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自戀世代,我的風格我定義

七年級5人對談

劉子寧
user

劉子寧

2016-04-29

瀏覽數 10,850+

自戀世代,我的風格我定義
 

在幾年間,影響年輕世代最大的莫過於個人科技及社群網路的興起,他們還是那個高唱個人主義的理念青年,但在各種演算法、各種功能的App強化下,他們被擠進所謂網路社群的「同溫層」中,尋找與自己相同的一群人,聚集、互動,最後更強化了他們引以為傲的那個「我」。

我是誰?什麼描述可以代表我?這個回答不僅僅是名字、職業,或是一個網路帳號。它甚至包括品味、風格、理念等等,就連買的手機、跑步時用的音樂軟體、家裡床單的花色、臉書上的封面相片,甚至手機桌面的App排列組合,全部都是在構築「我」的一部分。

隨時和同事、家人與朋友聊天,能精確規畫娛樂選項與購物行程,打掃時可以根據偏好讓電腦撥放歌單,或是看YouTube、LINE你一下,分分秒秒都化為一連串私人且個人化的體驗,透過智慧科技篩選掉有壓力且無趣的部分,我們能夠依據個人理念塑造自己的人生、生活方式以及與世界互動的方法,以便我們規避自己不喜歡的事物。

「想要」與「擁有」,以及「現在的自己」與「渴望成為的自己」之間的落差正迅速消失,特別是在網路世界裡。

1981年~1991年出生的30世代,也被稱為七年級生,這群人以「自我實現」、「個人品味」為標籤,在社群網路中的各個泡泡裡,他們各自成為一群群獨特的意見領袖:他們不吝嗇展現自我,他們甘做有想法的小眾,而且影響力十足,我們給他們一個新名詞:「自戀世代」。

為了更加了解這世代的價值觀,在4月第3個星期六的早晨,《30》透過LINE邀請了5位年齡介於26-33歲的年輕人一起來場早餐會,一邊喝著現打果昔,一邊互相聊天。

Green,28歲,穿著一件簡單的T恤與牛仔褲,對任何事情都很有主見,業務性格的他在聊天過程中最搶鏡,目前在新創公司工作,同時也是網路專欄作家。

討厭被上班束縛的七七,30歲,曾放棄工作一路追夢到紐約,只為擇己所愛的工作,藝術家性格的他話不多,卻是十足感性的攝影師。

Miko,26歲,在時尚、音樂、藝術產業中遊走,是個追求生活品質的品味家,她同時也是個矛盾小姐,有時理性有時感性,在務實與夢想中不斷磨合。

Melony,29歲,本來念的是經濟學,卻因為熱愛公關產業而一路追夢,自由是她最嚮往的狀態,無論有沒有感情,她都想獨當一面。

今年33歲的Lex是5個人裡年紀最大的,有趣的是,他的價值觀也跟大家最不同,已婚的他樂在家庭,身為社會企業的共同創辦人,他總是給出最樸實也最溫暖的回答。

現在讓我們來瞧瞧他們是怎麼看待工作、愛情、社交、品味以及他們與上一世代的差別?

工作觀:工作不是錢,是生活的一部分

工作是為了獲得一份收入?獲取成就?還是為了興趣?

七七:上班跟自己出來做有差,我不喜歡被限制。

Miko:加班時從辦公桌下拿出紅酒慢慢喝,是我處理工作跟生活的平衡方式。

Green:我人生還有很多要做的事,6點一定要準時下班!

