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讓自己成為改革的媒介

黃達夫
user

黃達夫

1998-12-05

瀏覽數 12,650+

讓自己成為改革的媒介
 

本文出自 1998 / 12月號雜誌 第150期遠見雜誌

這些年來,台大醫學院在謝博生院長的領導下,正積極地推動醫學教育的改革工作,他們試辦的六年制新制度十二位學生今秋畢業。我很榮幸應邀參加第一屆畢業生的宣誓典禮。這個典禮在醫學院重新翻修的舊館舉行。當我走進會場時,感受到的是一股新氣象,似乎象徵著台大醫學院要走出傳統、開創一條新路的決心。

謝院長和台大醫學院的努力,重新燃起我對台大深切的期望,對於扮演先鋒角色的學生和教師們的勇氣也倍感敬佩。這樣的感動,使我興起贈送這十二位學生一份禮物(贈言)的念頭。

不斷革新,傳播進步的觀念

我殷切地期待他們成為醫療界改革的媒介(agents of change),不斷革新,並傳播進步的觀念。這份禮物包括六項自我要求。

第一,要有無窮盡的求知慾和好奇心。今天的醫學知識,其量與質大不同於二、三十年前,顯然不可能在六、七年的醫學教育中全部概括。而且這些知識日新月異,必須有求知的慾望才能在專業上維持一定的水準。在照顧病人時,必須徹底瞭解、掌握病況,才能將精深的醫學知識適當應用在病人身上。

因此,一位好的醫學生或醫師也必須有強烈的好奇心,仔細傾聽病人敘述的病史,對每一個症狀追根究底。哈佛的名教授H. Blumgart曾說:「仔細聆聽病人時,他們會告訴你疾病的診斷。」臨床上,最重要的是從病史中獲得正確的診斷,再運用最新的醫藥科技治療,以得到最佳的效果。

第二、培養分辨是非、對錯、優劣的能力。醫師生涯中經常要做重要的判斷和抉擇,例如照顧病人時,診斷要力求正確,治療的選擇和執行要盡可能完美。每一個診治的動作,對於負責任的醫師是重重的挑戰。國內的教育傳統,還沒有完全脫離對權威的服從。因此,年輕醫師特別要警惕自己,不但要以追求真理的態度印證教師或上司傳授的知識,更要做深入的探討。

在做醫療決策時,難免有意見不一致的情形,有人認為這只是想法不同、無所謂好壞,而各行其是;或以權位的高下為取捨的依據,不去明辨意見的優劣。久而久之,判斷是非、對錯、優劣的能力逐漸萎縮,決策能力非但不見提升,反而漸形遲鈍。然而,判斷、決策不適切時,病人就得不到完善的照顧。更重要的是,青不得出於藍時,就一代不如一代了。

第三,培養對 「人」的興趣。中國的文化注重與親屬及朋友之間的特殊關係,但不太關心陌生人,醫師多半也將病人視為陌生人,影響了醫病間的距離。觀察美國醫病之間的互動,醫師多半和病人有如朋友,相形之下,國內的醫病關係就顯得比較疏離。然而醫師的關心不但可以增加病人的信心,同時也是促進醫師為病人多加一把勁的原動力。這一份努力,往往就是提升醫療品質及成效的關鍵。

適逢故宮百年,快帶小朋友來基隆塔參加《穿越故宮大冒險 大小書粉高空派對》吧!

有些人天生外向、喜歡與人交談,比較容易與病人建立關係;但是如果醫師瞭解,與病人建立親密的關係是執行醫療的第一步;慢慢的,他就會發現,良好的醫病關係不但能營造融洽的人際關係,更能促進醫療成效,不知不覺中也就會養成習慣。另外,醫療任務的達成,也必須得到其他專業同仁的全力配合,人際關係愈和諧,工作就愈順暢、結果愈圓滿。

第四,今天要比昨天好,要時時求進步。新光醫院牆上有一幅吳火獅先生寫的字「維持現狀,即是落伍」。不求進步的醫師無法給與病人最好的照顧,專業水準的持續提升,是做好醫師的必要條件。

勇於改變,積極投入和實踐

第五,醫療工作中,服務、教學與研究是三合一的活動,醫師應該在服務病人的同時,進行對同仁與病人的教育,在發現未知之處時,設法尋求正確的答案,這就是研究工作。以病人為出發點或終點所做出的研究,多半對醫療工作有直接、實質的貢獻。

第六,做事要有清楚的目標及執行的方法,並建立一套評估的辦法。時時客觀地評估、分析工作的成效,才能使自己缺點愈來愈少,成功機會愈來愈大。成功的累積可以加強自己的信心。照顧病人雖然無法完全避免失誤,但是做為一位醫師,要時時思考如何及時修正錯誤,不造成嚴重的傷害,並從失敗中記取教訓。這是醫師必經的人生歷練。醫師之優劣,在於好的醫師不重犯同樣的錯誤。

二十世紀末的今天,在醫療先進國家,醫療知識和科技突飛猛進,醫療效果顯著,提升了大多數人口的生活品質。然而,台灣卻因全民健保制度未臻健全,社會風氣及不良傳統醫療文化相互影響,使國人無法充分享受國際水準的醫療和生活品質。

迎接新世紀的來臨,我深切地期待新一代的醫師勇於改變,並積極投入和實踐。希望能在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初即迎頭趕上,使國人早日得到一等國民的醫療。

(本文作者為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