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決定宣布停建核四與提出不甚完備的替代方案是引起核四攻防戰的致命傷。
目前台灣的電力供應是南電北送,但南電北送造成的線路損失約占發電量六%,「核四最主要是解決北部嚴重缺電問題,」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執行長江丙坤說。
備用容量充足與否,成為另一爭議焦點。根據台電之前的說法,台灣的備用容量須維持於一五%~二○%。前台電總經理張斯敏指出過去備用容量曾至四.五%至五.五%,是犧牲經濟成長換來的。「非核化家園當然很好,但以台灣有九七%的能源靠進口,有此條件發展嗎?」張斯敏質疑道。
台灣無法跟歐美相提並論。「台灣應參考處境相同的日本、韓國,核能發電占三五%以上,而非一味追循能源富饒的歐美國家,」前環保署署長、現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永續發展組召集人蔡勳雄同時也指出核能除役經費問題,早已明文規定台電必須提撥後續發展基金以作為核電廠除役費用,「至除役時將累積三千多億資金,怎麼會需額外再支出除役成本?」
廢除核四,能源安全存量堪虞。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教授蔡春鴻表示核能安全存量最多可達一年半至三年,「台灣為孤島型電力系統,若遭封鎖,各能源的安全存量為重要考量,」他說。
替代方案要能確保穩定供電
既然廢除核四有以上疑慮,替代方案又有何疑慮呢?執政黨所提的三項替代方案為大力推動民營電廠、加速完成第三輸電線路工程、推動電業自由化。此替代方案一出,即引來許多爭議,而不少人更對其中推動民營電廠以彌補停建核四後的電力缺口抱持懷疑的態度。
其次,替代方案中的民營電廠及台電大潭電廠均使用燃氣機組,如供氣設施無法適時完成,即使電廠完工亦無法發電,而高壓輸電線的架設與天然氣輸送管線及接收站的安全問題也是另一項待克服問題。
「使用天然氣或其他再生能源,就總成本來說,高出核能許多,電價怎麼可能不上漲?」前中油總經理關永實表示天然氣本身是特殊商品,皆為買方市場,受制於take or pay條款,如何確保來源的穩定供應須納入考量。「不斷電、斷水是業者的基本要求,」偉大科技公司董事長張福賢表示不希望永遠是南電北送,以前竹科產生的斷電教訓,業者仍餘悸猶存。
江丙坤指出整個經濟部的替代方案並無考慮到未來二氧化碳減量問題,之前所開放的十一家民營電廠中也只有一家台塑麥寮如期完成(見二五四頁「IPP獨立電廠特寫」一文),「有不確定因素的解決方法怎能叫替代方案呢,」他說。
「北部嚴重缺電是不爭的事實,廢了核四,北部電力怎麼辦?那些替代方案真的可行嗎?」一名民營電廠副理表示。
沒人願意電廠在自家附近,這亦為興建電廠最大難題。「不建核四,難道要擴建麥寮?北部缺電為什麼要將電廠蓋在南部,」一名麥寮鄉民代表氣憤表示。「蓋電廠的最大困難在民眾抗爭與土地取得,」張斯敏語重心長地說,解決民眾抗爭與執行政府公權力為替代方案的隱憂。
核四興建與否,已不再純粹為興建一個發電廠的簡單問題,它已演變成關係著憲政、國家能源政策、經濟發展、在野黨發動罷免案等一連串相關議題。
反核人士認為在西方已開發國家紛紛停止核能電廠的開發後,核能工業轉向亞洲的開發中國家,「停建核四代表嶄新的政經發展模式,」國際反核團體表示。
廢核四之後的新思考模式——首先是必須倡導能源節約。核廢料與核能安全也是反核人士的最大訴求,「連美國都無法確定可否永久處置核廢料,且核能發電成本一直在上升中,原因在於不斷增加維護核能安全的投資,」文化大學生物系教授鄭先祐認為真正要做的應該是降低總耗電量與提高發電效率才是根本之道。
如何省電,可能才是未來全民更重要的議題。常致力研發省電零件的台達電子副總裁海英俊指出,「把台灣的電燈泡全改成省電燈泡,可省下兩座核能電廠。」
台電要有供電新思維
