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講不聽的孩子,你該如何改變他的行為?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19-01-30

瀏覽數 25,000+

圖片來源:pakutaso
圖片來源:pakutaso

行為中心教育的國家

韓國是以行為作為重點來教育的國家。為了養成舉止合乎禮儀的孩子,而以行為中心教育為主。但是行為只是表達內心的其中一個方法,想要改變行為,就必須要運作你的心。行為因為是內心的影子,所以會跟著內心來運作。那麼關鍵的核心就不是行為,而是心。養育孩子時,常常碰到的情況有下列幾種,這些時候必須要怎麼管教,才能讓孩子有所改變,就讓我們來看看。

孩子們在玩耍時,可能會有互咬的問題。我的孩子被咬了,雖然覺得很難過,但是質問的話,也頗為難,直接問孩子為什麼咬人呢?不能隨心所欲就這樣做。因此對咬人的孩子說「咬人的話,你的朋友會受傷啊!」即使我這樣說了好幾百次,也看不見什麼效果。

咬人的行為,在托兒所特別常見。在托兒所裡,如果孩子被朋友咬了,那麼老師在家長面前就會變成罪人中的罪人,所以為了除掉咬人這個行為,老師難免會有很大的心理負擔;為了想快點改正孩子的這個習慣,所以嚴厲訓斥的情況很常見。

但在面對這樣的問題時,其實更有效的方法是教導孩子要有同理心。對做出咬人行為的孩子說「你的心不舒服了啊!心啊心!我呼呼。」說呼呼的同時也要用嘴巴吹氣一下。只要用這種表達同感的方法,反覆幾次就會改變孩子的行為。和說出「這小子,你還咬!」或是「咬人了,去說對不起道歉。」和這些話相比,讓孩子去參與幫忙被咬傷的孩子擦藥,這樣更能夠喚起道歉的情感。擦藥時由老師或父母把藥拿在手上,接著請孩子把手搭上去,一個形式上的動作,就如同讓孩子幫忙擦藥一樣了。

慢動作讓人著急的孩子

父母要配合孩子的速度,還是孩子要配合父母的速度呢?其實大家都很清楚,孩子配合父母的速度被拖著走。孩子跟不上的時候,就很常聽到這樣的話。

「快點!快點!」

「把你留在這裡,我要自己走了。」

父母說這句話是指「你若不喜歡自己一個人留在這裡,那麼就快點走。」但其實孩子接收到的是被拋棄的不安和恐懼感。雖然爸媽從來沒有要拋下孩子,但是孩子一直接收到要被拋棄的訊息,內心就像乾旱的土地一樣乾裂,既固執又不斷想耍賴。但也有孩子對於這種話是沒有反應的,這種孩子大多是聽不清楚意思,或是認為「媽媽會心軟再回來帶我的」。

「快點做」這句話,不顧兒童發展的需求,會使孩子變得很急躁,或者會把孩子變得軟弱無力,因為是直接把孩子放進無法快速行動的發展階段。必須要快點行動的概念,是要先有時間概念才能做的事。雖然每一個孩子都會有差異,但是大致上完全確立時間概念,約莫在國小三年級左右。

「快點!快點!」這句話,在子女嬰幼兒時期很常被使用。雖然孩子還沒有時間概念,但是可以從父母的表情和話語中察覺到。孩子這階段身體無法快速行動,雖然也不知道該怎麼做,但是內心會變得很著急,若時常讓孩子處於「快點!快點」這種要求裡的話,那麼孩子有可能會變得軟弱無力。

配合孩子的行動,父母來調整速度,從孩子開始長大時,就開始互相配合。互相配合的方法和下列相同。請想像孩子要從社區公園回到家的場景。

大部分的媽媽會等到回家時間到了,才會要求孩子停止玩耍,然後把孩子帶回家。但不管什麼時候都想玩耍的孩子,表情會開始不悅,就和媽媽拉扯起來了。因此,先和孩子彼此約定玩到六點,要到公園前,已經讓孩子知道只能玩到六點。五點三十分時,離結束還有三十分鐘,先提醒一下,接著還剩十分鐘時,再釋放出準備收拾好離開的訊息,這樣到六點的話,就可以跟孩子說時間到了。

張敏敏老師《 策略執行力實戰班 》6 天班・用 OGSM 2.0 串聯策略與行動,台北、台中開課,最後報名!

