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8年以來3度被英國雜誌《Monocle》選為全球最適合居住的城市開始,丹麥的首都哥本哈根幾乎已成了幸福城市的代名詞。這個和台灣相差近萬公里的城市,也是政府、媒體最常提及的城市典範。「幸福好日子」、「最快樂城市」、「美麗生活」,向丹麥學習的文章不勝枚舉,卻說來容易做來難。同樣是首都,台北和哥本哈根到底哪裡不一樣?
是規畫完善的腳踏車道?是可以戲水的乾淨港口?是四處可見的公園綠地?還是實踐居住正義的社會住宅?答案是以上皆非。台北和哥本哈根最大的差異,不是有形的硬體設施,而是無形蘊含於城市設計中的民主精神。
《Monocle》分析,哥本哈根這座城市最棒的地方在於,「有能力隨著人民的需求而改變」。而與民眾溝通、調整哥本哈根市的整體規畫,正是城市建築總監Tina Saaby的專長。
資深建築師出身的Saaby,從2010年開始擔任哥本哈根的建築總監。除了制定城市設計的藍圖外,也輔導民間自發的社造計畫。她的工作就像丹麥小孩愛玩的樂高積木一樣,用一個又一個計畫拼起哥本哈根的城市風貌。不過,身負重責的Saaby可不是只憑自己的意思隨意拼湊。正如樂高積木組裡總有不同性別、職業的小人偶,都市設計師也要看見城市裡不同群體的需求。
談到哥本哈根的城市設計理念「以人為本」,Saaby以社會學家包曼的名言說明:「當我們在思考如何讓城市變得更好的時候,你必須要把生活在其中的人都納入考量」。
以人為本說來簡單,實際上如何執行?Saaby提出兩種方向,一是「還權」,讓人民積極參與城市設計;二是「賦權」,將城市的資源平等的歸給所有市民。
與民為鄰,滋養草根力量
水泥地變綠地,舊大樓屋頂開出農園,這些Saaby口中的好設計,都是由哥本哈根人自行發起的社區改造計畫。
公眾參與,是Saaby不斷重申的都市設計理念。從150多年前,丹麥政權從王室專制和平轉移到君主立憲開始,民主精神就生根在丹麥人的性格當中。這樣的傳統,讓丹麥人不畏對公共事務或城市發展提出自己的意見。
Saaby認為,政府未必要是都市規畫的主導者。有時,公部門只要從旁給予一點催化,就能催生民間草根力量產出讓人驚豔的成果。Ostergro區的屋頂農園就是這樣的例子。
Ostergro是哥本哈根市一個相對貧窮的區域。雖然經濟發展較弱,人際連結卻很緊密。Saaby城市發展處的同事們在當地設有行動辦公室,員工和當地人的相處就像朋友一般。某天,工作人員們提起利用區內舊車拍賣場閒置空間的想法,立刻獲得3個當地人響應。辦公室給了他們屋主的電話,讓這3人開始展開交涉、動員群眾的空間改造工作。
現在,這個182坪左右的頂樓空間,是個種植有機蔬菜,養雞和蜜蜂的空中農園,還有一個溫室餐廳。不只學校老師會帶學生前來認識植物,參與計畫的民眾,每週都可以得到新鮮的蜂蜜和雞蛋。一般人也可以到餐廳用餐,享用新鮮現採的有機蔬菜,縮短消費者和生產者的距離。
舊大樓的閒置空間成功轉型成結合生態、飲食、觀光和教學功能的複合式農園,Saaby認為,關鍵是社區民眾自發性的投入和維護,公部門僅是提供必要資源。「沒有辦公室,這個計畫做不起來。但同時,辦公室也盡可能減少他們扮演的角色」。
賦權弱勢,創造共享城市
在哥本哈根,共享是最大的美德。除了有公共泳池和綠地,政府更禁止任何空間完全私有化。即使是在高級私人住宅區,也有對外開放的綠色步道,任何人都可以隨時來散步,和豪宅裡的人打聲招呼。
為什麼城市空間非得對所有人開放不可?其實,在哥本哈根市政府所頒布的都市計畫書中,開宗明義寫著這麼一句話:「城市是大家的,市民不論貧富、種族、階級,都能平等的享受哥本哈根的城市生活」。
若說平等共享是哥本哈根人的信條,社會住宅更是把這種精神發揮到了極致。
Saaby指出,為了保障市民居住權,市政府預計要在哥本哈根所有新開發區設立20%的社會住宅。不同地區的租金略有差異,但基本上住戶可以用1萬克朗(約4萬7000元新台幣)以下的價格租到120平方公尺、屋況良好的空屋。
更重要的是,搬進新社區的人都事前知道該地有社會住宅,住戶們並不會因此被貼上負面標籤。「人們不會因為自家旁邊是社會住宅而不高興。他們都知道『好鄰居』是很多樣的」,她說道。
和全球其他地區一樣,哥本哈根也正面臨貧富差距擴大的挑戰。但Saaby認為,哥本哈根人深刻知道要防止這個問題惡化。社會住宅的存在,就是為了保障經濟弱勢者和其他人一樣,同享在哥本哈根居住的權利,落實賦權弱勢的理念。
及早協商,化衝突為力量
在台灣,大家一定對都市發展所引發的幾起社會爭議事件記憶猶新。
2013年,士林文林苑都更計畫引發建商與不同意戶王家之間的衝突,更進一步演變為大規模的公民抗爭。今年4月,台北市政府預定開放龍山寺、台北橋和小碧潭站等捷運聯開宅作為社會住宅。當時傳出有住戶不滿社會住宅設置在自宅隔壁,恐拉低當地房價,甚至一度傳出有人要求社會住宅住戶和原住戶走不同門進出。
這兩起爭議,都凸顯了台灣的重大都市開發案缺乏公開民主的溝通過程,不同立場的當事人、公私部門之間無法有效協商達成共識,大小衝突自然不斷發生。
如同在台灣的我們所體驗過的,都市規畫總是很難讓所有人都滿意,生性平和的哥本哈根人,也會因此產生衝突嗎?Saaby笑著說,「衝突超多的!」
她舉例,假使今天市政府計畫在某個地區蓋摩天大樓,一定會遭來許多抗議聲浪。但有人討厭摩天大樓,或許也有人喜歡。如果能及早展開對話,讓不同立場的人彼此協商、了解對方的想法,最後也許就會找到皆大歡喜的解決方案。
至於應該花多少時間進行溝通,Saaby認為,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或SOP可循,因為每個案子情況不同,溝通時間可能從數月到數年都有。
她奉勸所有都市設計師,千萬別等到所有事情都已經定案、無法更改時才想跟民眾討論,因為那只會引發更多的衝突。相反的,「如果你夠早開始對話,善用衝突,你會做出獨一無二的、特別的好設計」。
一座城市的偉大之處,不在於輝煌的文明或經濟發展,而是它如何對待生活在其中的人民。如同Saaby在受訪時一再強調,城市設計的一切都與「人」有關。哥本哈根民主導向的設計精神,讓它成為所有人都能幸福生活的偉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