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柬埔寨,很多人可能只對「吳哥窟」有印象。聳立在熱帶叢林中的巨大佛塔,生苔的石塊、微笑的眉眼、參天的古樹,宣告著一個千年古國的神祕。
然而相對古老的遺跡,柬埔寨其實是一個非常年輕的社會。根據2014年統計資料,柬埔寨平均年齡只有27.8歲,年齡中位數更是只有24.5歲,全國近7成人口不到30歲,25歲以下人口約占50%,是東協10國中國民最年輕的國家。
而且這個社會不只「年齡年輕」,更是對資訊感到新奇、對變化充滿好奇的「心態年輕」。在經歷「世代空窗」之後的柬埔寨,年輕人正走過從前封閉又貧困的環境,大幅邁向經濟成長、資訊爆炸、選擇極多的新世界。
世代空窗,台灣人最有機會的3大產業
國泰世華銀行(柬埔寨)業務經理葉建廷解釋,一般人可能很難想像,其實柬埔寨首都金邊,在上個世紀初法國殖民統治下,是中南半國泰世華銀行(柬埔寨)業務經理葉建廷解釋,一般人可能很難想像,其實柬埔寨首都金邊,在上個世紀初法國殖民統治下,是中南半島最進步的都市之一,不只被稱為「小巴黎」,連新加坡做城市規畫,都還要到金邊取經。
然而1975~1978年的赤柬時期,國內動亂導致柬埔寨有100~200萬人死亡,更讓知識分子幾乎全部消失,這也造成2個結果:
一是「知識的空窗期」,知識分子消失,讓柬埔寨經濟停留在最基礎的「勞力密集產業」,例如目前全國依然有過半數人口從事農業,就算是近年快速發展的製造業,也是以國外投資的紡織業為主,勞工主要從事生產線工作。
二是「人口的空窗期」,赤柬時期的人口大幅衰退,讓原本應該是社會中堅分子的35~39歲人口,幾乎只剩30~34歲的一半,也讓成長於動亂時期的24~29歲人口相對降低,「所以目前柬埔寨雖說經濟快速發展,但勞動市場卻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
葉建廷指出,這段柬埔寨的「世代空窗」,卻正是台灣年輕人的最佳機會。在他觀察,柬埔寨有3大產業目前需求強烈,但當地人力或技術卻又不足,特別適合台灣年輕人前往一展身手:
1 農業:柬埔寨氣候穩定、天然災害少,自古就是農業大國,但由於農村貧困,不管在種植技術或農產品加工上都相對落後;「但台灣的精緻農業可說是世界上數一數二!」將台灣的技術應用在當地,就能創造高附加價值。
2 旅遊業:在吳哥窟的加持下,柬埔寨外國遊客絡繹不絕,但由於教育不足,柬埔寨人民在外語能力或對服務的認識,其實都相對落後。台灣在這方面早已經與國際接軌,對餐飲、旅遊的要求也高,只要能將相關經驗與知識轉化,絕對相當搶手。
3 醫療業:「在柬埔寨的外商或台商,如果生病了,多數還是會到越南、泰國或新加坡就醫,」葉建廷闡述自己的觀察,醫療專才需要長期培養與訓練,但在赤柬影響下,柬埔寨的醫療資源與水準大幅落後於鄰國。台灣在醫療技術可以說是東亞前幾名,台灣醫療人才前往當地,不只是馬上可以有所發揮,技術上更是領先當地。
就算在這3個產業之外,葉建廷認為,台灣人由於成長背景的關係,有著一項當地人無法企及的優勢,那就是「預測力」。
「柬埔寨現在的發展,就像60、70年代台灣經濟社會逐步起飛的翻版,」葉建廷舉例,金邊去年才開了第一家大型購物中心,在最精華的1樓,賣的主要是運動用品、平價成衣等,和台灣百貨一樓盡是精品與化妝品完全不同,「但隨著民眾收入持續增加,未來一樓的商品趨勢會是什麼?就算你不是做百貨業,可能也猜得到。」
葉建廷說,這就是生活經驗的差別,如果台灣年輕人能把這種「對未來的理解與想像」應用在當地,就等於掌握整個柬埔寨社會演變的先機。
重新理解當地人的生活與思考
然而就算擁有預知力,也不代表台灣經驗可以完全套用在柬埔寨社會。葉建廷以自身經驗提醒,台灣人如果想要到柬埔寨發展,「第一件事就是必須拋棄『台灣經驗下所養成的邏輯性與合理性』,重新學習、了解當地社會。」
葉建廷以「對工作的認知」為例,台灣年輕世代在進入職場時,由於景氣停滯,普遍有著「要比別人更努力才行」的憂患意識,主動加班更是常態,「但這件事在柬埔寨完全行不通」。
一來或許是法國殖民歷史的背景,柬埔寨人生活步調比較慢,不覺得有必要為了工作犧牲私人時間;二來由於人力市場供不應求,現有工作做得不開心,要換也很容易,因此年輕人流動率也高。
「所以如果你抱著台灣職場的經驗,會覺得這邊的人怎麼這麼不認真!」葉建廷笑說,這其實沒有誰比誰更好,而是不同國家的社會價值觀不同,唯有意識到這點,才能修正自己的管理模式,以及對當地員工做事方法的期待,更進一步,也才能理解當地消費者對生活的想像。
又或者,許多在台灣人心目中「理所當然的常識」,在當地可能有著完全不同的認知。例如在台灣,由於競爭激烈,金融業早已轉型為「金融服務業」,努力去理解客戶、提供建議、做好服務;但在柬埔寨當地,能進入金融業工作,被視為傑出成就,葉建廷常常得提醒部屬,與客戶互動時不要高高在上,要放低身段,甚至從最基本的使用提款機教起,帶領大家習慣使用金融服務。
「柬埔寨確實相對台灣落後,但不代表你可以把自己當作『殖民者』,用高人一等的姿態去面對,」葉建廷點出很多人前進東協心態問題,覺得到了一個發展不如台灣的地方,因為對方不懂,所以可以見縫插針去占人便宜,「應該用一種『貿易商』的心態,知道自己是與對方互補和交換,各取所需,讓雙方都得到更好的生活。」
唯有在這種正確心態下,你才會看見對方不足的地方,自己又有哪些台灣人才有的優勢,可以去滿足這份空缺,找出獨當一面的發展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