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台灣成為第一個控制B型肝炎的地區

謝宏媛
user

謝宏媛

1999-09-01

瀏覽數 16,350+

台灣成為第一個控制B型肝炎的地區
 

本文出自 1999 / 9月號雜誌 第159期遠見雜誌

「雲林縣長蘇文雄病逝」「女星金素梅割除腫瘤勇敢出院」,八月十三日星期五的報紙上,兩則新聞分別占據政治版和影劇版的頭條。看似不相干的悲劇,卻能夠緊密地連結在一起,罪魁禍首正是肝癌。

衛生署去年公布的十大死因中,「癌症」仍高居榜首;男性癌症第一名是肝癌,女性癌症第二名也是肝癌。「慢性肝病及肝硬化」同時位居去年十大死因的第六位,平均每天有十四個人因而辭世。

雖然酒精、藥物、新陳代謝異常都可造成肝病,但比率甚低,在台灣還是以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肝病為害最烈;其中又以B型肝炎病毒最為猖獗,目前約有一五%至二○%的成人是帶原者(總計超過三百萬人)。

血與汗,換來下一代的健康

雖然肝病是國人健康的頭號殺手,但令人欣慰的是,由於數十年來的努力,肝病可望在不久的將來,從大多數台灣人的噩夢裡消失。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甫退休的官員馬克肯恩(Mark Kane)在七月底來台訪問時指出,台灣最有可能成為第一個控制B型肝炎的地區。因為台灣在一九八四年全面施打B型肝炎疫苗,不但腳步領先全球,並且有極高的接種率。

十五年來台灣的多項研究數據顯示,施打疫苗的小孩,B型肝炎帶原率降到一%左右。台大醫院肝炎研究中心主任陳定信強調,接種疫苗孩童的下一代,帶原率還將降低千分之一至萬分之○.五。

馬克指出,全世界有二十億的人曾受B型肝炎病毒感染,有三億五千萬人慢性帶原,幾乎是全球人口的五%,其中四分之一的人(每年一百萬人)可能因為慢性肝炎的相關疾病(如肝硬化、肝癌)而死亡。現在證明了疫苗的功效之後,未來B型肝炎病毒對世界的威脅將大大減低。

全世界之所以能對B型肝炎病毒、肝炎病程及B型肝炎疫苗功效有深入的瞭解,台灣居功厥偉。自日據時代以來,台灣的病患、醫師、和學者官員就與B型肝炎病毒展開一場長期抗戰。

完成不可能的任務

其中一場最重要的戰役是全面實施B型肝炎疫苗注射。

一九七○年代末期,台灣為了B型肝炎疫苗,掀起激烈的爭辯。最後在行政院長孫運璿、政務委員李國鼎、衛生署長許子秋的支持下,一九八三年,又確立了全面注射疫苗的政策。

因為台灣疫苗注射計畫的成功,世界衛生組織在一九九二年建議,B型肝炎疫苗應該列入每個國家例行的接種計畫。迄今為止,已有一百一十個國家達成這項目標,無法接種的國家都是因為財務負擔不起,而非醫學上的考量。

台灣在注射B型肝炎疫苗十三年後,證明小兒肝癌的發生率減低七五%。這項重量級的研究由台大醫院小兒部主任張美惠首先發表,一九九七年登上臨床醫學界最權威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

這是人類第一次證明疫苗能夠預防癌症,未來許多與病毒相關的特殊癌症,或許可以循此途徑破解。

既然B型肝炎的預防有了大幅度進展,現在科學家研究的重點,則放在如何治療已被B型肝炎病毒糾纏的患者。

傳統上治療B型肝炎最主要的藥物是干擾素,但只對三○%至四○%的人有效;且干擾素無法殺死病毒,只能控制病情。不過,去年才經美國藥物食品管理局核準,用於肝炎治療的愛滋病雞尾酒療法用藥「拉美芙錠」,在亞洲區十多個國家的臨床實驗,效果都比干擾素好,未來可望取代干擾素成為治療主力。

適逢故宮百年,快帶小朋友來基隆塔參加《穿越故宮大冒險 大小書粉高空派對》吧!

在台灣,「拉美芙錠」老藥新用,在今年夏天才完成第三年的臨床試驗,因為其長期療效和安全性還不夠清楚,所以慢性B型肝炎的病患還得再等一陣子。

B型肝炎病患的新希望是「治療疫苗」。

《肝炎聖戰》書中解釋,這種疫苗的原理,是將B型肝炎病毒的抗原基因打進人體,以誘發抗病毒的免疫反應。中研院生物醫學研究所研究員陶秘華指出,國際研究顯示,這種疫苗在老鼠身上,已經產生有效消除B型肝炎病毒的基因表現,又不會傷害老鼠,未來具有發展的潛力。

八○年代末期,學界的注意力開始轉向近來新竄起的C型肝炎。

C型肝炎病毒和B型肝炎病毒有些共通點。它們都可經由輸血、體液,或母子垂直感染(C型肝炎垂直感染的機率很低),也都會導致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但是C型肝炎病毒沒有疫苗,形成慢性肝炎的機率也就更高。

好消息是,台大醫院的賴明陽實驗室對C型肝炎病患採用雞尾酒療法,最近的數據顯示,干擾素結合「ribavirin」兩種藥物的療效,最高可達到六○%。

沒有早期發現,再好的治療都無效

除了實驗室裡的科學家在努力尋找肝炎的解藥之外,還有相當多的第一線醫師,天天面對病房裡眼眶泛黃、腹部腫脹的末期病患,卻無計可施;就好像算命師預知未來,卻不能讓人延年益壽。

對病毒性肝炎的帶原者而言,唯有嚴密的監控,在死神上門時才有搏鬥的機會。換句話說,再好的治療,也要配合早期診斷才有功效。

影星金素梅和雲林縣長蘇文雄就是一個對比。

雖然兩人早期都曾感染B型肝炎,體內帶有病毒表面抗原,並且都惡化成肝癌,但金素梅的腫瘤大小在五公分以內。長庚醫院主治醫師鄭隆賓表示,這類病患,手術後五年存活率仍有五○%。

金素梅原本完全不知道腹痛會和肝臟有關,但想起薛岳發病時的症狀,便主動要求做超音波掃描,再經過電腦斷層、磁核共振,確認是惡性腫瘤後,聽從醫師的指示立刻開刀割除。

五十六歲的蘇文雄則早有肝硬化病史,這類病患發生肝癌的機會比一般帶原者更高,每年約有五%的肝硬化病患會產生肝癌。

今年五月,蘇文雄在台大醫院檢查時,肝臟上已有多個「浸潤性腫瘤」,同時肝癌侵犯黏膜血管,造成腹水。最後還是因為肝衰竭和肝昏迷(因肝無法解毒,毒素跑到全身),而讓醫師無力回天。

台大內科醫師許金川對於肝癌的高危險群缺乏警覺心,感到相當惋惜。他說,小型肝癌病患的存活率很高,但是超過三分之二的肝癌病患,發現時都已太晚。

許金川沈痛地說,台灣三百萬B型肝炎帶原者,只有三分之一知道自己帶原;C型肝炎帶原者也有三十萬人,卻只有十分之一的人知情。「知道自己有沒有B型、C型肝炎,比知道自己是什麼血型更重要,」許金川總是不厭其煩地說。

在肝炎病毒全面潰決之前,還有多少親人要失去,多少社會精英就此離開,沒有人能預料。

除了科學家、臨床治療的醫師立志對抗病毒之外,身處第一線的民眾,也是責無旁貸的「肝炎鬥士」,注定不能在這場戰爭中缺席。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