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人=危險!?「沙發衝浪」邀請世界旅人來睡一晚,Airbnb出租家中空房;Uber任何人都是私人司機;coworking space身邊辦公的不是同事,而是陌生人。
網路時代,兩個素昧平生的人,單純交流與分享所建立起「快速信任」關係,正顛覆我們習以為常的商業模式。
從共居、共乘到共同辦公,如果你都敢住陌生人的家,睡陌生人的床,上陌生人的車,那麼何不嘗試跟陌生人吃頓飯?
今晚誰來晚餐?餐桌對面會是誰?就像一場神祕邂逅,Eatgether隨機配對飯局,是今年5月由餐飲服務平台「食我」發起的行銷活動,5天吸引1萬人參加。
網站上輸入基本資料、自介和興趣話題,就幫你速配最適合的人。你可以在上面找到聊得來的飯友、生活圈截然不同的新朋友、尋覓已久的他/她,或者,與跨國企業總經理來場午餐約會!
「無心插柳」的行銷背後,食我即將推出飯局配對App,就像「餐桌版Airbnb」,你可以主動揪團或隨意加入飯局。還可以跨越國界,旅行時邀日本人吃道地生魚片,到香港出差與當地人共進飲茶。
陌生商機,每個人都會寂寞
日劇《深夜食堂》,描述都市人的寂寞與孤僻,一盤甜玉子燒,小店老闆變知己,表情冷酷的黑道老大,也甘願與鄰座分享最愛的章魚香腸。餐桌的本事,在於讓人卸下防備,好好吃頓飯。
冷冰冰的城市,有時你只是想找回人際相處的溫度,比起走進別人的房子與車子,餐廳似乎更安全。Eatgether不是年輕人專利,除了6成20~30歲人口,年過40歲的使用者占了10%,參加者也有已婚族、中高齡、不同職業與階層的人。
「飯局,是人類歷史上最適合social的場合」,食我創辦人吳崟睿語帶肯定。甚至有女朋友幫男朋友報名,擔心對方太內向交不到朋友;也有媽媽來參加,生活不只小孩和老公,也要保有自我時刻。
天下沒有難約的飯局。週末夜加完班,想犒賞自己卻找不到人陪?手機另一端對你遞出用餐邀請的人,也許就是知名企業總經理。吳崟睿說,隨機配對只是試水溫,卻意外吸引LINE台灣區總經理陶韻智、美食部落客、創業家來參加,他們都想認識不同生活圈的人。
以食會友,今晚誰陪你吃飯?
「在餐飲服務中,社交是全新領域。」吳崟睿說。
從吸引需求,到創造用餐需求,食我調查1000多名用戶後發現,有6成的人去餐廳是為了社交,其次才是用餐,連吳崟睿自己也不例外。去年初,他參加一個創業者社團,每週隨機與一位創業者共進午餐,自然又有效率地拓展人脈,讓他決定結合社交與餐飲,推出Eatgether服務。
你可能不記得,上次那間牛排館的餐後甜點味道如何,但你一定忘不了,那間手沖咖啡館就是你和他初次約會的地點;還有,因為同樣喜歡土耳其料理,你們從餐桌聊到會議桌,飯友變合作夥伴。
Eatgether的Logo是一個酒杯,代表交際,用酒杯開啟一段對話框,至於這段關係是什麼?每個人可以自己決定。
「食我Eatme」原本是一個餐廳優惠App,與全台2000多家餐廳合作,結合食記、用餐評鑑、店家搜尋和優惠折扣等功能,但光憑優惠,顧客與店家的關係就像殺雞取卵,達到目的就離開。他苦思,「如果餐廳不靠折扣,還能如何吸引消費者?」
吃飯不只是填飽肚子,更是聯繫感情的最佳時機,就像農村社會那句招呼語「呷飽沒?」有時吃飯的對象比盤中飧更吸引人。
老派約會,見了面才是真朋友
臉書最近公布統計,「6度分隔」已經太遠,你與佐克伯的距離可能只剩3.57人。但網路聯繫再緊密,沒有面對面,很難成為真正朋友。
不論Airbnb或Uber,陌生商機之所以能成功,是從線上延伸到線下,實際見面給人安全感。是什麼讓我們捨去尷尬和擔憂,願意和陌生人吃頓飯?吳崟睿認為,選對地點就及格,接著是清楚明瞭的使用介面,以及同領域的早期投入者。
Eatgether另一個成功之處,在於符合市場需求,卻提供更好的體驗。同樣是午餐約會,相親或聯誼讓人覺得彆扭,而隨機飯局,不以交往為前提、不事先調查身家背景,友誼在餐桌上自然展開,契合80、90後不喜歡受拘束、敢於嘗鮮、注重體驗與分享的性格。
害怕1對1,也可選擇2對2的4人飯局,不主打約會功能,也是Eatgether女性用戶成長迅速,甚至願意主動寫分享文的原因。吳崟睿從參與者回饋中發現,不見得只有高度社交分子、活潑外向的人才來參加,「有不少人很想交朋友,又不習慣目前相親或聯誼方式。」他解釋。
至於Eatgether要如何跟食我餐飲服務結合?吳崟睿估算,當使用者人數累積到一定程度,假設1萬場飯局,每桌消費1000元,就相當於為餐廳創造1000萬的消費金額,可以從中導流,做促銷、宣傳、推薦餐廳,甚至連結金流,與金融業者推出行動支付,從約飯到埋單,一支手機全搞定。
■吳崟睿小檔案
1987 年生。EatMe 食我餐飲顧問公司創辦人兼執行長。就讀成大建築系期間創業,推出校園店家優惠「食我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