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合併無法增強銀行體質

陳子鈺
user

陳子鈺

1999-05-01

瀏覽數 13,800+

合併無法增強銀行體質
 

本文出自 1999 / 5月號雜誌 第155期遠見雜誌

我們之前講過「產業是根,金融是葉」,我到現在還覺得這句話是對的。根要強,葉才會茂盛;總體經濟如果沒有好轉的現象,金融不可能單獨好轉。

從一些資料看來,總體經濟好像要慢慢回升。今年第一季,台灣的出口成長了三.五%;今年一、二月的退票率也降低了一點。

這一、兩個月有一些企業發生問題,我覺得那是分配的問題。整體可能開始走向好的,個別當然還有一些問題存在;而剛好幾個出問題的,都較為知名。

因此,我覺得銀行業雖然不在谷底,但應該也不遠了。說不定也到了,因為沒有人知道它是不是谷底。

政府也採取一些紓困措施重整金融業,例如調降營業稅。因為目前對銀行來說,打銷呆帳是最重要的,一方面要降低逾放比,一方面增強銀行體質。

如果紓困措施要再繼續,一定要將銀行再造(bank restructure)的工作和公司架構(cooperate structure)緊密結合在一起,光是重整銀行是不夠的。

長期來看,營業稅當然要降低。金融業根本不應該有加值型營業稅,在其他國家都沒有這個負擔,所以現在只是讓它「平反」而已。

台灣最近這幾年股票和不動產過度集中,是造成金融業受創的原因之一。金融業難免會受創,可是受的創一定是要可以承擔的,所以我們一向很注意金融業的資本適足性。資本適足性就像人的身體狀況,金檢就定期評估你有沒有受傷。像泛亞,我們用最保守的估計讓它一次提足,最壞就是這樣,看它能不能承受;可以承受,因為那是它淨值的一半,它的資本還在一百億以上。一個人被人打了三拳,很吃力,可是還可以活下去,稍微休養一下,會活得很好也不一定。

至於台灣的銀行是不是到了過多的地步,有很多說法。如果用分行單位來看,台灣大概占四千兩百個單位,一個單位服務將近五千人。

只要2,880元,雜誌+亞諾納25吋行李箱一次帶回家!

與歐美國家服務一千六百人相比,台灣好像可以再開很多分行。可是從整個貸款跟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例來看,我們好像超過百分之百,而且還超過不少。這種overbanking(銀行過度發展)不是光靠合併可以解決的。因為這麼多機構貸了這麼多錢出去,合併之後,貸出去的錢還是這麼多,問題並沒有解決。

我不反對合併,因為這是經濟規模的問題。你今天大一點,市場占有率、經營效率都不太一樣。但是很殘酷的,所有合併的結果都是裁員。當然不是每一家都要合併,要看利基在哪裡。

我覺得過去說銀行和基層金融合併後逾放比急速增加,導致經營不善,這個是傳言。我請同仁算過,銀行和基層金融合併後,一開始逾放比會上升,但是一年後,我們把銀行和基層金融機構的逾放比拆開來看,都比一年前低。外傳泛亞跟高雄十信合併後被拖垮了,其實不是。泛亞發生問題,多與地雷股有關,而不是因為合併發生問題。

對於金融業的未來,我很樂觀。現在全世界都有警覺,對問題都很瞭解,並努力提出對策,整個往好的方向走。從台灣今年的數字來看,是比較復甦。如果整體經濟是如此,台灣的總體經濟也比較朝正面發展時,我們沒有理由對金融業抱持悲觀的態度。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