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怎麼改變,文學就怎麼改變。我認為的文學是「來自生活,卻高於生活」,是生活的集中、縮影,也是生活的反省及重新詮釋。如果說聲色犬馬是生活,表現在文學就應該看得到空虛的體驗,就好像《紅樓夢》的賈寶玉在故事結尾放下與金釵嬉笑的生活,頓悟出家。
台灣文學近一百年的發展分別受到帝國主義、冷戰以及資本主義的影響,其中又以資本主義的影響最深、最遠,而且將延續至二十一世紀。
我預見二十一世紀電腦將對文學產生巨大影響。網路的發達改變了人們的閱讀習慣,捧書、眉批的情景少見;電腦並創造出一種無法成為文體的破碎語言,重創中國幾千年發展出來的語言文化,也改變了文學,因為文學的單位就是語言、文字,中文品質敗落雖然是既有趨勢,但電腦加快了它的速度。比如電腦閱卷讓學生只會做選擇題,而不會思考如何用文字表達意見。我屢次看網路上的文字,總感到不忍卒睹。電腦甚至也改變了創作的過程,每個人都可以公開發表自己的作品,網路是最方便的通路。
圖像使用的氾濫也簡化了文字,造成廣告語言、電報語言和破碎語言的出現。某方面來說這是退化,好比遠古時期原始人以圖畫傳播一樣。一本《安娜卡列尼娜》我可以花兩個月時間閱讀,做筆記、加眉批、整理人物對照表,但現在只要兩個小時就解決了(看電影)。
十九世紀是小說的顛峰時期,二十世紀則是電子圖像鋪天蓋地而來的時代,二十一世紀不免讓人疑問:文學時代是否已經過去了?
以前人們討論文學,並在過程中產生生活的共感及民族意識,發展出高貴的情操與愛,現在則是由坊間一些輕薄短小、零散的資訊告訴人們怎麼活。我想未來一百年這樣的文化現象將持續下去,小說時代已經過去了。
此外,台灣學術界文藝批評的歷史很短,少有真正具分量的作品;文化界流於膚淺,跟著許多西方的新名詞跑;現代資訊流通的快速更是讓人忙得團團轉,但愈是快,愈是無法著胎。訴諸感官、膚淺的文化產品充斥,造成社會庸俗化,文化、文學的思考、探索、反省、悲傷、受苦已不復見。現代生活要的是快樂、幸福、舒適。
最嚴重的還是商品文化的問題。以前的書當然還是要賣,但不是像現在先研究市場需求,然後製造出迎合大眾口味的書;以前商品化的規模遠不如現在的大。當然,在大趨勢裡還是會有一些反趨勢,如人間出版社這樣,但整體而言,現代社會的覺醒力量僅來自個人,不是一種全民運動。
資本主義當道將造成世界性的貧富不均,不只影響物質面,也擴及知識層面。例如非洲國家的電腦配備等級必然遠遠落後於強國;不論世界、國家,都會形成兩極分化,價值觀、文化、藝術等一分為二,不僅造成社會的矛盾,也造成世界的矛盾。
不過我也不完全悲觀,因為人也有愛別人的需要,這可以從慈濟功德會看出來。我相信人在吃飽穿暖之後,也會想到幫助別人。二十一世紀究竟會比二十世紀好或壞,我也不敢下判斷。
(方雅惠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