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林以涵:社企,在框框外找答案

社企流創辦人

林玲瑩
user

林玲瑩

2015-10-30

瀏覽數 5,350+

林以涵:社企,在框框外找答案
 

百老匯名劇《推銷員之死》裡,主角威利是一名保險推銷員,窮極一生相信努力工作就會換得成功人生,最終卻不敵現實殘酷,全劇以悲劇作結。這是50年代作家亞瑟.米勒(ArthurMiller)對資本主義的無情控訴。而今60年過去,我們每個人都是威利,在商業競爭中載浮載沉。

當1%人口擁有全球48%財富,而最貧窮50%人口卻只擁有不到1%,貧富差距成為最棘手問題。貧富不均的相對剝奪感,政府失能造成不公不義,沒人知道:為什麼追求利潤極大化的同時,人民愈來愈貧窮、人心愈來愈荒蕪?

人們拒絕唯利是圖的商業,卻又無法否認經濟帶來的甜蜜果實。擺盪在商業與非商業兩端,人們開始問,有沒有第3種選擇?

2006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穆罕默德‧尤努斯,以小額貸款和小額金融方式,創建孟加拉鄉村銀行,以商業方式解決社會問題,扭轉弱勢只能被動接受援助的困境,是現在社會企業的原型。

社會企業在台灣也開始呈現多種樣貌:公平貿易、教育改革、弱勢關懷、環境保護??,第一線服務的社企遍地開花,也有組織集結個別社會企業、扶持新創團隊的資訊匯流平台,林以涵及夥伴共同創辦的「社企流」就是其一。

「社企不是一種形式,而是一道光譜,你可以在之中選擇你要的位置」,林以涵說,社企是介於公司與非營利組織之間的第3種選擇,卻不是非A即B,全然捨棄商業,或全然擁抱商業。

社企精神:Unreasonable

如果第一線社企是戰場上的革命軍,社企資訊匯流平台「社企流」就是後勤軍火庫。2012年,看到台灣社企資源與創業環境不夠健全,林以涵與夥伴創立「社企流」,去年跨足新創團隊育成培訓,成立iLab,陪伴新創度過創業前的100天。

她認為,社企後勤組織和社企一樣重要,「我們投注多少重視在第一線社企,就值得投入多少重視在後勤組織上。」

創業3年,從台灣和國際案例中發現實踐社企的不同可能,如果必須用一個詞形容社企,林以涵會說:「Unreasonable」。

Unreasonable是什麼?你可以說是不合理、不切實際,也可以說是打破規則,沒有不可能。

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誰說一顆咖啡豆變一杯醇香的咖啡,中間就要經過層層的利潤分配?來台工作就是成功、返鄉就回到貧窮,移工如何自食其力擺脫貧窮魔咒?抱怨填鴨式教育一出社會就失業,何不自己動手來一場翻轉教育的思辨之旅?

因憤怒而採取行動,在現有的選擇中思索另一種可能,就是社企精神。

社企不是一塊鐵板,不等於公益

社企不以追求利潤為主要目的,成為許多人實現公平正義的理想出路。但這也讓社企變得像鐵板一塊,在眾人想像中跟公益畫上等號。

「如果是這樣,壓力太大了!」林以涵說,社企不是認證、形式,而是概念;一直被拿來和公益相提並論,反而像是扣上一頂大帽子,將裡面的人的思考行為限制在某個框架下。

「我們都把社會企業想成一個人,是好人,走路不能闖紅燈、穿T恤可以,穿香奈兒不可以。卻沒人問,這個人腦中應該裝什麼東西」、「社企是一種Mindset,當這種精神落地,就歸屬在不同類別的產業。」她說。

就像敏感的財務分配議題,許多人質疑,社企從業者可不可以領高薪?獲利分紅可以先給股東、員工,其次才是回饋服務對象?

答案見仁見智。正如社企不該被定型與定義,若想在商業與非商業的兩個極端之間走出新路,就不該拘泥在社企被賦予的刻板印象。

在社企之中找到你的位置

Nike有句知名廣告詞說,「Just Do It.」林以涵常被人問及,該不該加入社企?以前她會說「把手弄髒、做就對了」。現在,她會先問:「你想加入社企的哪個位置?從業者、創業者,還是投資者?」

想加入社企,不一定每個人都要從創業開始,也不一定只能當社工,你必須自問:現在是什麼樣子?想要成為什麼樣子?應該到哪裡去?把問題想清楚,就會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