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以為我住的地方是農業區,我們會在巷尾的田裡玩稻草,直到工廠一直蓋起來,現在發現,我其實是住在工業區。」
32歲的張敬業是頂番婆年輕人的縮影,成長記憶見證了農地工廠一家家冒出來的過程。這是台灣經濟繁榮起飛的一頁,同時也凸顯了缺乏良善土地規劃與汙染管制的問題。
政府未做好把關 業者也心存僥倖
五專念的是電機科,但張敬業熱愛藝文,2010年決定返鄉成立鹿港囝仔文化工作室,住家就是位在頂番婆田園式生產聚落規劃圖的正中心。每天騎摩托車上下班時,張敬業都會經過洋仔厝溪南岸。他感嘆,儘管農地違章工廠的議題持續引起爭議,但頂番婆的工廠,近幾年來依舊愈蓋愈多。
他甚至發現了「種」工廠模式:閒置農地上,突然填上土方、水泥地基,不久後就長出鐵皮屋。如果沒有被拆遷危機,就會掛起拋售的布條,打著合法農地工廠的名義,先有使用事實,再來爭取變更地目的合法認可。
不只工廠這樣闖關,連住宅和商業空間也循同樣模式。他發現,目前街上兩家超商、連鎖咖啡蛋糕店,半年之前都還是農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