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荊州一待就好多年,對於胸懷大志的劉備來說,這段清閒的日子無疑是煎熬的。直到西元207年,他已經46歲了,卻始終輾轉於他人麾下,經歷過無數次失敗,不見成功。
幸好,劉備的人生很快有了轉折。他去請教一個叫司馬徽的高人,對方向他推薦了兩個年輕人,分別是諸葛亮和龐統,也就是「臥龍、鳳雛」,徐庶亦曾提起過這兩人的名號。隨後劉備前往隆中,誠心誠意的叩響諸葛亮的門:「你好,我是中山靖王的……。」
諸葛亮避不見面。
「你好,我是……。」
諸葛亮再次避不見面。
說級的人物果然沒那麼好請,幸好劉備堅持不懈,第三次誠心扣門,才終於請出了諸葛亮,喜聞《隆中對》。《隆中對》為劉備確定了打天下的方向,但跑路的命運還是免不了,這次還拽著新加入的諸葛亮一起跑。
西元208年,曹操再次攻來,劉表已經病死,劉表的次子劉琮趕緊投降。此時劉備正在樊城屯兵,完全不了解情況,到了宛城才知道曹老闆已經打過來了,連忙率軍跑路。
諸葛亮表示:此時攻劉琮,是奪下荊州的好時機。但劉備覺得畢竟大家都姓劉,舞刀弄槍的多不好,不忍心搶劉琮的地盤,便在城門底下喊劉琮的名字而已:「劉琮──」
劉琮本人不敢出來,但他的部下們敢,且紛紛被劉備的人格魅力吸引,毅然投靠劉備。等劉備逃到當陽的時候,居然集結了10萬個追隨者,劉備就要關羽準備幾百艘船,在江陵和自己會合。
旁人看了很著急:「玄德,咱們雖然有10萬人,乍看挺多的,但他們根本不會打仗啊!若曹軍追來的話有什麼用?趕緊扔下他們保住江陵要緊啊!」
劉備堅決的搖頭:「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拒絕離棄他們。
眼看著苦日子即將結束,西元208年,劉備順利與孫權結盟,並在赤壁打跑曹老闆,生平第一次贏了曹操,接著收服荊州四郡,又向孫權借了一郡,變成荊州五郡,可說是成功翻身,邁入人生第三階段:立業時期。此時蜀漢集團正式進入成長期,主要作為包含占益州、奪漢中、進軍夷陵。
漸漸的,劉備偶爾會露出邪惡的一面……。
孫權:「玄德啊,有借有還,你什麼時候把我的地盤還來啊?」
劉備邪笑:「乖,等我奪了益州就還。」
時任益州牧為劉焉,劉焉死後,兒子劉璋子承父業。但劉璋生性軟弱多疑,當年漢中張魯不聽命令,劉璋便殺了他的母弟,從此兩方結仇。在張松的建議下,劉璋派法正前去向劉備求援,法正和龐統勸劉備趁機奪取益州;劉備尋思一下,同意了,遂把諸葛亮和關羽留在荊州,自己進入蜀地。認為劉備才是名主的張松、法正和龐統,又趁熱打鐵,勸劉備直接取代劉璋,但劉備遲疑再三,最後以自己剛入蜀中、人心不齊為由拒絕。
劉璋遲遲未察覺劉備的心思,把他們迎了進來,直到一年後才突然反應過來,直接殺了叛徒張松,兩方終於撕破臉。劉備派兵一路攻入城中,此時還有一道防線──雒(按:音同洛)城,張任與劉循退守不出,堅守一年才被攻破。就在攻城的過程中,龐統死於流矢之下。
西元214年,劉備勸降馬超,與諸葛亮、趙雲等人一同包圍了成都,當時城中還剩有餘糧,不少人想繼續堅守,劉璋卻決定開城門投降。旁人問起緣故,劉璋哭道:「我與父親在益州二十餘年,沒能給百姓恩德,卻引狼入室打了三年的仗……許多人死於草莽外,全是因為我啊,我怎能安心?」在一片哭聲中,劉璋投降。
西元215年,劉備得到益州後,孫權趕緊派人來信:「玄德啊,荊州該還我了吧?」
「乖,等我奪了涼州再還你。」
居然還有下一站!孫權大怒,立刻派呂蒙奪取三郡,劉備也不甘示弱,派5萬大軍前去迎戰,但被一個突發消息攔住了──曹操那邊又有了動作。
見曹操派兵往巴西郡追討逃跑的張魯,搶先自己占領了漢中,劉備連忙安撫孫權,表示兩人可以平分荊州,同時派兵進攻漢中。漢中之戰就這麼拉開了序幕,西元219年由劉備獲得勝利,同年進位為漢中王。
這時的劉備已經58歲,脫離了中年人的行列,他也終於能夠站得住腳,不再視勝利為遙不可及的事情。無奈世事無常,過沒多久,現實又給了劉備重重一擊。
奪取漢中後不久,關羽便被吳軍殺害身亡。西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同時打著報仇的大旗攻入吳地,然而另一員大將張飛卻也在此時被殺害,這對劉備來說無疑是二次打擊。怒不可遏的劉備聽不進孫權的談和,一路進軍,夷陵之戰就此展開,最後劉備在巨大的軍事失誤下慘敗,駐於史書裡那個悲涼的地方──白帝城,並在白帝城結束了東奔西跑的一生。
桃園結義是假(正史沒說三人結拜),兄弟情義是真,年老的劉備剛嘗過大敗的滋味,顫顫巍巍的坐在病榻上,望著蒼白的天。此時的他或許會憶起年輕時候,自己和關羽、張飛把酒共飲的快哉吧?奈何故人已去,眼前已然一場空,只有鬚髮皆白的諸葛亮依然候在病榻前,表情沉痛。
劉備的思緒漸漸轉向現實……孔明,你也老了啊,遲暮間一回首,原來已過去這麼多年。
西元223年3月,劉備託孤於諸葛亮;同年6月,與世長辭,享年63歲。
天時、地利、人和,劉備這一生誠然占盡了人和,但成也人和,敗也人和。正如毛澤東眼中的劉備,優點是善於用人,缺點是感情用事,而他的優點亦是他的軟肋。不過這些都不影響劉備的雄才形象,現在我們回到正題:為什麼60歲看劉備,會佩服他?
如果你有一個大到漫無邊際的夢想,苦苦堅持了半輩子都不見曙光,你還會堅持下去,一遍遍的躬身造訪人才嗎?20歲的你當然滿懷壯志,可40歲、或者50歲的你呢?是否能保持初心?但劉備做到了,他撐過一次次失敗和顛沛流離,直到60歲才稱帝,在史書留下不朽的一筆。
首圖:維基百科
本文節錄自:《羅貫中沒告訴你的三國演義》,拂羅著,任性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