幫國外大廠代工,利潤也一直被壓縮。宏電兩個都做,讓外界搞不清楚宏電到底要哪一個?

針對這些批評,彭錦彬提到宏電將大幅裁員歐洲、美國和中南美洲地區的員工,另外,宏電將專注於自有品牌開發,主攻筆記型電腦市場,預計今年自有品牌占營收的比重將提升到五○%成以上(目前約為四○%)。

新興的IA(資訊家電)產品被宏電及其他電腦廠商視為下一個主力戰場,問題是IA產品的需求量還沒有出來,分析師預估可能要等到一年以後才會有明顯的成長,所以要如何有效面對這個情況,就看宏電是否能拿出強有力的策略了。(IA的產品之一是上網機(web pad),目前廣達已經開始幫美國捷威(Gateway)代工,行銷的部分由捷威與America On Line(美國線上)負責。)

為了改造宏電和宏網次集團(另一個使施振榮憂心的公司),施振榮在大權旁落三年之後,已經表示他將再次掌握主導權,並且要高級主管「換腦袋」,也就是要有新觀念,詳細的規劃與方向,將在二○○○年底前向外界做全盤的說明。

有些分析師認同這種改變。「施振榮最近在公開場合中提到,宏電與宏網需要比較大的整頓,看得出來他這次是滿嚴厲的,和以前很不一樣,」港商荷銀證券亞洲區硬體分析師蘇艷雪觀察。

然而,也有分析師看法比較保守。「宏電有改善的空間,但不是很容易,他們在世界各地都有生產線,實在是太大、太複雜了,」一位外資券商的分析師表示。

至於宏電的股票是否已經觸底了?分析師一致認為大概就在十幾元到三十元之間區間盤整,下檔的風險不大,短期之內也看不到上檔空間,除非有重大利多出現,可能還是小心操作為宜。

宏電二○○一年即將走過四分之一個世紀,算起來比戴爾、康柏電腦(Compaq Computer Corp.)成立的時間都長,宏電長久的堅持與對社會的責任感讓它替台灣打響了自有品牌,施振榮也成為國內、外頗受尊崇的企業家。

不過,外資與國內投資人在乎的,還是宏電高層如何把這塊響亮的招牌轉換成實實在在的盈餘,宏電股票才有可能再得到投資大眾的喜愛,施振榮六十歲時或許就可以光榮退休、心無掛礙。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