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城市的交通工具是什麼?會是膠囊裝的載具,沿著軌道行駛呢?還是汽車可以飛在半空中,如電影般的在空中穿梭?
只是,在我們想像未來城市裡的交通工具會是什麼之前,先看看城市發展會是如何?你知道目前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裡有多少嗎?將近7成。沒錯,城市化已是明顯趨勢,預估全球人口將在未來10年內達到80億,而居住在城市的人口也會從現有的7成增加到8成左右,即使是開發中國家,也會從近5成居住在都市,增加到6成以上。這樣的轉變,城市最大的威脅來自交通,因現有的市區道路都不夠大,不足以因應如此快速湧入的人口,交通一定要改變。
舉例來說,中國每年春節期間的交通運輸,從1994年的12億人次,增加到2004年的18億人次,到了2014年更達到33億人次,如此成長快速的運輸量,就算效率驚人的交通設施增建,也無法應付如此龐大的運輸量。
更另人擔憂的是,交通運輸帶來的汙染及二氧化碳排放,也造成另一項對城市的威脅。統計發現,平均一輛汽車一年使用的汽油是160加侖,平均行駛一公里會排放出138公克的二氧化碳,對環境造成直接的汙染與破壞。
怎麼解決?現就讀於MIT媒體實驗室博士的研究員林家樑,10月出席《30》「30青年創新實驗」時表示,我們期許一項全新的交通工具及全新的運輸規畫,以符合都市化及低汙染的需求。
90年前就想像出現在的交通工具
他秀出了一張1925年科普月刊《Popular Science Monthly》發布,對1950年居住在城市裡的交通運輸想像圖,其中將交通運輸都放在地底下,有火車、汽車及機車分層來行駛。
更有趣的是,當時就列出電車捷運的概念,依著空中軌道,用透明的車廂來載運乘客。這與目前的大眾捷運系統不謀而合。也可見,早在1925年時,科學家對交通運輸工具就有很高瞻遠矚的想像。更重要的是,現在都實踐了。
那麼我們對未來交通的想像是什麼?林家樑指出:無人自駕車肯定是下一個交通運輸。革命性的產品有什麼好處呢?可以減少人力(不必駕駛者),它更可透過智慧路徑來減少迷路及油耗。目前,各大車廠或科技公司都以科技來搭配汽車,讓汽車能自動判斷道路、行人及車輛,自主判別交通狀況,展開一場無人駕駛的競爭大賽。
此外,另一項交通工具的變革正在發生中,就是分享(sharing)。就像Uber及Zipcar的新商業模式出現後,讓過去擁有汽車轉變為共有汽車,未來甚至是租用汽車就可以了。這種不再視擁有汽車為主要的消費觀,只是暫時的享有或使用汽車的概念,將大大改變現有汽車市場,也對交通運輸型態帶來變化。
他舉了台灣很成功的ubike系統,也是一種分享但不擁有的概念。自行車分享模式很快在全球發酵,特別是中國大陸,目前有75萬輛自行車可供分享共騎。
自動駕駛+可分享,概念車明年試駕
當我們把自駕車及分享的概念,納進未來的交通工具時,會產生什麼火花?林家樑過去2年在MIT投入大多數時間在研發新的交通工具,他將在MIT讀碩士及創業時的研究成果,融合打造一輛全新的交通工具PEV(Persuasive Electric Vehicle),這輛車的雛型已完成,目前正在MIT校園及波士頓劍橋區的道路上測試著。
這輛代號為NSF的雛型車結合三項主要功能:一是可以分享,就有如ubike一樣,任何人都可租用,免去自家停放的空間。其次,它也是人力及電動兩用式,你可選擇透過電力驅動,透過電力系統,可減少空氣汙染。最後的特色是,它是一輛智慧車,透過App可以方便的叫車,自駕開到你所處的位置,免去車站的設置。它也有導航系統,甚至透過網路與其他車友互相連結。
林家樑過去10年投入時間及精力在打造未來城市的智慧交通工具,早期他進到MIT的媒體實驗室,就與台灣的三陽機車合作研發了一款可折式的機車,就如摺疊式腳踏車般,機車也是可折式的,如此減少停車空間,也可攜帶方便。
後來他研發出「Green Wheel(哥本哈根輪)」,一種電動式的輪子,裝在腳踏車上。而這次,林家樑也將此技術應用在NSF上。
林家樑正打造第一輛PEV,預估將在明年於台北試駕此新車,他也期待有機會可以對台北市的交通帶來一些新的解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