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時代像現在這樣,時時刻刻都充斥著如此高濃度的影像、高密度的視覺訊息。
從桌上的杯墊、隨手翻閱的雜誌、電視上的廣告、點開的電腦網頁,乃至公園坐的長凳、行道樹的排列、街上的路牌⋯⋯,全部都是經由人為設計所呈現的結果。一般人很少想像這些杯墊、路牌、廣告是如何被生產出來的,但是對於台灣藝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的學生而言,這些五花八門、眼花撩亂的設計,正是他們在大學4 年中,再熟悉不過的功課。
從1957 年國立藝專時期的美工科、到學院時期的工藝學系,乃至今日的視覺傳達設計,台藝大視傳系一步步累積出兼顧美學涵養和務實技巧的教學規畫。在這裡,你會學到景觀設計系的空間規畫、也可以了解商管學院的品牌行銷;你可以在課堂上練習電腦繪圖、也會同時接觸書籍編輯設計;什麼都有所涉獵,才能進一步從中找到自己的興趣與專長。
教你釣魚 魚餌你自己挑
「台灣的設計產業還是以小型公司居多,多數老闆需要的人才不是只會一種技術的專才,而是什麼都能做的通才。」畢業於台藝大視傳系、視傳所的姚韋禎,大四就自己創辦設計公司,現在已經是設計界的老鳥,業務範圍含括品牌企畫、網路行銷、互動設計等。他說,台灣雖然不缺設計人才,但能夠同時懂設計、懂網頁、又懂行銷包裝的人卻不多。對客戶而言,能用最少的成本達到最大的效益,就是做出差異性的關鍵。然而,對於「樣樣通」的人才,「樣樣鬆」是最常面臨到的質疑。姚韋禎說,自己當初在選擇大學的時候也曾想過,這種什麼都學、什麼都做的課程內容,會不會造成樣樣通、樣樣鬆的可能;但實際上自己念過之後,才發現所謂的樣樣通,最後還是會依照自己的興趣,走向專一領域的特長發展。
以姚韋禎為例,非美術科班出身的他,進入大學後第一次接觸到「設計」的概念,在大一的基礎學習中,除了認識了影像和色彩學的原理,也同時學到設計概論、基礎編輯和電腦繪圖技巧。姚韋禎發現,自己對於多媒體設計特別感興趣,於是藉著大二的課程,和班上同學組隊報名郁秀盃網頁設計比賽,在團隊的努力和老師的指導下得到銅獎。同時,他也開始自己接校外的委託案,而在大三進一步學到了視覺心理學、廣告企畫和文化創意整合的課程,最後在大四的實務課程中,完成自己的畢業製作。
姚韋禎說,在台藝大視傳系,老師在課堂上的教學就像是教你釣魚的方法,但是要選用什麼樣的魚餌、偏好哪種釣魚方式、最後又釣到哪一種魚,都是同學必須自己發揮創意的結果。像是在準備郁秀盃的過程中,同組的組員就因此一頭鑽進網頁設計的領域,除了校內的課程外,也自己找資源練習,現在也任職於網頁設計公司。
資源給你 寶藏要自己找
設計相關科系的課程其實大同小異,重要的是老師怎麼教、同學怎麼學。因此在台藝大,學校有豐富的學習資源和補助獎項,除了大三、大四有「產學合作與設計競賽」課程,由老師直接在整學期的課程中帶著同學參加校外競賽;在課餘時間,同學們也可以自由組隊,找系上或業界的老師指導報名參加國內外各大比賽,所有講師費、車馬費等相關費用,都可以向學校申請。
除此之外,台藝大視傳系每年也會舉辦國際設計學術研討會,邀請國外的設計學者大師來到台灣,除了有學術論文的發表,也以工作坊的形式帶領同學設計作品。例如「設計與音樂的茶藝術」,就是以茶葉為主題,由澳洲及日本的講師實際參觀台灣茶園後,帶領同學做出一系列的設計,作品範圍從包裝文宣到空間規畫等。而30 位的限額,也是由同學主動報名,額滿了就不再招收。
做設計的,而不只是藝術創作者。系主任蘇佩萱認為,設計工作者常處於一種將自我意念與他人感知交流,溝通和調和的狀態。成為一位設計師,考驗的是個人對人、事、時、地、物綜理的能力,和實務上於有限條件和框架規範下的突破能力。視傳系的教學強調符合業界需求,因此課程內容多元,強調創意與主動學習,同學們得要自己探索,才能尋獲豐富的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