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選為2016 年「世界設計之都」的台北,因為注入了設計靈魂,整個城市開始轉世重生,持續華麗進化。
原本單調乏味的橋墩,成為藝術家的彩繪畫布,各種鮮活可愛動物及台北著名建物躍然而生;經由都市酵母執行的「小招牌製造所」計畫,改變了過往被雜亂無章的招牌占領的街道,讓更多市民在街角就能遇見設計,在美好的微笑中,重新思索人與城市共生共存的可能。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發表《世界中的文化:首份全球文創產業經濟概況報告》中,文創產業2015 年全球產值達2 兆2500 億美元,相當於3% 的全球生產毛額,比電訊服務產業的產值(1 兆5700 億美元)還高,已成為國家競爭之間的勝負關鍵!
曾任首爾市長的韓國前總統李明博啟動「設計首爾」(Designed in Korea)計畫,以充滿能量文化、美學及設計力量,打造出令人驚豔的創新城市性格,被《紐約時報》列為世界必訪31個城市的第3名,每年創造驚人的觀光效益。最早喊出「酷不列顛」(Cool Britannia)的英國,在2008年至2012年,英國文化創意產業成長值高達15.6%;2014年《英國創意產業:國際策略》報告更宣示創意產業產值2020年達到出口值310億英鎊。
在文化產業、創意經濟當道的21世紀,懂得用設計思考解決社會問題的城市,就是最有創意競爭力的城市。當設計融入了生活與社會,就能創造全新的生活價值,在這波創意經濟的浪潮中,台北,也正試圖用設計定義自己的偉大。
台北,獲選「世界設計之都」。或許你會說,一個每1平方公里就住了1萬人、擁有超過5家便利商店,綠地卻只占總面積不到5%,如此擁擠的地方,憑什麼?
世界設計之都(World Design Capital,簡稱WDC)是國際工業設計社團協會(Icsid)發起的全球性活動。每兩年徵選一次,由專業評審團從眾多申請城市選出最具有典範意義的一座。過去獲選城市有義大利杜(Torino)、韓國首(Seoul)、芬蘭赫爾辛基(Helsinki)、南非開普敦(Cape Town) 。
2016 年由台北獲選,其實,獲選意義不在「美麗」與否,正是看準這個亞洲小島上的大城市,具有「用設計思考改變的潛力」;台北,是一個能夠自體成長更新的有機體,更是一個可以「不斷提升的城市」!
什麼是「不斷提升的城市」?擔任2016 世界設計之都執行長的吳漢中說,這背後包含「社會設計」精神,意思是從圖面到社會脈絡,一再和使用者溝通,達成共識;這需要所有人認識到,每個人都是改變的一分子,才是一點一滴不斷改進提升的真正解方。
設計,已經不再只是技術力,更是有創意的為整個城市、社會思考,跳脫產品框架,更有宏觀「改變社會」的使命和機會。
而這樣的力量,正從大都會的台北擴散到全台灣。
經濟部調查,台灣2013年設計服務業產值已高達1000億元,經建會曾在2005年發布科技人力需求推估,「工業設計」人力,在未來10 年將嚴重缺人,好的設計人,已經成為每個產業最趨之若鶩的搶手人才!每個設計師平均有4 個工作機會等著他,而且薪資漲幅高達66%,吸引許多人從科技、金融板塊位移到設計領域。
全球進入品牌價值年代,如何提升產品附加價值?答案之一就是設計!無懈可擊的線條手感,勾動人心的色彩主張,意在弦外的設計寓意,設計,就這麼輕易占領了時代中渴望的人心。
從工業時代走進設計年代,現在的科技廠商比的不再是研發專利的多寡,而是在全球4 大設計大獎iF、IDEA、Red Dot 及G-Mark 等賽事中獲得多少個獎項數量,以及如何透過設計服務,帶給消費者嶄新體驗。
隨著設計在經濟、社會上的重要性日漸提高,在台灣,設計科系近5 年已成為大學熱門新增科系,許多藝術、美術等純藝術科系,紛紛轉型成產品或商業設計系;也有愈來愈多北一女、建中等高分群學生捨棄傳統頂尖大學, 改到實踐或台科大、北科大等校的設計科系就讀,連帶使得錄取分數逐年飆高,許多設計科系申請分動輒70 級分起跳,甚至比許多明星大學科系分數來得高。
但是許多年輕人心中也充滿疑惑:如何才能踏入設計的大門,成為創意階層的一分子?在學校裡,應該培養什麼樣的能力,才能順利與產業接軌?如果選擇設計,這個產業有什麼樣的發展空間?