此外,台電也必須有新思維。停建核四,最無奈的應該是台電員工,致力於核能發展是台電長久以來延續的能源政策方向之一。以台電來說,核四完成後可以馬上供應北部短缺的電力,但停建核四後,要解決的卻是全島輸配電線路,這過程絕非短期內一蹴可幾,要如何因應與彌補電力缺口成為台電未來最重要的難題。若真如替代方案中加緊開放電業自由化的腳步,台電對其民營化角色與定位必須要有一番經營思維改變。而政府更須列舉替代措施的問題、成本、以及解決之道。事實上,政府若真要停建核四,應將衍生的問題,如社會成本、影響經濟發展、電力缺口、使用其他能源的成本等一五一十提出,「要做到將問題全搬上檯面討論,提出最可行的配套措施,而非草率提出廣受爭議的替代方案,」一名國外學者說。
但台灣能源不足,要兼顧環保、經濟、安全、能源穩定供應,成為非核化家園,得付出更多努力與更龐大社會成本。只是這樣的社會成本,全民接受度又有多高?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兩害相權取其輕,」德州大學艾靈頓分校電機系教授李偉仁下了一個中肯的結論。
台灣能迴避CO2排放量的問題嗎?
一九九七年的京都議定書,做出對溫室氣體減量決議,「台灣是外銷導向的經濟體,當全世界致力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台灣能有豁免權嗎?」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永續發展組召集人蔡勳雄說。
八十七年五月全國能源會議於此時空背景下展開。在加入減量二氧化碳的因素與考量能源穩定供給、國防、安全與環保議題下,除維持八十五年能源政策的六大方針——穩定能源供應、提高能源效率、開放能源事業、重視環保安全、加強研究發展、推動教育宣導之外,並製訂出全國能源結構調整方向與調整產業結構。(見表一)
同時也做出台灣於二○二○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須減至二○○○年水準,保留排放增減一○%及減量時程前後五年彈性的決議。「調整能源配比可改善二氧化碳排放量,達成此目標,」蔡勳雄說。同樣發一度電,二氧化碳排放量排放比例為燃煤:燃油:燃氣==1 : 0.76 : 0.59,核能則為零,假若替代方案中以民營電廠取代核能發電,不但無法達成減量目標,反增二氧化碳排放量。雖然替代方案是以天然氣電廠為主,但台塑企業集團董事長王永慶卻認為論發電成本與世界能源蘊藏量,燃煤的經濟效益較天然氣、石油好。
燃煤電廠最大問題在於二氧化碳排放量為天然氣發電的一倍。而核能發電在運轉時完全不會排放二氧化碳,與燃煤電廠相比,核四廠每年可以減少一千六百四十六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針對二氧化碳排放量,王永慶提出了造林與徵收碳稅的解決辦法。「在全國三分之二的土地種滿每年可吸收四.五公斤二氧化碳的大樹,可行性有多高,」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教授李敏指出若以每一度電徵收0.1元作為綠化經費,就與天然氣發電一樣,會有電價上漲的可能。
如何找到乾淨與效率高的能源一直是人類重要課題。「太陽能是未來趨勢,不但乾淨且不需要維修,」波特蘭州立大學機械工程系教授陳伯儀指出現在美國很多家庭都使用太陽能發電,台灣也可以跟進。「太陽能發電成本若能下降,普及度也就愈高,」他說。再生能源如風力發電、太陽能,在台灣皆處試驗階段,事實上再生能源要廣泛運用於台灣,也有許多問題尚待克服。以風力發電為例,台灣地狹人稠且颱風多,「台灣風力發電平均一整年只有半年可用,」台朔重工副理洪崇發說。
台灣自產能源貧瘠,缺了核四一角,若要走向非核家園,在考慮如何克服二氧化碳減量、電力穩定供應、再生能源緩不濟急等因素下,台灣的能源政策該如何走?有人提出台灣應走向小電廠模式,社區擁有自己的發電系統,自給自足,但這可行性又有多高?(林靜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