遵守約定時間,在外出時也一樣,必須要事先給孩子整理玩具的時間,不要等到要出門時才說「快點準備」。要出門前的幾分鐘,就可以先釋放出要孩子準備的訊息。

和威脅孩子要把他留在原地,自己離開這句話相較下,還有更讓孩子心痛的話,「你不聽話,媽媽會難過。」或者「媽媽沒辦法活,媽媽要一走了之」的威脅。這些話主要是在父母的速度孩子跟不上,或是孩子做出父母標準之外的行為,父母期望孩子跟著做時會說的話。但孩子不是故意不聽媽媽的話,只是因為媽媽的話沒有進入腦袋裡,或是無法理解。孩子不知道自己沒做到什麼,只覺得自己的行為讓媽媽難過,會讓媽媽消失,這樣孩子的內心會一直覺得有罪惡感,即使媽媽因為感冒而咳嗽,也會讓孩子覺得是自己讓媽媽生病。而且時常會覺得媽媽不知道什麼時候會不見,帶著這種擔憂,隨時擔心媽媽會消失在眼前,並懷有不安感。所以絕對不要說這種話。

「好好聽話」是不可能的任務

要孩子好好實踐「好好聽話」是非常難的事。到底有多難呢?大概就像對父母說「好好做好父母」一樣困難。我們已經身為父母了,具體要怎麼做好都不清楚了,孩子也一樣,雖然知道要好好聽話,但是不清楚該怎麼做才算是好好聽話。

希望孩子不要調皮搗蛋時,不要再說「好好聽媽媽的話」,而是根據「好好聽話」的情況來具體做說明。假若去參加滿月宴或結婚典禮,這種人比較多的場合時,不要跟孩子說「好好聽媽媽的話」,而是說「這裡人很多,可能會走失,一定要牽好媽媽的手。」或是「這裡人很多,可能會碰撞受傷,一定不能跑來跑去,要用走路的方式。」必須具體說明情況。

警察伯伯和鬼爺爺

有個媽媽,家裡有個六歲的孩子,在家裡只要開始跑,就會跟他說「警察伯伯會來抓你」,因為家裡是公寓,所以孩子只要一跑就會有噪音問題,很容易引起鄰居的投訴。一開始試著仔細和孩子說明,為什麼在家裡不能跑要用走的,但是孩子不管任何理由,好像自動設定跑跳模式還尖叫,不管怎麼訓斥也不管用,因此就開始用警察伯伯來嚇唬他。孩子並不清楚警察是做什麼事的人,但總之這樣的威脅開始起了作用。

我剛在幼稚園工作時,從未說過「不聽話,我就叫鬼爺爺來抓你。」這種鬧著玩的話,因為這只是暫時有效制止某種行為,並無法改變根源,而且這只是給孩子一種罪惡感的威脅。

再回頭看一次在公寓裡跑跳的孩子,大人無視跑跳是孩子的本性,因為大一點的孩子也不會這樣跑跳,即使叫孩子跑跳,也會跟你說太累了,要慢慢走。小時候覺得這樣跑跳很有趣,但國小高年級開始,就覺得是一種有負擔的勞動了。

所以並不是教導孩子不能跑跳,而是要教導孩子分辨跑跳的場所。讓孩子能分辨,在社區公園或是運動場是可以跑跳的場所,而在家裡則是必須要用走的,在外面可以跑跳玩耍,回到家就管制只能用走的。如果覺得很難讓年幼的孩子區分場所的話,就在家裡規劃出可以跑跳的空間。建議可以購買市面上的迷你彈跳床,這樣先教導孩子區分出可以跳和必須走路的空間,那麼就可以很容易分辨什麼場所可以做和不能做什麼了。

講不聽的孩子,你該如何改變他的行為?_img_1

本文節錄自:《這樣對話,才能養出一個成年人:我們都希望孩子擁有的思考力、同理心、責任感、獨立自主,就從聊天開始吧!》一書,金芝英著,高寶出版。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