自2013 年開始,《30》規畫了全台第一本資料最完整、最詳細的設計特刊,今年《30》再度推出修訂版本。我們廣蒐全球最夯的100 大設計名校,實地走訪台灣北中南,特蒐100 大台灣設計學校、238 系所,還精選出10 大領域,包括工業設計、視覺傳達、建築設計、景觀設計、室內設計、動畫設計、數位內容、服裝設計、工藝設計、跨界設計的特色課程,讓想進入設計領域的青年學子可以快速找到最符合自己興趣的系所。
《30》也採訪了各學校的系主任及學生,分享在準備書面審查資料時,如何在短短60 秒內讓自己脫穎而出?如何在術科考試時,完整呈現自己的創意與思考?在面試時,如何說服考官相信自己的潛力與特質?這些問題,都有完整的解答。
但當各校廣招設計相關科系學生,代表競爭也愈加激烈,想要從廝殺激烈的紅海裡跳脫,找到自己的競爭優勢,創造自己的設計藍海?未來設計師需要有5種本事:
第1本事 設計×思考
用設計思考轉動世界
「創新,始於眼睛。」全球頂尖創意公司IDEO 創辦人Tom Kelly 認為,好的設計師必定有一雙人類學家的眼睛,對於常人習以為常的事物抱持著好奇的眼光,不斷問自己:為什麼?
設計,可大可小。只要你能提出屬於自己的觀察與想法,就算是天馬行空地挑戰用水果設計茶具,或是做出顛覆造型的家具,都是設計師的自由。在設計教育中,最重要的不只是學習設計相關技能,浩漢設計總監林炳昕建議,年輕設計師應該將自己對生活的觀察,透過實驗與實作,內化成為一套設計思考的系統,這是設計師的奇想與靈感來源,也是發掘人性需求最重要的途徑。
第2本事 設計×自造
創造Design by Taiwan 的設計活力
自造者(maker)風潮席捲全球,由台灣設計師設計的8 輪滑板、3D 列印機flux 在美國群眾募資平台Kickstarter 上短時間就募集到千萬資金,許多學校開始引入自造者空間(maker space),除了讓學生可以從實際的行動中找到設計的可能性,更引進專業團隊,開設行銷和創業課程,提供專業諮詢以及募資平台,讓有志於創業的學生可以從大學就開始為未來做準備。
目前世界興起科技與文創商品結合的趨勢,台灣設計師如果可以善用完整的電子零件供應鏈活力,將觸角從傳統電子產業延伸到文具、家具、精品,就能夠從設計競技場中突圍,找到他人無法複製的優勢。
第3本事 設計×價值
用設計滿足人的渴望與欲求
我們正從一個講求邏輯、循序性與計算機效能的資訊時代,轉化為一個重視創新、同理心與整合力的感性時代,設計不只是一個用品,而是一種生活品味和方式。
仁寶創新設計本部副總經理陳禧冠認為,設計師應該開始調整mindset(定見),不再把設計當成單純美學產業,而是回到「人」的原點,在品牌、人文、趨勢、社會的3D 知識架構中,提出充滿想像力的洞見(insight),用設計滿足人們的渴望。
第4本事 設計×跨界
建立以設計為核心的生態系統
手機巨人Nokia 倒下了,Apple 電腦所掀起的美學風暴仍席捲全球。設計師要挑戰的不再是設計出最完美的產品,而是需要打造出一個軟硬整合的生態系統,誘惑消費者進入你所建構的另類生活型態與美學。
設計,已經變成一門綜合學問,設計師必須成為具備跨領域與跨專業的「π 型人」,除了傳統的設計知識之外,更應該加入人類學、心理學、消費學的活水,設計師才能更深入解讀社會文化,並提出新的市場想像,以面對變化快速的產業與環境。
第5本事 設計×探索
設計屬於自己的開放人生
在瞬息萬變的設計產業中,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與舞台?天晴設計創辦人易瑋勝說:「學習設計,就是在學習如何認識自己。」設計師其實就像畫家一樣,當你在空白的畫布上作畫,你會進入屬於自己的內心世界,經由自己的眼睛與雙手判斷、調整自己對世界的觀察與想像,學著享受探索的過程,就是設計最珍貴的初心。
設計的世界非常廣闊,你可以選擇產品、視覺、數位、時尚、建築等不同的設計範疇,甚至不需要成為一個狹義的「設計師」。隨著設計產業愈來愈成熟,未來你可以選擇成為設計師經紀人,幫助設計師將作品推到不同的通路與市場,或是透過各種媒體資源為設計與品牌加乘。
讓自己像海綿一樣,盡情去探索、玩耍,不要害怕去想世界有多大,設計屬於自己的人生,Enjoy and Jo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