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台北•日常設計奇遇記

3個城市觀察筆記

林玲瑩
user

林玲瑩

2016-08-30

瀏覽數 6,750+

台北•日常設計奇遇記
 

城市的樹木竟然有拐杖?消防員是最善用身體的職業?這世界根本不存在廢棄物?

台北日常,稀鬆平凡的景象,在外國人眼中竟是如此特別:支架保護行道樹,在荷蘭人眼中,就像海神波賽頓的三叉戟,守護著草木蟲鳥;巷仔口的廢棄物回收攤、一簍簍色彩繽紛的工廠絲線,裝載著許多古怪的想像,設計師的腦袋冒出種種想像,它們將重生成什麼模樣;例行的消防員體能訓練,讓英國人驚呼,碩大緊繃的肌肉,原來他們隨時處於備戰狀態。

設計思考,就像回到孩童的眼光,對世界保持純真。2016台北世界設計之都邀請荷蘭、英國、德國等地設計師來台駐村,看看街道、公園和路樹,你發現台北哪裡不一樣?

同屬海洋之子的荷蘭設計師Vincent Wittenberg和Bennie Meek,看見城市與自然融洽相處,決定來一場「台北森浴」;德國設計師Victoria Ledig擅長異材質創作,當工業製品遇上傳統技藝,「廢之材」要問什麼是舊、什麼是新?還有設計師兼英式摔跤手Charlie Evans,他提出「身體建築師」,在身體的大房子裡,不只運動,各行各業的日常活動中,也顯見身體的政治與經濟性。

3組設計師帶著初來乍到的驚奇感,與敏銳的設計師之眼,他們提出以下城市觀察筆記:

Gewildgroei

「如果樹木長歪了,荷蘭的做法是砍掉,台北人卻給它們拐杖!」說話溫文儒雅、有一頭淺棕色捲髮的Vincent Wittenberg來自荷蘭,在恩荷芬設計學院主修公共空間,他和社會設計師Bennie Meek在當地進行一項Gewildgroei計畫(英譯Wantedweeds,中暫譯:雜草不煩),與其刻意綠化城市,不如讓雜草自然而生。

同樣是海洋之子,荷蘭與台灣兩國都對生態景觀不陌生,但城市過度擴張,卻把人與自然推得很遠;荷蘭環境心理學家Robert van Donggen曾說,注視一張椅子比注視一棵樹木來得耗神。在五光十色的台北,密集的街道與人群,Vincent和Bennie看見樹木與建築的和諧共處,大樹與大廈在城市裡開森林派對。

好比附著在牆面的樹,從地面冒出、突破屋頂與屋共生的樹,還有街角受人膜拜的老榕樹,人們在樹下乘涼飲茶。他發現,樹,對台灣人而言是地標、神聖場域,還有凝聚感情的地方。

他們決定在城市裡進行一場森林浴,邀請民眾一起設計想像中的自然新公園。而最近正展開的小實驗,是在地面上擺放鏡子,使行人藉由鏡子反射,抬頭就能看見滿眼綠蔭。

下次等紅綠燈,低頭滑手機之餘,不妨觀察地面上有沒有水泥孔蓋般的圓鏡,提醒你看見螢幕之外一整片藍天。

Charlie Evans

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身體的美,不同民族有著不同詮釋;蔣勳曾在《身體記憶52講》中比喻,埃及人特別重視身體的紀律,站立、行走或坐臥,都像行軍般剛正筆挺;地中海另一端的希臘人,則是在運動中雕塑肌肉線條的力與性感;而亞洲的印度人,尤其是舞蹈中的女性,體態柔韌婉約,如花盛開。

而台灣人的身體呢?

來自英國的設計師Charlie Evans觀察,最善用自己身體的是消防員。他是英國倫敦金匠學院設計系的技術講師,另一身分是兼職摔角手。在摔角手眼中,最善用身體的不是運動家,而是消防員。為什麼?

從摔角運動開始好奇人和身體的關係,他認為,自由運用肢體,就是人與身體最和諧的狀態。日常工作繁瑣的消防員,除了救火,還要應付隨機任務,備勤時間要做例行的體能訓練,跑步、重訓,一刻都閒不下來,而值勤時全身塞進密閉的消防衣,悶熱感更令人窒息,但他們卻能在緊湊的工作中游刃有餘,讓Charlie直呼佩服!

蓄著落腮鬍,外型粗獷的Charlie也提出「身體建築師」這段論述:「身體是一座我們建構並生活其中的空間」,身體是工藝品、是藝術,也是政治,裝載著不同靈魂透過意志所展現的形貌。這次駐村,他希望結合醫師、按摩師與運動學家的建議,設計出給台北人的運動輔具。

Charlie Evans

物的一生有多長?死期是當它破舊敗壞,失去原有用途?或是即便丟到回收區,也想不出再利用的任何可能?德國設計師Victoria Ledig認為,廢棄物是不存在的,它們都是有價值的材料。

黑髮、齊瀏海、丸子頭,一雙骨碌碌的大眼,Victoria長得就像卡通《嚕嚕米》的小不點亞美。這個古靈精怪的女孩,喜歡用手創作,把兩個意想不到材質拼貼在一起。

她創立個人工作室,專挑人們忽視或丟棄的材質做再次設計,例如牛尾皮革包、牛耳錢包和樹脂隨身鏡。作品曾多次到米蘭、法國、美國、荷蘭等地參展,她同時也是永續時尚品牌ELEMENTUM的自由設計師。

永續,是Victoria最在意的設計理念,在駐村計畫「廢之材」中,Victoria先是發現台灣的家庭回收系統成效竟高居全球第4,所以她決定幫工廠廢棄物找到第二春。台灣每天製造超過千萬噸的工廠廢棄物,以紡織工廠為例,許多線材完好如初,只是不再需用而慘遭銷毀。

在參訪台灣廟宇、拜訪手工竹編與繩結師傅後,Victoria決定拿著這些工廠線材和她所學習到的編織技藝,創造一種新舊融合的藝術品。而當舊物不舊、廢物不廢,或許我們該問,什麼是舊、什麼是新?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