這題很好玩,除了Green之外,每個人都說自己的工作跟興趣有關,所以把工作當成享受生活的一部分,就不會覺得自己是工作狂,或是為工作疲於奔命。Lex就提到,「如果可以把興趣當工作,那金錢價值的衡量就沒那麼高,像創業的人,沒有pay也是會做。」

甚至在公關產業工作的Melony,對加班似乎也樂在其中,認為只要能在工作中得到成就感,就算天天加班她也無所謂。同樣的,Miko也說,自己加班時就拿出紅酒來喝,把工作跟品味生活接得天衣無縫。

唯有業務性質工作的Green,他坦承自己是效率主義者,6點一到準時下班,下班後還不接電話,「我覺得大概只有5%的人對自己工作非常有熱情,其他人覺得工作就只是賺錢的手段而已,賺到的錢才去經營其他東西。」

愛情觀:我想把心交出去,但你接得住嗎?

要王子公主的愛情,還是找一個合適的伴侶?

七七:如果一直換對象,心靈滿空虛的,我想遇到那種讓你覺得心很安定的人,你可以一直分享,把心交給他。

Melony:我要的是一個可以給你依靠的人,能分享生活中的事情,這個人可以是男朋友、家人或朋友,所以愛情在生活中沒這麼必要。

Green:我在遇到未婚妻前,曾經做過一個Excel表,只要把女生條件輸入就跳分數出來,我不想浪費時間在不對的人身上,出去4次就要決定要不要交往。

Miko:到底有沒有百分百的人?對方的才華跟安定感有辦法平衡嗎?是否不完美的愛情才叫浪漫?

在愛情題上,雖然有些人理性、有些人感性,卻不脫一個重點:「能不能分享我的感受」,但除了已婚的Lex跟即將結婚的Green有提到愛情必須「彼此配合,像跳舞一樣一進一退」、「跟我老婆交往7年,我覺得關鍵在你能不能體諒對方,站在對方角度去想去溝通」,而其他人單身及未婚的人多半著重在對方能不能成為傾吐跟陪伴的對象,可見要步入婚姻對於妥協及自我的縮小是有很大影響的。

社交關係:一個人很好,但能不能還是陪我?

人際關係,黏還是不黏,或不太黏?

Green:我跟女友會一起出去跑步,但各跑各的,不會等對方,到了終點再會合。

Miko:一個人住久了,還是會覺得快得精神病,我可能就去找朋友或回爸媽家,然後再迫不及待地回到自己的世界。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Lex:我不太需要自己的空間,我反而覺得老婆不在家怪怪的。

除了Lex之外,所有人都同意要有自己的空間,就算是家人,也想要分不同樓層住,如果是老公老婆,也希望能分3間房間:你的、我的、我們的。就是希望能在關係裡保持原有的獨立性,用緩衝空間去讓彼此發展,等需要對方的時候再聚在一起。

想要做自己的欲望,加上個人科技讓人不容易感到孤單,使得自戀世代只在必要時出現在社交場合,更享受自己獨處的生活。這是自戀世代獨特的相處方式:我喜歡一個人,但需要你的時候要陪我喔!

消費觀:買名牌不如建立個人品牌

用名牌來提升個人的身分地位?

Lex:大學時覺得穿了Gucci就會很趴,後來才發現那只滿足了虛榮心,不會真的改變你的人格,說不定我穿Gucci,人家還以為是假的。

七七:我的名牌就是花在器材上。

Miko:我滿認同名牌背後代表的價值跟品質,只是我覺得我的價值跟品質不一定要靠名牌。

待過金融業的Green曾經著迷於手工西裝、買名錶獎勵自己,但他說離開金融業就沒那麼誇張了。他現在則是注重簡單穿著,但在細節上要有品味。其他4人都認為名牌並不能彰顯個人地位與價值,最重要的是打造出專屬於自己的風格與樣子。像從事攝影業的七七,對他來說他的品味彰顯在器材上,那等同於他的專業。

有趣的是,Melony說自己大學時曾存錢買了名牌皮夾,卻不敢跟同學承認那是真貨,只敢說那是網路上買的假貨,「怕被說我浪費錢!」這也是自戀世代表現自我的另一種方式,與其花大錢在名牌上,其實有更多方法可以打造個人品味。

手機成癮?不想承認,但已被控制

不能一刻沒有手機?只是一個溝通工具?

