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十一月,住在美國加州的佛斯特(S. Foster)辭掉洛杉磯的工作,南下紅木市接任網路公司InsWeb的行銷副總裁一職。那是網路公司最巔峰的時期,股價不分青紅皂白一律猛往上竄,快速致富的夢想似乎就在佛斯特的眼前微笑。兩個月前,佛斯特和另外三十名同事被資遣,InsWeb還打算在六個月內裁減四○%的員工,同時調整策略,重新專注本業,砍掉其他許多枝枝節節的新計畫。
佛斯特在InsWeb短短約半年的期間,公司股價像是坐了雲霄飛車,最高曾上漲一五七%,到他離開時,股價下跌了七八%。佛斯特致富夢碎,不過他還滿想得開的,他說,「我想保留一張股票,裱框起來做紀念。」
佛斯特並非特例,和他有同樣命運的,是今年上半年美國網路公司裁掉的五千四百人。根據Challenger, Gray & Christmas公司的調查,從去年十二月以來,透過網路銷售商品和服務的公司共裁減了五千四百個工作,裁員的公司共有五十九家,其中三分之一已宣告倒閉;單是六月份,就有十七家網路公司共裁掉一千兩百六十三個工作。
InsWeb也非特例。今年以來,美國投資人對於網路公司漠視獲利、不計代價追求擴張和成長的策略已漸失去耐心,網路公司開始面臨基本面的檢驗。許多網路公司像InsWeb一樣縮編、調整策略,還有些公司四處求售,更慘的就是加入Toysmart、Violet.com、babytime.com、Red Rocket等的行列,關門歇業。
網路公司在美國《BusinessWeek》「科技產業一百大」排行榜的消長,反映了網路公司面臨的嚴峻考驗。去年一百大中有二十七家網路公司,今年少了約一半(其中有七家已被購併),只剩十四家,而其中只有三家算是真正的網路公司,其他都是銷售建置網站所需的軟硬體和技術的廠商。網路巨人之一的美國線上(America Online),去年排名高居第一,今年跌得灰頭土臉落至七十八名。表面看起來,去年風光一年的網路公司,現在似乎陷入一片愁雲慘霧之中。只有短短數年歷史的網路經濟已經走到盡頭了嗎?
並非如此。這一波吹遍網路業的裁員、重整風潮,是網路經濟為時尚短的歷史上,第一次的大規模淘汰重整。經過這一次的重新洗牌和沈澱,脫穎而出的網路公司和網路人,將以更強勁的姿態,譜寫網路經濟史的下一章節。
「沒有任何跡象顯示整體經濟出了問題,而且無論用什麼指標來看,網路這個產業都表現良好。最近的(裁員重整)是個別公司的現象,並不是整個產業或是整個經濟的現象,」加州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維(S. Levy)表示。
這種優勝劣敗的產業淘汰過程,過去一再出現,像是汽車、金融等產業,只是因為網路經濟的發展速度空前迅速,使得網路產業的淘汰整合階段來得比其他產業快。
《商業2.0》雜誌指出,經過一波整合和購併之後,網路經濟的形勢將會改變,重新為電子商務注入活力,並產生一些體質更好的企業,成為新的領導廠商,未來的競爭也將更加激烈。
今年上半年開始的這一波淘汰賽,是網路「新經濟」的分水嶺,轉折的關鍵就在「獲利能力」。經過這個轉折,投資人從盲目搶購網路股票,轉而回歸「舊經濟」評價一家公司的傳統方法,那就是回歸基本,檢視公司的基本面和獲利能力。也因此,促使網路公司從過去那種盲目追求擴張而犧牲獲利,轉而冷靜檢討自身的商業模式,思考如何獲利。創投公司Sevin Rosen的合夥人徐克理(D. Shrigley)如此形容,「目前的情況是優勝劣敗的達爾文主義最極致的表現。」
