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人類就是輕信的生物!哈佛大學教授證實了

「耳聞為憑」是人性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18-12-07

瀏覽數 17,650+

圖片來源:pixabay
圖片來源:pixabay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我在專業會議上演講時,偶爾會談論人們如何形成信念。我會問聽眾:「有誰知道如何預測某個男人是否會禿頭?」我會點某個舉手的聽眾,通常他會說:「看那個人的外公是否禿頭。」大家也都會點頭同意。我接著再問:「有誰知道如何將狗的年齡換算成人類的年齡?」差不多都會聽到大家說:「乘以七。」

這些流傳廣泛的信念其實都不準確。如果你在網路上搜尋「常見誤解」,其中最常見的謬誤就是對禿頭的迷思。《每日醫學網站》(Medical Daily)在二○一五年指出:「禿頭的關鍵基因在X染色體上,這是從母親那裡遺傳的。然而造成禿頭的原因不僅是基因。某個男人的父親若是禿頭,他會比父親頭髮濃密的男人更容易禿頭……科學家指出,只要家族中有人禿頭,你也可能難逃劫數。」

狗與人類間的年齡比例雖然廣為流傳,實際卻毫無根據,從十三世紀以來人們的口耳相傳,逐漸根深柢固而牢不可破。我們是從哪裡得到這些信念的?為什麼它們違反科學和邏輯,卻還是這般穩如泰山?人習慣隨意建構信念,聽到什麼便相信什麼,根本不會私下查證對錯。

以下是「我們認為」自己如何形成抽象信念:

(一)我們聽到了什麼。

(二)我們思考並審核耳聞的事,確定它是真是假。

(三)然後我們形成自己的信念。

但我們「其實」是這樣形成抽象信念:

(一)我們聽到了什麼。

(二)我們相信那是真的。

適逢故宮百年,快帶小朋友來基隆塔參加《穿越故宮大冒險 大小書粉高空派對》吧!

(三)如果有空閒或意願,我們偶爾會去思考並查證聽聞的事,確定它到底是真是假。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吉伯特(Daniel Gilbert)出版過一本著名的書《快樂為什麼不幸福?》(Stumbling on Happiness,時報出版),也曾在保德信金融集團的電視廣告中擔綱主角。吉伯特針對信念的形成提出開創性的論述。他在一九九一年的一篇論文中,總結了數世紀以來對這項主題的哲學和科學研究:「大量研究文獻都證明了一項觀點:人類是輕信的生物,容易去相信,很難去質疑。其實,相信是非常容易的,或許這不可避免,以至於相信更像非理性的理解,而不是理性的評估。」

兩年之後,吉伯特和同事做了一系列的實驗,證明人類傾向於相信自己聽到或讀到的資訊是對的;即使這些訊息後來被證明是錯的,人們依舊會堅信不疑。在這些實驗中,研究對象閱讀一系列關於刑事被告或某位大學生的陳述。這些陳述以顏色註記,明確標示它們是真是假。研究對象若處在時間壓力下,或者稍微分散注意力而增加其認知負荷,在回憶陳述是真是假時,就會犯下更多的錯誤。然而,這些錯誤並不是隨機的。研究對象不太會忽略某些標記為「真實」的陳述,而且同樣信賴某些被標記為「虛假」的陳述。他們犯的錯誤都呈現一種趨勢:無論承受何種壓力,這些研究對象不理會標記是真是假,都會假設那些陳述是真實的。這便證明人的預設傾向是認為自己聽到的都是真的。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認為禿頭基因是從外祖父遺傳而來的。其實我是在寫這本書時,才去調查這種說法是否正確。如果你一樣相信前述的說法,是否曾親自去查證過呢?當我詢問聽眾這問題時,他們通常會回答這只是耳聞而來,卻不知道是從哪裡或聽誰說的;然而,人們非常確信這是事實。上面所說應該足以證明,人形成信念的方式非常愚蠢。人類就是輕信的生物!哈佛大學教授證實了_img_1本文節錄自:《高勝算決策》一書,安妮.杜克著,采實文化出版。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