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中國進入大進口時代 向全球敞開內需大門

放寬金融、汽車業限制 吸引外資

邱莉燕
user

邱莉燕

2018-11-30

瀏覽數 66,300+

首屆進博會上,產自斯洛伐克、一種「會飛的汽車」引爆參觀熱潮。
首屆進博會上,產自斯洛伐克、一種「會飛的汽車」引爆參觀熱潮。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18 / 12月號雜誌 兩極中國

第一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閉幕,交出亮麗成績,宣告中國邁入「大進口時代」。政策上也接連宣布鬆綁汽車業、金融業管制,積極向全球外資招手。

為了參加中國第一屆國際進口博覽會,德國瓦德里西科堡公司(Waldrich Coburg),動用了27個貨櫃,千里迢迢把一個200噸的龍門加工中心、被稱為「金牛座」的龐然大物,運到了上海。

這個冷冰冰的機器,一點也不美,只因為是展覽會中噸位最重的產品,排入「進博會九大之最」中,而得到很好的媒體宣傳,竟然讓它在中國家喻戶曉。

參展的第三天,高近三層樓的「巨無霸」就賣出去了,神祕買家是一位來自江蘇無錫的民營企業,財力雄厚,悄無聲息地便把售價400餘萬歐元的昂貴工具機,納為囊中之物。

瓦德里西科堡公司不但不必再大費周章把設備運回德國,還有機會接到更多大陸訂單。瓦德里西科堡首席代表劉中柏十分開心說:「原來我們要到處去找客戶,現在進口博覽會幫我們拉來了很多潛在的客戶。」

「金牛座」的售出,也暗示著其他參展的企業:「中國的生意變好做了!」

2035年中國進口總額 有望追平美國

這正是首屆進博會企圖想要說服全世界的一點:中國開放的大門將愈開愈大了。根據中國商務部預測,如無意外,中國的總進口額將在2035年追平美國,甚至超越美國。

預見中國即將從出口大國變成進口大國,吸引看重大陸內需市場的外資,紛紛加碼中國。

例如,美國化工大廠杜邦宣布將投資逾8000萬美元,在江蘇省張家港市興建全新的製造基地。預計2020年落成投產,並於2023年內完成擴建。

「我們看到特種材料在中國和亞洲市場具有極大的增長潛力,該項投資充分體現我們對這一市場的承諾,」杜邦交通運輸與先進材料事業部全球總裁石睿(Randy Stone)說。

福特汽車則於10月宣布全面重構中國和亞太區業務,福特中國全面升級為總部直管。

「現在,福特有機會在中國成長為一家偉大的公司,」福特汽車執行董事長比爾•福特(Bill Ford)在公布福特汽車「中國2025計畫」時表示。

日本自動化大廠歐姆龍,也是在進博會舉辦的當下,宣布了對中國的重大投資案。計畫投資10億日圓,增設歐姆龍上海有限公司二期工廠。

「重要的事說三遍!」習近平在2018年的達沃斯論壇、亞洲博鰲論壇和進博會,清楚明白反覆宣告全世界:「中國會更開放。」從種種舉措來看,2018年的確可以說是中國的再次大開放之始。

開放汽車產業 外資持股比例限制

再如規劃年產50萬輛純電動車的特斯拉超級工廠,2018年7月正式落戶上海臨港地區,上海工廠將是特斯拉在美國之外設立的首個超級工廠。特斯拉創辦人兼CEO伊隆•馬斯克(Elon Musk)為此特地飛了一趟上海。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這將是上海有史以來最大的外資製造業專案,工廠面積廣達1200畝。值得特別注意的是,它是獨資。這在過去幾乎不可能。

接著10月,中國車壇又出現一個震撼彈。BMW集團和中國華晨汽車集團的合資公司,協議雙方的持股比例將由之前的50∕50變更為75∕25,BMW變大股東。

一切改變,源於2018年6月中國國家發改委、商務部發布的新措施,明定了汽車領域對外開放的路線圖和時間表,其中一項是逐步取消外國的汽車企業進入中國市場的股比限制。

美國的特斯拉汽車和德國的BMW集團,先後成為中方放寬政策後的第一批受益者。

「你可以看到,中國這次的開放,比以前力度都大,」一位旅居大陸20年的台商說。

汽車開放不只如此。7月時,中國又下調了汽車及零部件進口關稅,目前中國整車的進口關稅平均稅率為13.8%,零組件為6%。

放寬金融、保險業緊箍咒 招攬外資

另外,金融領域的開放程度,更是「史無前例」。

中國端上這道金融業開放的大餐,「前菜」是取消銀行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湯品」是允許外國銀行在中國境內同時設立分行和子行,「主菜」是開放外資經營保險代理、信託、金融租賃、汽車金融、貨幣經濟、消費金融等,「甜點」則是取消保險公司設立前須兩年代表處的要求等。

「我感覺中國金融開放的步子,是愈走愈快,」新加坡星展銀行中國董事總經理華鷹,十分認可中國此番大幅放寬金融業的緊箍咒。

他回想,2007年星展銀行在中國註冊法人銀行的時候,因為業務的品種受限,他感覺外資銀行在中國很難跟中國本土的銀行競爭。「論資產規模,連中國第三流的中小銀行都比不上,」華鷹說。

直到2010年,人民幣開始國際化進程,人民幣升值,中國企業開始到境外進行收購兼併,這才讓華鷹感覺到外資銀行的機會多了很多。原因是中資銀行的網點布局,在境外的布局相對比較少,外資銀行才有用武之地。

「外資銀行在中國發展的瓶頸,主要還是進入的門檻,」華鷹總結說。

如今,十多項新政涉及外資銀行、保險、證券、基金等行業的市場准入開放和業務範圍擴大,前所未有,改變了舊有格局。

「外資銀行在未來的幾年,我覺得會加大在中國投資,」摩根大通董事總經理、亞太地區副主席李晶有信心,未來的數年,中國應該繼續開放。

種種「開放宣言」、利多政策,讓外國人在中國做生意變得比以前容易,不禁令人疑惑,中國這次為什麼突然這麼開放?

「其實是以開放促改革,」財新智庫莫尼塔研究董事總經理、首席經濟學家鍾正生指出,中國一直靠開放來促進製造業、服務業升級,促進政治體制改革,這次也是同樣的思惟:「與其消極的應對,還不如積極地開放。」

進一步開放,已被定調為中國應付經濟內外交迫的一張好牌。只是,中國要的是「完全按照自己的步調走。」

延伸閱讀

科技股入場須知 一次掌握市場動態
數位專題

科技股入場須知 一次掌握市場動態

科技股投資日益成為趨勢,投資人瞭解市場動態成關鍵。近日《黃仁勳傳》作者史帝芬・維特訪台,在與張善政的對談中揭示輝達在桃園建立新總部如何彰顯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的地位,與旺宏電子吳敏求一同解析台灣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