在網路經濟令人眼花撩亂的電子商務名詞中,B2B(企業對企業)、B2C(企業對消費者)、B2G(企業對政府)退位,最新的流行語是P2P(Path to Profitability,獲利之道)和R2R(Return to Rationality,回歸理性)。
由亞馬遜看網路重整
這一波淘汰重整的過程中,有兩個日子最具有指標作用和意義。一個是四月十四日美國高科技股災,這一天,以高科技股為主的美國那斯達克(NASDAQ)指數大跌一○%,創下有史以來第二大跌幅,並連累道瓊工業指數下挫,雙雙創下單日點數下跌最多的新紀錄,具體顯現了投資人對網路股的疑慮。
另一個日子是六月二十二日,這一天,李曼兄弟公司(Lehman Brothers)的可轉換公司債分析師蘇利亞(R. Suria)發表了一篇報告,強烈質疑網路零售龍頭亞馬遜公司(Amazon.com)長期虧損和負債,花錢的速度超過他們能掌握的現金,並預測亞馬遜公司將在明年第一季花光所有現金。結果,造成次日亞馬遜公司股價重挫近二○%,市值在一天之內減少了三十億美元,並連累其他B2C公司的股價同步下挫。
股價重挫,顯示大環境的風向已經改變,對網路股的悲觀氣氛迷漫,不只體質不佳的小公司遭受重創,大公司也無法倖免,像銷售B2B軟體的領導廠商Commerce One在第二季股價下跌七二%,B2C的龍頭亞馬遜從去年底到今年第二季,股價下跌六八%。投資數十家網路公司的創育公司CMGI 和I CG,今年股價分別下跌了七一%和八二%。
美國《紐約時報》指出,那斯達克指數大跌,顯示投資人不願意再投資那些不計任何代價追求成長、而忽略(至少是暫時忽略)獲利的網路公司。
從四月十四日股災以來,那斯達克指數有起有落,無論股市如何起伏,網路股將很難再像過去只因為掛著「網路」或「達康(dot-com,網路公司)」的名號就雨露均沾地股價上揚,公司本身的表現將更為重要。「今年下半年將是以投資個股為主,而非投資類股,」U.S. Bancorp Piper Jaffray公司的交易部門主管瑟辛(T. Cecin)說。
亞馬遜公司所引發的爭議,最能代表外界對網路公司商業模式的疑慮。亞馬遜公司是網路公司追求成長、暫時犧牲獲利的典型代表,強調先搶市場占有率再談獲利的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J. Bezos)更是這一派的精神領袖,成為去年《時代》雜誌的年度風雲人物。大多數的投資人熱情擁戴亞馬遜,一路走來,亞馬遜的虧損愈滾愈大,前年虧損一.二五億美元,去年虧損擴大到七.二億美元,但股價卻仍節節高升,直到六月二十三日亞馬遜股價重挫,才終結了這種熱潮。不過,亞馬遜所引發的爭議尚未結束,貝佐斯還是保有一些信徒,因為當那份報告發表的隔週,貝佐斯在個人電腦展上反駁那份報告內容不實,並宣稱亞馬遜目前有十億美元的現金,當天亞馬遜的股價微幅上揚了三.八%,盤中還曾一度大漲一○%。
目前最大的問題,恐怕並不是貝佐斯信奉的「撒大錢先搶市場占有率」的想法對不對,而是投資人已逐漸失去耐心。科技雜誌《Red Herring》指出,現在的問題不在於獲利能力重不重要,而在於「何時」會獲利,而目前大多數的人已對亞馬遜何時會開始賺錢感到不耐。
利潤掛帥
股價重挫,帶來購併整合的契機。
《商業2.0》雜誌指出,股市反轉,許多知名網路公司的市值跌落一億美元這個重要的關卡,例如,Value America、theglobe.com、Autoweb.com、Peapod、 Garden.com、InsWeb、Beyond.com等,這種財務上的大失血,吸引了嗜血的購併大鯊魚在附近逡巡,尋找獵物。
