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心中的玫瑰,是什麼樣子? 在法國人心目中玫瑰是美麗的,以柔美姿態及典雅香氣豔冠群芳,也複雜而脆弱,華麗卻帶著刺。法國大文豪雨果曾言,他最大的心願是在玫瑰花盛開的季節死去。而法國女歌手Edith Piaf 在《玫瑰人生》(La Vie en Rose) 唱出了真實人生,有快樂也有憂愁。
漫步在巴黎香榭麗舍大道,坐在塞納河畔的露天咖啡座曬太陽,耳邊呢喃的法語,彷彿是經典的法國香頌。時尚工作者Jessy,旅居法國4 年,曾經在Vogue、YSL 和時尚精品網站Instant Luxe 工作過的她,目前任職於模特兒試鏡公司,也在Facebook經營粉絲團「Bonjour 我的巴黎情人」。
在這個浪漫的時尚之都裡,她看見極盡奢華的高級公寓,也看到街旁喝醉咆哮的遊民,Jessy 認為法國擁有玫瑰花般矛盾的形象,內在溫柔外表尖銳,法國的雙重性格,正是這個六角形的美麗國度最迷人之處。
葡萄酒、美食、香水、時尚,法國集結了世界上最美的事物,然而當你以為法國人只懂風情浪漫時,這個啟蒙思想發源地的國家,善於思考、爭辯;它誕生了許多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是世界衛生組織認為醫療保健制度最健全的國家,在農業出口、核能生產、觀光旅遊、奢侈品出口、太空軍備等,都有很出色的表現。
法國之所以迷人,或許是它的文化帶著一股細膩的美,和一點矛盾,理性與感性之間的微妙相處,讓法國人總能夠在憂鬱的情緒當中,找到一絲的愉悅;他們相信,做自己是他們生命中最核心的美,一起來看看Jessy在法國精彩的觀察與分享:
歷史光城 啟蒙時代永遠的一道光
年初《查理週刊》總部遭受恐怖襲擊,巴黎邀請各國元首舉辦了捍衛言論自由的遊行,展現全球挑戰恐怖主義的決心。法國總統歐蘭德(Francois Hollande)在遊行開始前表示:「今天巴黎是全世界的首都,」展現出法國人對於自身文化影響力的驕傲,也是其他國家元首沒有的自信。
以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立國的法國,造就了一個新思維不斷湧現的時代。巴黎有一個暱稱是「光城」,因為法國人認為巴黎就像一盞燈,是歐洲啟蒙時代文化及教育的重鎮,用文化照亮全世界,是世界的一道光。
在巴黎這座城市裡,到處刻畫著歷史的足跡,巴黎6區的咖啡館Le Procope,是世界上最早的咖啡館之一,啟蒙運動的思想家伏爾泰、盧梭、狄德羅等都曾是這裡的常客,走進裡頭,靜靜的感受,或許還能在空氣中,嗅出時代的味道。
擁有燦爛的歷史文化,引領著時代思想的自信,法國人相信自己的與眾不同,每一個時刻都能從容自在;縱使世界在變,很多人說法國的明亮正漸漸褪色,因為法國正面臨高失業率、經濟增長接近於零,但深植血液中的自信DNA,仍讓他們自命不凡。
或許有些人覺得這樣的法國人自視甚高,但來到法國後,我卻覺得這樣的自信,讓他們顯得更迷人有魅力。
自由至上 嘲諷和坦誠,是做自己的方式
英國首相邱吉爾:「在英國,什麼事都可以做,除非被禁止。在德國,什麼事都不能做,除非被許可。在法國,什麼事都可以做,即便它們被禁止。」
尤其在言論上,法國人盡情地對周遭的人、事、物嘲諷。法國大革命時,他們將驢子打扮成教宗,對教會做出戲謔的嘲諷。
外表看似優雅浪漫,但法國人的骨子裡,對於自由的追求卻像是鬥士一般。法國是崇尚自我主義的國家,自我意識的過度旺盛,常為法國人民招致批評,即便現在法國經濟欲振乏力,法國人民仍然強烈拒絕延長工時,罷工對他們來說更是家常便飯。
