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 讓我們來看一則報紙投書。這是住在日本埼玉縣的一名六十歲男士針對「女人為何要隱瞞年齡」所提出的率直疑問:
不知是風氣還是原則,報章雜誌在介紹知名女性的時候,總是不寫年齡。難道公布女性的年齡是件失禮的事?難道女性應該為自己的年齡增長而感到可恥與自責?(中略)我實在無法理解為什麼只有女性必須隱瞞年齡。有句話說「越老越美麗」,我認為所有婦女都應該帶著自信公布自己的年齡。(《朝日新聞》專欄「聲」,二○○六年十一月十五日)
日本的報章雜誌在介紹名人的時候,原則上會公布年齡,甚至是出生年月日。如果這兩者都沒有公布,通常是基於當事人的要求。的確,年齡增長不是件可恥的事,也不該感到自責。因為那只不過代表著出生至今的年數而已。但既然有人想要加以隱瞞,就表示這個數字被賦予了「特殊意義」。越是在意這個「特殊意義」的女性, 就越會想要隱瞞年齡。在從前那個大多數日本女性都在二十出頭就結婚的年代, 過了二十五歲還沒有結婚的女性會被戲稱為「聖誕節蛋糕」,而過了三十歲還沒有結婚的婦女則會被戲稱為「除夕蕎麥麵」。這些稱呼都有著「過了特定時間就賣不出去」的「特殊意義」。相較之下,單身男人不管到了幾歲都不會被叫做「聖誕節蛋糕」或「除夕蕎麥麵」。此外還有「 女子二十始為婆」 , 代表女人到了二十歲就不年輕了; 以及「 女人十九一枝花, 二十盛開二一凋」 , 代表女人到了二十一歲, 就過了最菁華的時期, 像這樣的日本俗諺可說是不勝枚舉。即使到了現代,還是有「女人過了二十歲就是阿姨」這種說法,導致許多高中女生在十多歲年紀就開始為年齡漸增的問題感到憂慮。再加上有二十一歲的女藝人謊報年齡為二十歲的實際案例(後文詳述),在在都令人感覺到這些「俗諺」並非無病呻吟。作家內館牧子在小說《年紀的騷擾》1(幻冬舍)中,曾將女人形容為「花」,而將男人形容為「樹」。這是一部探討女性年齡問題的小說,其中女主角(三十四歲)的丈夫曾說了這麼一段話:
女人正因為被比喻為花,才會隨著年紀而遭到疏遠,給人一種越年輕越好的印象。既然如此, 該以什麼來比喻男人比較好呢?(中略)只有一種情況下,年輪能帶來正面的意義,那就是樹。隨著年齡增長,樹會變得越來越茂盛、茁壯,就算是老樹,也有一股老樹的韻味。
女人如花,男人如樹。因為是樹,所以皺紋也得到了「年輪」這個善意的比喻。相較之下,女人的皺紋就單純只是「蒼老」的象徵。日本人會以「梅乾」來形容老女人,卻不會用類似的字眼來形容老男人。女人的眼角皺紋永遠不會被喚做「年輪」,只會被戲稱為「烏鴉的腳印」。明明同樣是年齡所造成的自然現象,男人與女人所獲得的評價卻是大相逕庭。因此我們可以說,在年齡這件事上,社會對男人及女人有著「雙重標準」(double standard),而且這個標準是對男人寬容而對女人嚴厲。前文引用的報紙投書中, 提到了「 為什麼只有女性必須隱瞞年齡」,這個疑問正點出了這套雙重標準的存在。該投書者聲稱不明白女人隱瞞年齡的「必要性及意義」,但女人正是因為深深明白雙重標準對自己帶來的危害,才會認為隱瞞年齡有其必要及意義。經常躍上媒體版面的藝人謊報年齡案例,其動機與理由當然也是源自於此。演藝圈對女藝人年紀的重視更勝一般社會,因此謊報或隱瞞年齡的「必要性及意義」當然也隨之增大。本文節錄自:《年齡騷擾:「阿姨」、「大嬸」、「歐巴桑」為什麼被討厭?》一書, 田中光著,李彥樺譯,台灣商務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