Melony:收發公司e-mail讓我時時刻刻catch up,運動也是靠Spotify。

Miko:我有新聞成癮症,我需要掌控現在世界發生什麼樣的事情。

七七:一直掛在上面,但我沒有在聊天,我的作品需要社群網路。

Lex:盡量不要用,用了就會沉溺。現在找地點的時候不能沒有手機,有時候會想說我以前是怎麼出門的?

自從行動網路與智慧型手機興起後,每個人隨時隨地都有做不完的事情:收信、聽音樂、聊天、看新聞、看影集、建立個人形象......,就算是這5人都已經意識到手機及網路是如何控制他們的生活,但5人也都不約而同地承認自己沒辦法離開這個天羅地網。

「Social media對現在人而言太方便了,所以變成有點可怕的事,你很容易在上面講出不是你想講的話,久了會搞不清楚到底是活在手機裡、還是真實生活。」Green發出感慨。

世代差異:沒有使命,也要好好過生活

生在此世代,幸或不幸?

Green:我們不像上一代那麼穩定,我們嘗試很多事,但最終還是還沒找到使命。到底是他們的選擇比較少,讓他們可以輕易找到使命感,還是他們經歷比較多的事呢?

Miko:這一代比較會享受生活,比較懂得站出來爭取權益,現在也滿多咖啡廳、展覽等等文化活動,我們比較願意花錢好好過生活。

七七:上一代希望自己的小孩能做喜歡的事,但心裡又希望你能穩定、有鐵飯碗,在還沒看到你穩定之前,他們是不會放棄這個念頭的。

自戀世代的5個人不約而同都提到上一代比較「保守」、「守舊」,但也更加「穩定」的特質,他們覺得自己這一代相對來說想法更為多元,但卻也因為選擇太多、資訊太多,有時候反而迷失在各種目標裡,沒辦法找到真正的使命感,但這仍然不減自戀世代好好過日子的欲望,並在自己的生活盡力打造個人風格、自我品牌,以及不斷在網路世界找新事物,進而調整自己。

■自戀世代「ONE生活哲學」的5大主張

除了對談之外,《30》另外整理出5 個針對自戀世代的趨勢「ONE 生活哲學」 ,不僅改變了年輕人的行為,更打造出獨一無二的個人世界:

1 一個人vs.一群人:台灣25-35歲的未婚人口逐年上升,與經濟因素密不可分,自戀世代也不擅長縮小自我以進入婚姻。不過,許多在地、社群式的活動漸漸興起,以共享為主題的餐廳甚至住宅出現,離線社群的潛力,將持續創造有意義且重要的連結。

2 一支手機vs.所有電子產品:手機已成為自戀世代的日常必需品,取代過去的所有裝置(電視、電腦、電子辭典......),我們本以為新科技可以釋放一些零碎的思考時間,但矛盾的是,結果似乎相反,我們偶爾能靜思的時刻現在都在手機上聽音樂、發訊息或玩線上遊戲,甚至看到什麼、做什麼事無時無刻都想發上社群網站。

3 一個帳號vs.所有網路社群:要接受真正的社群關係,就不能怕受傷。對自戀世代來說,帳號背後的真實身分不再容易隱藏,線上和離線後的生活逐漸交織重疊、沒有分野。若網路讓人只想接觸好的部分,有沒有可能當我們刪除帳號,才能分辨出真朋友跟假朋友?

4 一件衣服vs.一排衣架:自戀世代看見企業因為追求即刻滿足而失去專注與自省的利己行為,從中漸漸意識到「想要」跟「需要」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他們開始關注品質而非數量,要禁得起時間的考驗。

5 一雙手vs.一條生產線:福特主義說:以最少精力創造最大生產,就能滿足大家的需求。但結果卻是減產,或是消費更多。於是手作的價值又重新顯現,我們感受到製作過程中被療癒、以及獨自完成一項作品得到的成就感。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