此外,股市前景不明,從去年以來持續發燒的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首次股票公開承銷)市場也沈寂下來。根據IPO.com的統計,今年以來共有 八十三個IPO案取消,其中五、六月份共有五十一個。有些網路公司延緩IPO的計畫,甚至取消IPO,轉而尋求其他資金來源,例如創投、企業、投資銀行等。《商業2.0》雜誌認為,這類公司都將成為很好的購併標的。
Securities Data公司統計,去年網路公司的購併案共有六百三十九件,總金額達三百六十七億美元,他們估計,未來幾年這類購併案會更多。
在這一波淘汰和重整的風潮中,網路公司最重要也最急迫的課題就是:如何獲利。CyberManagement公司總裁穆格亞(W. Mougayar)估計,約四百家的網路上市公司中,今年大概只有十二家有利潤。
英國《經濟學人》指出,目前是利潤——而非潛力——掛帥。《Red Herring》也指出,投資人不見得要求公司馬上就要有利潤,但必須要有清楚的規劃如何獲利。
在日益普遍要求獲利的壓力中,網路公司如何因應?
回歸舊經濟的法子
這些所謂「新經濟」下的網路公司,還是得回歸「舊經濟」的法子。
《財星》雜誌指出,這些新公司正逐漸瞭解如何將舊經濟的最佳法則,如獲利能力、永續經營等,融入他們的新經濟架構裡,結果將使得公司的體質更好。
有些公司重新集中焦點,專心本業;有些公司轉型,重寫商業模式和策略。
例如,許多B2C的公司轉型為B2B,通常的做法是將他們為開發自己的網站而發展出來的技術出售或授權給打算建置網站的公司,或是乾脆為客戶建置網站,再收取服務費。甚至連知名的搜尋引擎Alta Vista都打算這麼做,Alta Vista在五月初裁員六%(五十人),並決定將授權技術給其他公司,「在股市風暴之後,我們的策略有了一些調整,」Alta Vista發言人艾曼紐(D. Emanuel)解釋。
在這樣的氣氛下,《財星》雜誌認為,為B2C龍頭掌舵的貝佐斯已經退流行,當紅的代表人物是安卓森(M. Andreessen)。
安卓森在一九九四年和克拉克(J. Clark)共同創立網景公司(Netscape),提供知名的「航海家」瀏覽器;他在今年二月另外創立響雲公司(Loudcloud),為企業建置網站,並代客戶管理重要的應用軟體和網路資料。安卓森表示,當年創立網景時,他們只是有一個想法,化為行動,但並不確定最後會發展到什麼程度;但這次成立響雲,他有備而來,希望公司能長期經營下去。
雖然響雲的業務和其他一些公司性質相同,不像當年網景那麼創新,但這次投資人顯然相當認同安卓森的B2B策略。今年四月安卓森打算為響雲進行第二階段的募款,在股市低迷的大環境下,募到的金額較安卓森原訂的目標足足超出一倍。
展現新競爭情勢
經過一連串購併、整合、體質重建之後,網路經濟展現新的競爭形勢。通過考驗的網路公司競爭力更強。而另一方面 ,傳統的實體公司也紛紛跨足網路的虛擬世界,成為強勁的競爭者。之前網路公司吸引了絕大部分的目光,在股市呼風喚雨,而各行各業的傳統公司——尤其是龍頭企業在黯淡了一段時間之後,終於陸續跨足網路世界,被高盛公司B2B電子商務分析師費利曼(J. Friedman)形容為「帝國開始反擊」。他們結合網路虛擬和傳統實體的優勢,成為投資界寄予厚望的新標的,「未來能吸引資金的恐怕不是純網路公司 ,而是奇異公司(GE)之類的傳統公司,」A. G. Edwards公司的首席市場策略分析師高曼(A. Goldman)說。
