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
本文摘自《
世上最快樂的工作:神經顯微重建手術權威 杜元坤的行醫哲學
》一書,作者為高雄義大醫院院長杜元坤,謝其濬採訪整理。
杜元坤是台灣顯微及臂神經叢手術的領導先驅,在醫學領域追求持續創新,不僅是醫師,也是個慈善家。曾獲國際人道醫療獎(2018.11)、台灣醫療典範獎(2012)等殊榮。
他相信,醫師不只是醫「病」,更是醫「人」。本書是他最無私的人生故事與價值分享:告訴你什麼是當個醫師最重要的事,也是最快樂的事!
以下為摘文—
采萍(化名)回憶,自己曾經有過一次瀕死經驗。
恍恍惚惚之間,她感受到靈魂離開身體,朝向天空飛去,光芒之中,坐著一位西方男子,捲髮、白袍、手上有釘痕,雖然看不清容貌,但她直覺認定對方是耶穌基督。接著,她又看到關公的身影,卻是以白面書生的形象出現,對方跟她說:「孩子,來到我身後,我會保護妳。」
平時信奉觀音菩薩的采萍,心裡都稱祂為「觀音媽媽」,突然想到:「那麼,觀音媽媽在哪裡呢?」下一刻,她化為嬰兒躺在觀音菩薩的臂彎中,安全感籠罩著她,采萍便沉沉睡去……
醒來時,采萍發現自己躺在加護病房,身上插滿管子,全身癱軟無力。她十分疑惑:「這是哪裡?我為什麼在這裡?」
撿回一命卻生不如死
故事得回到二○一一年的農曆除夕夜。
采萍在台北的證券公司上班,提前回台南過年,騎著摩托車載姊姊去採買東西,行經奇美醫院附近時,她眼角才剛瞥見一個白色車體,還沒來得及多想,就聽到巨大撞擊聲,她整個人便從摩托車上彈飛出去。
接下來的記憶斷斷續續,她聽到救護車的聲音……大哥喊著她的名字……護士對她說,要把衣服解開做檢查……然後,她就失去了意識。
經歷那段瀕死經驗,采萍對於自己「回到人間」並不開心,反而感到很失落,「人生太苦,我不想回來。」她每天就是哭,哭累了,又再度昏昏睡去。
采萍在奇美醫院的加護病房住了兩個月,才轉到一般病房,意識一直是混混沌沌,直到出院回到家,她才慢慢清楚,到底發生什麼事。
除夕夜的那場車禍,導致采萍的頸椎嚴重受挫,全身癱瘓。受傷後,台北的工作沒了,雖然父母都已離世,所幸還有三名姊姊都住在附近,雖已嫁人有各自家庭,但還是經常回老家陪她,也請了外籍看護全天照顧。
出院之後,采萍的身體完全沒力氣,連吃個飯都很累,每天就是睡覺,台北朋友打電話給她,也只是哭著:「怎麼辦?我連自殺的力氣都沒有。」
半年後,她的體力逐漸恢復,已經可以坐。然而,平日除了復健,就是坐在院子裡看著天空,腦子一片空白,對於未來的人生,她不敢想,也不能想。由於人際圈主要在台北,采萍在台南沒什麼朋友,大部分時間能說話的對象,就只有看護。
車禍前,采萍就很喜歡閱讀,也上過不少身心靈課程。受傷後,有位老師擔心她想不開,寄了很多書過去。這些精神糧食,就成為她在家休養時重要的支柱。
這些年,采萍也陸續找一些醫師,每次看診時,她都會準備很多問題,想弄清楚「我到底怎麼了?」然而,醫師們的回答不外乎:「脊椎損傷就是這樣,妳要學習接受。」當采萍繼續追問,醫師們就認為她需要看身心科,將她轉診。而身心科醫師的處理方式,就是開藥,久而久之,她越來越不想回診。
散發金色光芒的醫師
二○一五年,采萍受傷後五年,某一天,二姊夫問她:「聽說義大醫院有位杜元坤院長好像滿厲害,妳要不要去看看?」
原本已經對醫師失去信心的采萍,當下突然心念一動,覺得可以試試,就掛了門診。
第一次看診,有兩件事讓采萍至今仍然印象深刻:「一走進診間,我看到杜元坤院長臉上隱約泛著金色光芒。」她還特地看了一下診間燈光,全是白色日光燈。
另外,就是當她提出問題時,杜元坤的回答是:「我會幫妳,妳放心。」這是她受傷多年後,第一次從醫師口中聽到這樣斬釘截鐵的承諾。
同一年年底,杜元坤就為她進行臂神經叢手術,術後原本虛弱無力的上半身有了改善。隔年,一六年十一月,杜元坤又為她做脊椎重建手術,很多之前做不到,或做起來很累的復健,她都做得到了。
而且手術後兩個月,采萍就裝了腰臀大腿連身支架,並開始訓練走路。原本配合的復健師反應是:「采萍,這是不可能的!」因為這句話,她二話不說,決定換到別家醫院復健,而且因為她要練習走路,勢必需要比較大的支撐力,所以特別指名要求男性復健師。
原來,第一次手術後,采萍以為肢體自然而然就會恢復,所以並沒有積極復健,後來才發現,雖有進步,卻與自己預期有些出入。第二次手術後,為了不再犯相同的錯誤,她卯足全力復健,希望能達到最好效果。
「台灣做脊椎重建的醫師屈指可數,杜院長已經給了我一個創造奇蹟的機會,而奇蹟的完成,就必須靠我自己了。」采萍說。
發願當志工鼓勵更多病友
醫病關係中,「信任」是很重要的一環。
車禍發生後,采萍曾有很長一段時間,總感到孤援無助,因為每次去看醫師,只要一提出問題,對方就會建議她參加相關的病友協會,多交一點朋友,心情就會開朗許多,「那些醫師弄錯了,我並不需要取暖,我只是想多了解自己的身體。」采萍語帶無奈地說。
然而,杜元坤有問必答的看診態度,重新打開她的心門。
「杜院長讓我很清楚知道自己的身體怎麼了,我也會和他討論復健時的身體狀況。院長還會告訴我,可以請復健老師怎麼幫我,就能恢復得更好。」采萍說:「院長給我的感覺是,他很願意給答案,就怕你不開口問。」
回想起第一次走進診間,采萍會在杜元坤臉上看到金色的光芒,或許就是一種福至心靈的感應。
類似的故事,杜元坤其實聽患者說過不少,他並不認為是無稽之談,反而認為,一來,當病人對醫師抱持著強大的希望寄託時,可能因為心理作用而看到「異象」;再者,世上的確有人體質特殊,能感應不同磁場。杜元坤還透露,自己也曾私下檢測,比起一般人,他的正面能量的確是高出許多。
就像受傷多年的采萍,願意再做手術,就是因為信任杜元坤能讓她獲得重生。如果不是這份信心,就不會有重新站起來的奇蹟。
身為多年脊椎受傷的患者,采萍深知,一旦沒有希望,會讓人陷入漫長的低潮,因此,未來她如果能夠走出去,最想做的事情,不是遊山玩水,而是到義大醫院當志工。
「我希望用自己的例子,鼓勵同樣脊椎受傷的病友,不要放棄希望,只要對杜院長有信心,自己努力復健,就有機會重新好起來。」采萍說。
本文節錄自:《世上最快樂的工作:神經顯微重建手術權威 杜元坤的行醫哲學》一書,杜元坤、謝其濬著,好人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