法國人的自我,很多時候會被認為傲慢,你會想問:「隨心所欲的言論自由,是否和不尊重他人畫上了等號?」然而,不為了迎合他人而遮掩自我,法國人反而常常表露出一種發自內心的誠懇。
當記者訪問法國文化部長弗勒爾‧佩爾蘭(Fleur Pellerin),最喜歡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法國小說家派屈克‧莫迪亞諾(Patrick Modiano)的哪部作品時,佩爾蘭告訴記者她沒讀過莫迪亞諾的作品。
你可以想像,若在台灣,有一位作家獲得了國際獎項,即使他過去默默無名,我們的政治人物肯定也會故作熟稔,以表示自己豐富的學識涵養,但佩爾蘭不同,她展現了政治人物少有的坦誠。她可以選擇欺騙,但她選擇尊重自己,法國有名的《觀點》雜誌,便對此事發表了評論:「我們應該向佩爾蘭的誠實致敬。」
在法國待久了,我其實也慢慢受到影響,身邊的人常常覺得我很愛挖苦別人,但在法國,嘲諷和坦誠,是他們做自己的一種方式,亞洲人或許可以多一些坦誠和表達自我的空間,如果大家都把自我縮小到變成一粒塵埃,所有人聚在一塊也只會聚成一片沙土,永遠不會開出花朵,變成花園。
優雅老去 法國女人的自然美
談起自信,不能不提起法國女人,她們幾乎是全世界女性都崇拜的對象,法國女人的迷人,是在優雅中,帶著一點驕傲、自信。
她們在工作時會擦上淡淡的底妝,和一點點的口紅,平常則是隨手紮起一頭亂髮便出門,完全不在意他人的眼光。當我們坐在露天咖啡座聊天時,她們慵懶地坐在那裡,指甲上的指甲油即使已經像是斑駁的水泥牆面,她們也自在的放任色彩在手尖風化。她們都並不是外表特別美麗的女生,但她們的自信賦予了她們另一種更深沉的魅力,讓人難以抗拒。
在亞洲,女人會選擇醫美或是濃厚的妝容來改變自己的原貌,漂亮彷彿有一套標準,然而法國女人會選擇優雅的老去,不刻意修改自己的外表。她們非常清楚,歲月在臉上留下的深淺痕跡,是女人的一種深度,經時光雕琢反而愈發深刻優雅,女人應該擁抱自己生命帶來的轉變,由內而外的散發出光芒。
享受憂鬱 是追求幸福的必要
很多人心中,法國像是一篇優美明快的樂章,然而我們卻沒想過,優雅浪漫、懂得享受生活的法國人,處在一段悲傷憂鬱的小調之中。
法國人雖然擁有我們嚮往的生活型態,但他們並不感到幸福快樂。
法國《法蘭西西部報》指出,法國人的情緒跌至20 年來的最低點。
《心理》雜誌則公布了一項世界紀錄:21 % 的法國人吃過或者還在吃抗憂鬱藥。而在全球54 個國家幸福指數調查中,法國位列倒數第2。
也許是以美國為首的英語文化強勢席捲世界時,法國人擔心法語文化式微;又或者是當米蘭時尚崛起時,法國人擔心巴黎時尚首都地位不保;還有一種可能,是深厚的文學藝術內涵,讓他們對於情緒特別敏銳。法國人很憂鬱,但這不代表法國人很悲觀;相反的,我很驚訝他們選擇正視自己的情緒,與憂鬱共處。
我的一位法國設計師朋友,多年來非常低潮,情緒並不好,但他卻不抗拒這樣的困擾,甚至享受這樣的狀態,因為保持憂鬱,讓他對生命有更多的細膩觀察,反而為他的創作提供更多靈感。
在法國人眼裡,憂鬱是面對生命的一種獨到態度,法國大文豪雨果便曾言:「憂鬱,是悲傷當中的幸福,」憂鬱反而給法國人重新審視人生的可能,帶來更多對人生的體悟。
就像是羅浮宮裡的維納斯女神像,雖然沒有手臂,卻代表著女人最完美的體態。當世界不斷進步時,法國這個曾經引領時代思想的國度,早已不再是照亮世界的明燈,但它永遠會是一朵帶刺的玫瑰,即使不再綻放,也永遠不會凋零。