REI公司負責電子商務的副總裁海德( M. Hyde)就坦言,他在這段時間不斷接到同業網路公司打來的電話,希望REI收購他們的公司,也有創投公司希望REI接手他們投資的網路公司,雖然他在這些接觸中看到了機會——REI可以透過購併提升競爭力,但他也看到了「潛在的威脅」。
這一波淘汰賽,戳破了網路經濟浪潮表面翻騰的泡沬,但在泡沬底下洶湧的這股浪潮並沒有消失,繼續以更堅實、更迅速的姿態挺進,席捲經濟的每一個角落。
根據美國德州大學的一項研究,從一九六○年代末期發明的Arpanet(網際網路的前身)、一九九○年代初期引進的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一直到現在,網際網路在這四十年間對美國經濟所創造的財務影響力,超過汽車工業累積了一個世紀才達到的水準。一九九九年,網路經濟的營收達到五千億美元(今年估計可達八千五百億美元),汽車工業約為三千五百億美元。
這項研究也顯示了網路經濟的爆發力,從一九九五至一九九八年,網路經濟成長了一七四.五%,一九九八年至一九九九年成長了六八%,是美國經濟整體成長率的十五倍;此外,網路經濟在一九九九年提供了兩百五十萬個工作機會,較前一年增加三六%。資金的豐沛情況和人才需求的殷切,更說明了網路經濟的強勁。
《財星》雜誌指出,今年第一季,美國的創投基金募集了一百二十四億美元的資金,較去年同期增加一倍,他們的投資標的很簡單,就是真的有機會獲利的新公司。
豐沛資金四處尋覓良好的投資標的,馬吉歐(M. Maggio)是受益者之一。四十歲的馬吉歐是新成立的NetMorf 公司的執行長,他們的無線上網技術是當紅炸子雞,因此當他在六月份開始進行第二階段籌募資金時,竟接到超過五十通創投主動打來的電話詢問是否可以投資他們。
網路經濟的蓬勃發展,使得人才不足的壓力與日俱增。管理顧問公司Management Decisions Inc.(MDI)估計,明年美國科技產業將創造約一百五十萬個新的工作機會,但因為符合條件的人力嚴重短缺,因此大概有一半的新工作找不到人。
人才不足
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的資料,五月份美國失業率為四.一%,但科技產業的失業率不到一%。甚至在美國某些地區,失業率是負的,例如,加州的灣區政府聯盟統計,矽谷平均每個人有一.○六個工作機會。
在這樣的事求人壓力下,許多匪夷所思的故事開始在企業界流傳。例如,某個應徵工作的人在面談時,突然從皮包裡拿出一塊蛋糕,在面試主管前大嚼起來,她大剌剌地告訴錯愕不已的面試主管,吃蛋糕是因為當時血糖太低。
最離譜的可能是以下這個故事:MDI負責為客戶找技術人員的資深主管溫特(B. Winter)有一次陪同客戶面試一名來自東歐的應徵者,這名程式設計師完全不懂英文,他對每一個問題的反應都只是點點頭,從頭到尾他沒有說過一個字。但最後他竟然得到了那個工作,只因為他的履歷表上說明他懂C++語言。C++和JAVA是網路最普遍的程式語言,「只要你的履歷表上出現C++或JAVA,不論你的態度有多差,都會被錄取,」網路獵人頭公司MyRecruiter.com的執行長邦喬諾(J. Bongiorno)說。
當大多數人還來不及意會之際,網路經濟就以難以想像的速度飛速成長;而在大多數人開始歡呼讚頌網路經濟之際 ,它卻又迅速開始一波汰弱留強的重整期。速度,一直是網路經濟最大的特色之一。因此,當大多數人還在對這段淘汰重整期猶疑觀望之際,不必懷疑,網路經濟已經在醞釀下一波競爭的能量,蓄勢待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